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杜甫是李白的第一迷弟哈,一生給李白寫過許多詩(也不見李白回過,玩笑),也許正是因為愛之深,所以杜甫對李白的了解,往往是超越旁人的,他能透過現象看本質。
李白的現象(表象)是什麼呢?是狂放!所有人都知道,狂放是李白性格中最突出的部分,如果沒有這份狂放,他寫不出那些飄逸著仙氣的詩,他就不可能成為詩仙。
李白的本質又是什麼呢?是佯狂!佯就是假的、裝的,在杜甫看來,李白的一切看似狂放的行為,都是假裝出來的。他寫給李白的詩可以證明。
不見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
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杜甫說,我不僅看到了李白裝出來的狂,我還看見了他的悲哀。為什麼呢,因為「世人皆欲殺」,一來因為李白狂放的性格,確實得罪了不少人;二來安史之亂後,李白站錯了隊(就永王那點事兒,這裡不展開說了),被流放夜郎。
所以「世人皆欲殺」,而「吾意獨憐才」,只有我為他感到惋惜。
以此反推,咱們再看李白的詩,他為什麼要說「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上李邕》),因為他想「上李邕」,結果被拒絕了嘛……
哦不是,他想通過干謁李邕走上仕途,結果被無視了嘛。捎帶一嘴:干謁權貴走上仕途,是唐朝人的一條明規則,可不是現在所謂的走後門。
他又為什麼要「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因為一次次被李邕大人們無視,看不到出頭之日,連鄉野愚婦都開始輕視他了,「會稽愚婦輕買臣」,現在終於等來了皇帝詔書,鹹魚就要翻身了,按李白的性格,那還不得嘚瑟嘚瑟啊?
除了這種跟仕途相關的狂放,李白還寫過許多求仙問道的詩,他好像這輩子不是在求仕、就是在求仙,畢竟你想想,求仕路上一直不順利,被皇帝詔進宮後也只是個翰林供奉,不滿三年就被炒了,這傢伙不找點求仙問道的寄託,日子怎麼過呢?
李白的遊仙詩是一絕,可是他真像其他詩中寫的那樣,認為神仙一定存在嗎?
也不見得,有一首《夢遊天姥吟留別》,開頭只一句「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便幾乎否定了仙島的存在,但又實在不死心,咋辦呢?那就在夢裡「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但從夢中醒來後,他想到的是什麼,「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你看,無論在夢裡他離神仙有多近,醒來之後想到的還是仕途,而且這很矛盾,想開心就得當官,這樣才能施展經世才華,可是,想當官就得摧眉折腰,又可是,如果摧眉折腰,就不會開心。
諸如此類的詩李白寫過很多,可以看出李白所有的狂放,也許都是不得志的偽裝,也許狂放是李白的本心,但是因不得志而狂放,都是一種「佯狂」,是假的、裝出來的、故作堅強的自我安慰,那些所謂的仙人、美酒、甚至女人,可能只是他浪漫主義的外衣。
不得不說啊,杜甫這個小老弟,一句「佯狂真可哀」真是絕了,在那個對李白「世人皆欲殺」的時代,只有杜甫能懂李白。
所以你們炒什麼李白孟浩然、元稹白居易的CP啊,李白和杜甫,才是墜理想墜浪漫的CP嘛,我恆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