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剛大夫
抗糖秘籍?我很少用這樣「博得眼球」的詞做題目。
這也是我在幾年前所做的一個科普課件,旨在梳理一下「抗糖流程」。
抗糖還有什麼秘籍、絕招?
簡單地說,就是在過了「心理關」後,要有整體意識,圍繞健康本身(絕對不只是血糖問題),構建「保健學術架構」,而如何飲食?如何用藥?如何監測血糖等指標?等等,僅是這個學術構架的一部分枝葉內容而已。最後才是執行力,是把學了的這些知識如何更好的執行到位的問題。
之初,大家一定要過好「心理關」!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是很難的。一般的糖友在被告知患病後都會有一段「灰色心理」時段。或長或短,有人幾年也跳不出來,很心酸。
生了個孩子,您看她不管是丑還是美,她都在哪兒!她就是您的孩子。
夫妻離婚「很常見了」。而糖尿病一經診斷,其忠誠可嘉,一輩子都會不離不棄(至少目前的醫療狀態還是這樣)的。
接受她,就要學會和她「和睦相處」、「長相廝守」。
俗話說,「勺子哪有不碰鍋沿的」,糖尿病畢竟是一種病,如何能長期相處而相安無事?
首先就是要認真觀察她,了解她。鼻子、耳朵、眼睛、毛髮......切不可「盲人摸象」。
我經常講的一句名言:「胰島素是為智者準備的良藥」。胰島素是藥,還是良藥嗎?它成為良藥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智者」。美國曾調查所有的藥物(可不只是降糖藥哦,是所有藥),出現問題最多的藥物就是胰島素。
我的文章,「一位傳奇老糖還是服了我」,住院前118單位的胰島素,出院時減到了74單位,關鍵是血糖很好了-----就是某個知識點的問題,「智者」的要求,本身就是多方面的。
糖尿病是病啊,怎會又說是「健康長壽病」?
發表在著名《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的一篇文章顯示:20歲以上的1型糖尿病人,男性的預期壽命減少了11.1年,女性患者減少了12.9年。
我不和這些人較真,「糖尿病是健康長壽病」也不是我第一個說出口的,但我是認可的,關鍵是您怎麼做?
您因為得了糖尿病,飲食不再是「胡吃海塞」,而是合理飲食啦;運動問題也到位了;體重會良性改善;每個月都去和醫生見個面;一些代謝指標、心電圖等等,會不時的去複查一下-----這可是「正常人」都很難堅持的啊,如果做到了,怎能不更好?
講課的時候我說,糖尿病或許會使您壽命縮短10年,但是,您因此改變了以往不良的生活方式,提高了對健康的關注程度,這個獲益可能就會使您的壽命延長15年(相比原來生活的您)。
15—10=5,這可是正值啊!
陰陽轉換,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就看您怎麼看,怎麼做!
當您有這個認識的時候,您就會變得很幸福。
完成了這種思想上的蛻變,怎能不說是「華麗轉身」呢?
我不止一次的提起我曾經的文章----「醫患結合」。
什麼樣的醫生和什麼樣的患者相結合才會出現最佳結局?
患者分幾等,天天來聽課,知道很多,就是不執行或者執行不到位的糖友並不是少數。
戒煙限酒,您戒煙了嗎?
很多人都是在心臟按了支架以後才開始重視並戒煙的。
我告訴他:到心梗了、支架時才戒煙,很有可能就沒有了「戒煙」的機會,直接從「地平線上」消失了(心梗會死人的)......
後面是我講述的一些「學術」或「觀念」:
是不是糖尿病?6.9=7.0------什麼意思?7.0的血糖就是糖尿病了,血糖6.9是嗎?
都別較真!
不要因為血糖6.9沒有帶上糖尿病的帽子而高興,也不用因為血糖7.0了,被診斷為糖尿病而苦悶!
血糖自我監測也是這樣。很多人糾結於餐後1小時、2小時、3小時血糖,餐1h時血糖7.8mmol/L,餐2h再測8.0,餐三8.5,咋還沒有恢復到基線上啊?-----有何糾結啊?我問,您上學時考過幾次滿分?為啥沒考上清華?咋就想把血糖降到所謂的「正常」狀態呢?
您對這個血糖的糾結本身對身體造成的損害,已經遠遠超過了血糖本身!
您可能說,我想控制血糖更好不對嗎?
對,要求血糖更好當然沒毛病,但您也應該有「沒有考上大學,但我已經很努力了」的釋懷。
糾結過度也是升糖的!
關於分型問題,我再次重申了我的觀點,對於成年消瘦的糖尿病,最好分一下型,主要是排除LADA(重點是糖尿病自身免疫抗體的監測,而不是胰島功能),這可是1型的。
血糖高的時候,LADA是不建議使用磺脲類促泌劑的,而胰島素可以是首選。
對於消瘦而難以與1型鑑別的糖尿病,胰島素是可以當做首選的。而以往的用藥中,2型糖尿病首選二甲雙胍,80%的糖尿病都是超重或肥胖的,這樣就堅定了二甲雙胍的「首選」地位,而對消瘦體型的2型糖尿病,磺脲類的使用地位則相對提高了。-------關鍵是不是2型。
我有文章「開始的時候診斷了1型,怎麼後來又有專家給診斷成2型了呢?」。
每一項行動,當然要先有目標或方向。
糖尿病的治療目標是什麼?
