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沈子友(心繫遠山)
「我是一個兵,來自老百姓」,是我們在新兵連經常唱的一首主要隊列歌曲。
如果說從老百姓到軍人有一段距離的話,那麼新兵連就是通向這一彼岸的重要橋樑。
我們的新兵連,全稱為鐵道兵第六師建築給水發電營新兵連,是以連為單位獨立訓練的。這與團屬新兵連以新兵團為單位組織訓練不同,因為我們是師直屬單位。還有一個更大的不同是,我們新兵連除了四個男兵排外,還有一個女兵排,她們的人數有一百多,是為全師和四醫大代訓的女兵。
(這是我們新兵連1排3班戰友留影,前排左二為班長戴自昌,我在後排左二)
訓練場地在重慶北碚地處市郊,縉雲山下的西南農學院。當時學校已停止招生,除了校園一角有北京遷來的「北農機」的員工在自建住房外,其他看不到什麼人。我們住在一棟四層樓的學生宿舍內,訓練就在寬大的操場上。
訓練內容主要是部隊的《隊列條令》、《內務條令》和《紀律條令》所規定的基本內容,進行實際演練,政治教育也占了相當的比例。應該說所謂的新訓,實際上是一次全面的軍政訓練。
元月4日,我們到達的第二天,新訓正式開始。此時我們已脫掉了棉衣、棉褲、棉鞋,統一著裝為絨衣和單衣,可謂輕裝上陣。由此,我們正式走上了由點到線的軍營方陣。
早上已起床,我們要把被子疊成方塊,洗臉的毛巾、牙缸、臉盆等放成一條線。出操以班為單位列成方隊,邁著整齊的步伐,喊著響亮的口令。吃飯則要先在飯堂前排隊,齊唱一首軍歌,然後挨個打飯。
到了晚上吹過熄燈號後,還要輪流持槍站崗。時刻提防著緊急集合。老兵怕號,新兵怕哨。為此,晚上睡覺時,我們的鞋襪、衣帽都會放在固定的位置,打包帶也會結上固定的扣,以便緊急集合時以最快的速度衝到指定地點。
(後排右一為本人,右三為新兵排長余大理,右四為副排長劉洪貴)
隊列訓練是新訓的重頭戲。訓練場上,連長萬玉亮隊前講話,宣布當天的訓練科目,然後進行動作分解,具體示範。之後以排為單位帶開到指定位置,由排長再具體講解、示範,然後再分班進行訓練,班長手把手的教練。
不怕調皮搗蛋,就怕單兵教練。隊列訓練以班為單位,從單兵教練開始。一人做,全班看,及時糾正不標準的動作,直到標準為止。這些動作做起來簡單,但做好難,弄不好就會鬧出笑話。因此,大家都不敢怠慢,集中精力做好每一個動作。
在軍事訓練的同時穿插進行政治教育,主要內容是黨史和我軍光榮傳統教育,集體上課、分班討論,還要配合各種活動。如社會制度優越性教育,要吃憶苦飯,進行新舊社會制度對比,開憶苦思甜大、小會等。由於我們這批兵都是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沒有吃過舊社會的苦,憶的苦都是父母親或道聽途說而來的苦,個別的則不解其意,有時還會出笑話。
在治教育中有一項特殊的教育是全軍獨有的,即「三榮」思想的教育。三榮即:勞動為榮,艱苦為榮,當鐵道兵為榮。因為鐵道兵常年鑽山溝,住帳篷,從事觀苦的施工。有的認為「當鐵道兵是走對了路,入錯了門」,「三榮」教育,就是針對這一現實思想進行的。
(這是我們新兵連連長萬玉亮)
新訓的最後階段是實彈射擊、投實彈,這是新訓的收官之作,等於對新訓實際成果的一次驗收,不是比賽的比賽,排與排、班與班、個人與個人之間平時訓練的效果如何,都將在實彈射擊、投擲中見分曉,因此大家都非常重視。
當然無形的比賽還是在男女兵之間。女兵排的人數差不多趕上我們四個男兵排的總數了,她們的年齡七大八小,身高參差不齊。但一旦上了訓練場,也表現得生龍活虎,處處和我們飆著干。特別是大小勞動時,更是爭先恐後。有時在營區內大掃除,由於人多工具少,我發現她們都用手捧地上的垃圾往桶里放。
輪到實彈射擊了,她們還能比過我們嗎?射擊場上,連長宣布:實彈射擊為100米距離,胸環靶,每人5發子彈,單發5次,30環為及格,35——45環為良好,45以上為優秀。並再次強調了射擊要領和注意事項,親自作了示範。然後逐個點名,依次進行。
射擊用半自動步槍,有依託,加上平時訓練時大家已掌握了基本要領,所以都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單射,優秀、良好的很多,基本上沒有不及格的。女兵們由於更加認真和細緻,成績也不比我們差。
(這是新兵連部分新兵留影)
輪到投手榴彈了,由於這是高風險的訓練,連長始終陪在身邊,為每一個投彈新兵打開手榴彈木柄後蓋,將拉環套在手指上,然後根據口令投出。30米的及格線,我們大部分都能過線,女兵大部分過不了線。更有一名女兵由於過度緊張,把手榴彈投在了自己的跟前。連長手疾眼快,在迅速抓起扔出回身撲倒在女戰士的瞬間,凌空爆炸的氣浪還是把他衣服的袖子撕裂了。換上別人,這無疑是一種捨己救人的英雄行為,但是在連長看來卻認為這是自己應該做的。
整個新訓期間就是這樣,連長就是全連的排頭兵,排長是全排的排頭兵,班長則是全班的排頭兵。「向我看齊!」「跟我來!」處處表現在各級領導的實際行動上。正是他們的率先垂範,才保證了新訓任務的順利完成。
4月4日,經過三個月的時間,我們的新訓任務勝利完成,分別奔向了不同的戰鬥崗位。
2021.1.24於泉城濟南
(這是我在新兵連照的第一張照片)
作者簡介:沈子友(心繫遠山),山東莒縣人,大專文化,1970年12月入伍,1984年1月集體轉業至中鐵十四局黨務部門工作。愛好文學,喜歡讀書,有多篇文學作品在報刊和各大網絡平台刊發。
編輯:李勛修《青煙威文學創作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