抗戰中的「棉被」真的能擋子彈麼?真能,但不是影視劇中那麼用的

2022-08-21     烽火俊赫

原標題:抗戰中的「棉被」真的能擋子彈麼?真能,但不是影視劇中那麼用的

【話說軍世】歷經多年的抗戰,我們軍民在不斷的戰鬥中總結出了相當別出心裁的戰鬥經驗,在武器裝備落後的情況下,精妙的利用合理的戰鬥方式,抵消了日軍相當的火力優勢,不過,近年中的部分影視劇中,這些戰鬥經驗已經被表演的有些過於「神」,失去了原本實戰的意義,比如說「利用棉被擋子彈」。

抗戰中的「棉被」真的能擋子彈麼?能,但不是影視劇中那麼用的

在一些影視劇中,我們會看到戰士們舉著覆蓋著棉被的桌子,頂著日軍的火力向前沖,而日軍的子彈卻打不穿這些棉被,非常的「神劇」,其實在抗戰的過程中,「利用棉被擋子彈」的戰鬥確實發生過,而且效果還很不錯,但是,戰士們在實戰中的具體應用方式,和影視劇的表演方式實際上有很大的不同。

在抗戰過程中,用水打濕的棉被並不是直接披在身上或者是鋪在桌子上就舉著衝鋒了,而是將棉被鋪在桌子上,並在車子上,可以人力推動者機動,因此也被稱呼為「土坦克」,而且棉被如何覆蓋在桌子上,其實也是經過戰鬥經驗設計的,而不是找一條棉被鋪上,沾點水就行了。

1、常見步槍彈藥的威力,輕易擊穿鋼板

不僅是戰爭類影視劇,動作類影視劇中也是如此,不僅是看起來較大的障礙物,有時候沙發、木頭桌子等日常見到的家用物品似乎都可以抵擋子彈,有些影視劇中,主角只要穿上一身鐵皮,就可以「免疫」對方的全部火力,實際上這只是演繹效果,否則曾經穿著一身鐵皮甲的騎兵,也不會就那樣被火槍打的落花流水了。

而曾經火槍與現代步槍和手槍的威力和從穿透力相比實際上都要差一大截,在影視劇中經常以威力著稱的AK-47突擊步槍,而AK-47使用還僅僅是7.62X39毫米的中間威力彈,與二戰德軍的STG-44相似,AK-47可以在100米的距離上擊穿6毫米的鋼板,常見的掩體中,30厘米厚的土層和15厘米厚的磚塊也都能擊穿。

二戰時代步槍使用的7.92Xx57毫米或7.62X63毫米等全威力步槍彈,即便是現代自動步槍中,常見的5.56毫米北約步槍彈,在650米的距離上仍可以擊穿3.5毫米的鋼板,M-16發射5.56毫米彈藥時,在400米的距離上可以擊穿9毫米的鋼板。

單說幾毫米厚的鋼板並沒有直接概念,二戰中,日本的94式超輕型坦克,其裝甲厚度只有4-12毫米,大口徑機槍就能有效擊穿,現代的輕型戰術裝甲車,其實裝甲防護水平,其實也就是能夠抵禦7.62毫米穿甲彈的直射,然後在重點部位上在加上一些防護,但是對於大口徑直射武器其實防護能力有限,這樣來看,一床棉被加上一張方桌的防護力超過了輕型坦克和裝甲車,這顯然是影視劇的明顯「改編」和「創作」。

2、重要的防禦加成,多條棉被+水+沙土+小車=「土坦克」

實際在抗戰中,「土坦克」的主要防護是「多條棉被+水+沙土」,確切地說是七八條棉被,棉被沾上水後,棉被和棉被之間要覆蓋大量的沙土,棉被相當於固定了沙土,方桌則有用於固定棉被的方向和防護角度的支撐作用,下方還有一個帶輪子的人力板車,也有其他的「發展型號」。

