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鈔300萬億資金,股價和房價都沒漲,工資也沒漲,錢去哪兒了?

2024-06-03     平說財經張平

當前國內經濟領域,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一邊是我國央行的貨幣超發嚴重。今年3月末突破300萬億元達到304.8萬億元。M2的規模是GDP的2倍以上。而另一邊,房價和股價都沒漲、工資也沒漲。甚至於現在一些商品價格也趨於穩定,並呈現通縮的狀態。於是,就有很多人提出,既然都沒有漲,那超發的貨幣流向哪裡去了呢?

實際上,房價和股價都沒有漲,主要是這兩個領域缺乏賺錢效應,並且都存在著一定的資產泡沫,這就導致社會遊資不願意輕易進入。而工資沒漲也不奇怪,現在實體經濟不景氣,企業效益不好,能夠生存下去就不錯了,根本沒錢給職工漲工資。這也間接地說明了,大量超發貨幣並沒有流向實體經濟。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奇怪,既然我國M2的規模突破300萬億,那這些超發的貨幣,既沒有流向股市和樓市,也沒有流向實體經濟,都流向哪兒去了呢?對此,我們認為主要流向以下幾個方向,只是我們大家沒有感覺到而已:

第一,超發貨幣在金融體系內空轉

從表面上看,國內M2的規模突破300萬億,但這些超發貨幣大多都沒有流向其他領域。主要是企業缺乏好的項目,貸款的信心不足。此外,投資者並不看好股市、樓市等資本市場,也不願意加槓桿投資。這樣一來,大量超發貨幣無處可去。為此,銀行方面也很頭疼,所以現在不斷的降低存款利率,希望能刺激投資和消費。不過,市場信心要想完全恢復,也是需要一定的時間。

第二,部分資金流向商品市場

現在很多人都認為,國內經濟已經出現了通縮。但實際上,我國經濟應該算是結構性通縮。因為一些與老百姓生活休戚相關的商品價格還是在不斷上漲的。比如,生活用紙、食用油、水果、大米等等價格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漲。這也說明了,部分超發貨幣是進入到了與老百姓生活相關聯的領域,並且推高了這些商品的價格。而那些與老百姓生活關聯度不大的商品價格卻一直在下跌。

第三,大量超發貨幣流向基建投資

國內各地每年都有大量的基礎建設投資項目,這就需要貸款資金的支持。比如,去年年底發行的1萬億特別國債,就是為了激活沉澱資金,去提升全國的「防災備災」的能力。而如果超發貨幣都流向基建領域,那麼在短時間內,社會各界是感受不到的。所以,很多人就會感到奇怪,大量超發貨幣去哪兒了?

第四,部分超發貨幣用於償還債務了

現如今,國內是企業負債、居民負債、政府負債等負債率都比較高,而這些債務都是要還本付息的。所以,一些企業或政府部門都要拿著銀行貸款,去償還之前欠下的債務。而對於債權人來說,現在投資環境又不好,弄不好還會出現虧損。他們拿到了錢之後,也不知道把錢投向何方。所以,乾脆就把之前償還債務的錢又存回了銀行。

實際上,國內超發的貨幣,並沒有流向股市和樓市,也沒有流向實體經濟,而是在金融體系內空轉。同時,部分超發貨幣流向商品市場、基建投資領域。當然,還有部分超發貨幣用於償還到期債務,而債權人又覺得現在投資風險較大,又都把錢存在銀行裡面吃利息,並沒有用於投資和消費。顯然,市場信心要想完全恢復還是需要時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36f1cdd26bc4825cfa69d4af2066e3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