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一個人問答錄(49)
問:人一旦作為感知體就全然不同了嗎?
答:人是目的的產物,兩種目的就會有兩種人產生,人為生存目的活著的時候,人是服務於生命存亡的,人的一切行為都會受生命邏輯的左右,人一般不會做出超越目的的非理性行為。同樣,當人作為感知體,為感知目的活著的時候,人是服務於感知利益的,人的一切行為同樣會受到感知邏輯的左右,人更不會做出超越感知目的的非理性行為。人作為生命體的時候,人是並不穩定的,因為他會受到感知驅動的干擾,他做不成一個純粹的生命體。但當人作為感知體存在的時候,他是穩定的,因為感知以外再無目的,任何生物與人本身都是純粹的感知體,生命倫理概念純屬多餘。

問:人一直都在感知,為什麼沒成為感知體?
答:人一直以生命邏輯為理由過著感知體的生活,人並未自覺自己是感知體,人也並未認識到世界是感知的存在,人雖然一刻不停地在感知,卻從不以感知邏輯來看待和把握生活,也就是說,人們以生命的道理來過著感知的生活。雖然這引起了重重矛盾和處處窘境,但人們忍受著,並把忍受當作了日常生活的普遍邏輯。
問:把人看作生命體還是看作感知體是一種主觀認識嗎?
答:不是,這是兩種世界觀,兩種人生觀和兩種價值觀的區別。而這種區別並非出自於人的主觀認識,它們都是存在作用於人的認識反映,生命觀是存在現象的反映,感知觀是存在本質的反映。這兩種反映都體現為人的理性,理性指導和規範著人的生活實踐,理性是形成生活程序和構建意識形態的依據。人類一開始就從生命邏輯形成生存理性,生存理性則貫穿於人類的全部生活實踐,造就了人類社會數千年的歷史形態和現實形態。而感知理念在感知理論出現之前並未被人認識到,這是人第一次對存在本質的發現與認識,第一次將感知運動上升到理念,第一次讓人回歸到感知體的本質形態上,第一次用感知邏輯來推演存在和把握存在。這是人類第一次在生命觀以外建立同樣規模的另一種感知觀,並將用感知觀來重建新世界和重樹新人類。
問:生命觀是已有的,感知觀是未來的,是吧?
答:生命觀建立了世界,感知觀會改變世界。人類以生命觀建立的世界是初級的與存在本質不相符合的以物質為中心的世界,當人類的精神認識出現突破性的變化以後,從存在的本質出發,人類將以感知觀建立起高級的以人的感知為中心的理想世界,可以將其劃分為前人類生存時期和後人類感知時期,現在,人類處於前人類生存時期的末端,是人類與世界出現巨變的前夕,正處在令人窒息的奇點上。

問:世界即將產生爆發性的改變嗎?
答:現在人類正處於一個特殊時期,生存時期的各類矛盾經過不斷積累,達到一個歷史高點,而人類由於生活的變化,特別是科學技術的大面積突破,給人類帶來了更多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因此刺激人們釋放出更多的感知需求(慾望)。生存競爭邏輯模式已經嚴重滯後於人們新興的生活形態,古老的三觀已經完全不適應人類正在發生的立場變化和心理變化,人們的求變心態普遍存在,人們對生存制度的不滿普遍存在,人們對自我存在的不滿與失望普遍存在。人類已經再也容不下無目的無意義的荒謬存在,人類再也不能繼續迷茫下去。在這個臨界點,感知理論出現了,這正是適逢其時。
問:感知理論將給人類世界帶來怎樣的改變?
答:人們沒有意料到會有一種理論發現並揭示了存在的本來方式以及一切事物的存在本質,顛覆了現存生存邏輯下的主要理念,還原了生命與物質的一體性存在特性,至關重要的是,首次明確定義了存在的目的與意義,並為人重新發現自己找到了新的依據。這就是前的未有的感知理論。感知理論在人類精神意識及社會意識形態亟待轉型之際出現,給人類擺脫低級陳腐的生存理念的束縛,重新建立人類高級的符合存在本來的精神理念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

問:人們很想知道究竟怎樣改變一切?
答:改變首先是從知道開始的,感知理論一旦傳播開來,人們這才知道,生命觀原來是個錯,生存競爭原來就是問題之源,除不掉的私慾竟然出自於生存理性,人與人之間的鴻溝為什麼永難彌合,存在無目的無意義來自於生存邏輯的主觀結論,物質與生命各自獨立存在的概念錯得離譜,活著絕不是人生的最終目的,擁有財富及金錢並不等於是人之所得,人得到的並非是需要的,人需要的為什麼總是得不到?人與物究竟是什麼關係?人與人為什麼總有矛盾與衝突?我們的生活為什麼不合理?我們的理想社會為什麼不理想?人為什麼躲不開生死恐懼?快樂為什麼並不快樂?快樂與愉悅為什麼有本質區別?我究竟是什麼?他人是誰?人怎麼才能統一在一起?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為什麼錯了?宗教為什麼會產生,又為什麼會消失?人為什麼在生存競爭的邏輯理念中出不來?科技有什麼用?科學的根本錯誤在哪裡?人為什麼追求不到理想的幸福生活……這些問題在理解了感知理論之後,全部去掉了問號,人們在感知邏輯的推理中,得到了確鑿無誤的答案,人們這時會豁然大悟,原來我們身處於一個什麼樣的世界,我們竟然做成了什麼樣的人。(接下)
本書《感知新世界》已在亞馬遜、京東上架銷售,如需完整了解感知論,進亞馬遜、京東搜索:感知新世界,即可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