相當於「復合裝甲」:單純的棉被,因為材質的原因,即便是沾滿了水,也很難抵擋步槍子彈的射擊和穿透,但是如果棉被之間充滿沙土,那麼七八層濕棉被加上沙土的防護厚度就非常可觀了,沙土對於子彈的防護能力還是比較強的,即便是不同時間段的戰爭中,沙土挖掘的戰壕、散兵坑和壘起的沙袋,對於子彈和炮彈彈片的防禦效果都很不錯,現代美軍在臨時基地或據點構建時,也會通過用大量填充沙土的「艾斯科防爆牆」組成防禦,可以抵擋大量攻擊。

而且,沙土和濕棉被的材質不同,子彈在穿透的過程中,動能會不斷的被削弱,進而難以達到擊穿的效果,這實際上有些類似於現代的「復合裝甲」的味道,只是技術水平不同,防護材質相差也比較大而已。

相當於「人力底盤」:七八條棉被加上水和沙土的重量鋪在一張大桌子上,重量會非常大,顯然不是一個人就可以輕易地舉起來,還能輕鬆的向前走的,在實際戰鬥中,這種「土坦克」是有底盤的,其實就是以前很常見的獨輪板車,將桌面呈一定角度向前擺放後固定住,這樣戰士們就可以推著車子向前,只要地面不是非常坑窪,都是可以通過的,而車子本身也能承受桌子、棉被、水和沙土的重量。

3、使用方式:抵擋機槍射擊,幫助戰士快速通過日軍火力殺傷區域

關於「土坦克」在作戰中的使用,其實與影視劇中也有一定的不同,雖然被叫做「土坦克」,但是實際戰士們並不是真的開著它與日軍在陣線前直接交火,更不會直接「硬懟」火力點,一方面在於「土坦克」自身沒有火炮等重火力,另一方面則是「土坦克」並不是真的坦克,而只是戰士們用來防禦機槍、火槍直射火力的防護工具。

在實際應用中,「土坦克」更多是在我們進攻日軍據守的碉堡或炮樓時使用,由於我們缺少火炮等重火力,無法在遠距離摧毀碉堡炮樓,即便一個小小的炮樓處於孤立狀態時,但是日軍用一挺或者兩挺機槍,就足以形成火力壓制,我們很難拿下,尤其是炮樓前方的開闊地帶,單純以步兵突破,傷亡一定會很大,突破靠近成功的幾率卻很低。

「土坦克」就是這時候使用的,與現代步兵利用坦克、裝甲車作為掩護向前推進的方式相近,戰士們跟著「土坦克」向炮樓下方前進,因為日軍據守的炮樓一般沒有火炮等大威力武器,因此可以相對減少傷亡,此時炮樓最好是孤立的,或兩側的火力已經被清除,因為「土坦克」只有一面的防禦能力。

等戰士們跟著「土坦克」靠近炮樓下方時,這裡已經是防禦機槍的射擊死角,日軍實際已經難以再持續射擊戰士們,這樣就可以里炸藥包等裝備近距離拿下炮樓,在1940年,冀南抗日根據地的戰士們最早想出了這個辦法,並拿下了日軍的炮樓,而那輛「土坦克」受到到的損傷並不算大。

來自俊赫君的胡說:

當然,需要指出的是,棉被加沙土的防護能力也並不是非常強,雖然敵人的機槍子彈難以擊穿,可以為試圖突破的戰士提供一定的防護,但並不是像重型坦克的鋼鐵裝甲那樣完全不能被機槍擊穿,敵人火力稍微強烈一些,其實還是會受損甚至是被炸裂的。

同時,由於我們長期沒有軍工能力,土製的火藥威力不如二戰時代軍事專用的炸藥,在爆破日軍炮樓時,不得不大量使用火藥才行,有時甚至需要用到幾百公斤甚至上千公斤才可以,單兵背負能力有限,因此需要多名戰士攜帶大量爆破裝備靠近炮樓,才能保證有足夠的爆破威力。

不過,在那個年代,由於沒有足夠的工業實力和經濟條件,廣大軍民發揮想像力並結合實戰經驗,創造出的簡易戰鬥工具,在一些列戰鬥中,發揮出了相當大的作用,這已經非常的難得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dc9a9171550de880c85e025fc4ae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