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第一個重點有色金屬冶煉廠:瀋陽冶煉廠

2019-06-19     礦冶園

產生於資源掠奪的陰謀,成長於祖國建設的風潮,瀋陽冶煉廠在有色金屬行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輝煌過後,歸於平淡的瀋陽冶煉廠最終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生於掠奪 幾經凋敝

瀋陽冶煉廠始建於1936 年,是日本為了掠奪我國東北黃金及有色金屬資源而建立的工廠。1936年8月由「滿洲礦業開發株式會社」正式投資籌建,當時取名為「國立金礦精鍊廠」,1938年投產後更名為「奉天冶煉所」。同年,鉛熔煉系統建成投產。

1939年1月,銅熔煉和銅電解系統相繼建成。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後,工廠停產。

抗戰勝利後停產的瀋陽冶煉廠

同年,蘇軍進駐工廠,將工廠的部分設備物資運往蘇聯,後經國民黨接管,部分車間恢復了生產。1946年10月,國民黨將其改名為「瀋陽冶煉廠」。

但是,當時瀋陽冶煉廠的產量很低,工人失業,工廠處於奄奄一息、瀕臨破產的境地。到1948年初時,全廠因為原料、燃料無來源而處於停產狀態。

瀋陽冶煉廠鳥瞰圖

百廢待興 漸迎曙光

瀋陽解放後,瀋陽冶煉廠劃歸東北有色金屬管理局領導,接收該廠時,簡直像一片灰堆,到處凌亂不堪,只有幾個車間,如熔煉車間、電解車間、金銀車間等主體設備還算比較完全,但從屬設備、動力管線等殘破不全。

面臨百廢待興的局面,全廠幹部職工積極搶修,把很多山丘般的灰渣都清除出去,僅在煙道里,就清掃了1300噸灰渣,並把凝結在熔礦爐里的廢銅與焦炭的混合物都剷除乾淨。

經過兩個多月的修復和整頓,工人們終於完成了清理現場、籌運生產所需原燃料、購置化驗檢測所用精密儀器、修復機電設備和水電管網等工作。

1949年1月14日9時,瀋陽冶煉廠召開全體職工動員大會,在一片「多煉銅!多煉鉛!支援全國戰爭!」的歡呼口號聲中,由時任瀋陽冶煉廠廠長張日新點燃火把,投入到熔礦爐內,在熊熊烈火燃起的這一刻,瀋陽冶煉廠正式開爐,成為新中國第一個恢復建設的大型綜合性有色金屬冶煉廠。

建設風潮 舉足輕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根據國民經濟的發展計劃,瀋陽冶煉廠經歷了迅速的發展,採用了一系列較先進的冶金工藝和設備,取得了優質高產的效果,在我國的有色金屬行業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

1949年底,工廠把濕法煉鋅車間恢復起來,並開始了濕法煉鋅的生產試驗。經過五個多月的反覆試驗,工人和工程技術人員密切合作,攻克了浸出、凈液、電解等方面存在的技術難關,摸索出生產技術條件。

瀋陽冶煉廠銅精鍊爐

1950年4月,瀋陽冶煉廠在我國首試成功部分濕法煉鋅技術,生產出中國第一批電鋅20噸。

20世紀80年代,瀋陽冶煉廠生產的電鉛質量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曾獲1981年度國家金質獎章。該廠也於1981年被評為全國企業優秀單位、冶金工業部環境保護先進單位。

1983年,瀋陽冶煉廠劃歸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管理後,發展迅速。該廠的有色金屬產量曾占全國總產量的十分之一;黃金、白銀產量在全國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我國黃金、白銀生產基地。

與此同時,瀋陽冶煉廠生產的品種有銅、鉛、鋅、金、銀、鉑等金屬,以及高純金屬半導體材料大生產系統、多種新型材料以及硫酸等化工產品。生產原料來自全國一百多家礦山和企業,產品銷售全國各地,部分遠銷國外,成為一座現代化水平較高的大型綜合性重有色金屬冶煉企業。

1986年改造後的鉛冶煉

儘管瀋陽冶煉廠在計劃經濟時期做出過巨大貢獻,但這是以犧牲城市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的,它排放的二氧化硫占全市總量的42%,鉛塵排放量占全市總量的98%,是瀋陽市最大的污染源。

進入21世紀,瀋陽冶煉廠還存在嚴重虧損、資不抵債等問題。2002年8月8日,瀋陽市中級人民法院正式宣告瀋陽冶煉廠破產。至此,這家嚴重污染環境,曾在中國有色金屬冶煉行業占有重要地位的特大型國有企業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_b3I2wBmyVoG_1ZN3i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