「得了糖尿病,如何活得久、活得好、治得起」-----這是我為糖尿病制定的終極目標:壽命長一些,活著的時候活得好一些,能夠治得起。
與壽命的更相關的是心腦血管疾病,而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的因素中,血壓、血脂、吸煙都要遠遠高於高血糖的重要性,相反,低血糖更危險。糖尿病的急性併發症是可以死人的,但是很好預防。
與血糖更相關的是「活得好」的問題。姑且不說糖尿病心理關的「活得好」,血糖更相關的慢性併發症「三聯征」是眼睛、腎臟、神經病變。眼睛看不見了,尿毒症了,神經病變涼麻疼,怎能說「活得好」?要控制血糖!
但血糖只是健康管理的一部分!就像高中學習的科目,只是高考總分數的一部分。
那血糖目標是什麼?
陳大夫語:在不發生低血糖的情況下,儘量使血糖達到或接近正常。
看我的文章:「血糖控制優劣的幾個層次」;
治病求本,看我的文章:「糖尿病病因與治療的對應性」;
如何控制血糖,看我的文章:「五駕馬車的天平模式」;
這張片子中,有太多的知識點啦!
比如:
糖化不達標,先看基礎,再看餐後。餐後血糖的達標不能以餐前低血糖為代價;
不同天之間,同一時間點的血糖波動大,要關注生活方式。什麼意思?比如晚餐前血糖良好,睡前血糖有時6.7mmol/L,很好,而有時13.8mmol/L,這是不同天的,要從生活中去找:飲食、運動、心態、疾病(牙疼等)的差異。
同一天不同時間點的血糖波動大,中午餐前很好,中餐後到晚餐前都很高,如果平時不是這樣,那就是今天中午吃多了或者下午活動少,等等,是生活方面的;如果平時也是這樣,就不是中午吃得多的問題,需要調整下藥物方案。
這些內容,在我的文章「糖友,血糖監測您記錄了嗎?」說得更清楚。
如果您是肥胖,或者是消瘦,一定要看看我的這篇文章,並且建議列印閱讀(有錯字就請理解啊):「控糖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兩個三角」。
很多人把使用胰島素後的肥胖歸結於胰島素,或許有這種作用,但是,我要高呼:體重增加,更多反應的是您對胰島素駕馭能力的不足!
您可能也需要看:「您還是把胰島素停了吧」。
講糖的結尾部分,是給糖友打打氣!
我引用了我的這篇文章中的一些話:「快樂是心境,送給那些惶惶不可終日的糖友們」
還有我終生難以忘記的老糖:當年她77歲,是與糖共舞58年的郭阿姨。
那可是使用注射器注射動物胰島素的年代,沒有血糖儀而靠燒尿糖來調整胰島素的年代,胰島素還時常斷頓的年代......相比而言,現在得糖尿病是何等「幸運」的事啊!
燒尿糖,現在的年輕人可能都沒有聽說過。
時代在進步,我們已經擁有了過去30年前不敢想像的治療手段和監測方法。實時血糖監測系統、閉環胰島素輸注系統的問世,還有很多具有劃時代的藥物,新時代的糖友沒有理由「一塌糊塗」。
如果真的「一塌糊塗」了,那肯定是這個人的問題。
當有一些「高科技」到來的時候,如果對我們的健康有益,您還猶豫什麼?
錢?
如果用一些花費讓我們10年之內有一個更好的結果,10年後的那一天可能會更美麗。
課堂上我說:您捨得花錢去旅遊,捨得花大把錢買保健品,為什麼在關係到身家性命的時候,那麼惜財?
說到了旅遊,也接近了尾聲,當然我也不會忘記為家鄉做次廣告:歡迎大家到我的第二故鄉中國撫寧去旅遊,她在秦皇島。
您的頭腦中不要只以為夏天北戴河是為了看海。有北戴河,還有南戴河,一河之隔。南戴河就屬於撫寧。此外,撫寧還有中國最美麗的「薊鎮長城」,有長城「板廠峪」、「董家口」、「九門口」,還有人間瑤池美稱的「天馬湖」、還有賽江南的「冰糖峪」、「龍潭峽」......
我在美麗的那個地方等您,不見不散!
說了半天,秘籍在哪裡呢?
秘籍就在每個人的思維和行動,在心理關過後,要認真規劃,系統學習,不斷總結和改進,但這不是您一個人的事,需要醫生的幫助,也需要家人的支持,需要社會的進步。但是,您是核心,一切都是圍繞您個體的諸多細節而制定的,您不作為,其他所有努力都是無濟於事。
微信公眾號tnbtbzc(糖尿病同伴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