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人生禍患,皆源於心性的偏激

2020-01-04   國學書舍

道德經:聖人之道,便是收斂偏激,才能避免物極必反。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所以,聖人處事方正,卻不割傷人,有刃卻不刺傷物,直率卻不放肆,光亮而不耀眼奪目。

這一句話是《道德經》「福禍倚伏」篇章之中的一句話,也是圍繞著「福禍相依」這樣一個哲學論點引申的智慧。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秉持著錯誤的言行與心性,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久而久之養成了偏激的性格,而人生福禍轉化的根源,也是因為極端的心性。

當我們換一種角度,以道心去看待這個世界,以和氣去容納萬物,就會發現事物本身並沒有不同的狀態,而你的主觀心思卻把這一些事情定位於不同,也會在無形之中,因為自己的主觀過度判斷造成了物極必反。

所以,去除自己內心的那一份偏激戾氣,保持一份柔和,這是一個君子需修養的心態。

《菜根譚》之中有這樣一句話:

山之高峻處無木,而溪谷迴環則草木叢生;水之湍急處無魚,而淵潭停蓄則魚鱉聚集。此高絕之行,褊急之衷,君子重有戒焉。

山峰險峻的地方沒有樹木生長,而溪谷蜿蜒曲折的地方卻草木叢生,在水流湍急的地方沒有魚兒停留,而在平靜的深水潭下,則生活著大量的魚鱉。所以過於清高的行為,過於偏激的心理,對於一個有德行的君子來說,定然是要努力戒除的。

任何事情都不存在絕對,即便是那些你看見的那些美好和圓滿,也不可過於追求極端,要保持一個適度。

就諸如人生的才華,即便才華對於人生來說,是一個毋庸置疑的加分項,但是過度趨向於才華,反而會給自己因自己的鋒芒畢露,讓自己養成故作清高的問題。

比如說曹操手下的楊修,就是因為恃才傲物,拿自己的優勢過分炫耀,才導致了自身的災禍。

楊修有一次隨著曹操經過曹娥碑,看見碑的背面寫有「黃娟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字,曹操就問楊修:「能否解釋一下這句話什麼意思?」

楊修回答說:「能。」

曹操說:「你先不要說,讓我想想,」

走了30里之後,曹操才說:「我明白了。」

於是先讓楊修把他所想的寫下來,楊修寫到:「黃娟是色絲,也就是絕字,幼婦是少女,合為妙字,外孫是女兒之子,為好字,齏臼合為辭字,就是『絕妙好辭』。」

這時候曹操也把他的答案寫下來,和楊修寫的一樣,這個時候曹操感嘆著說:「我的智慧與你相差有30里啊。」

但是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曹操對於楊修便有了戒心。

人生謹言慎行,德行修養本是好事,但是如果這一切事情不知適度,過於極端,那就變成了自命清高;憤世嫉俗,不近小人本身是好事,但是過於極端,便養成了過於偏激的心理。

人生一切的禍患了,根源就是在於自己對於事物的執念,即便是那些美好的品德,如果太過於恪守死板,反而成了偏激的清高。

所以君子要戒除的事情並不是小人之心,而是自己的自命清高,偏激戾氣,即便你很優秀,但是也不要優秀到背離了世俗。

有這樣一句話叫做「和氣生財」,人生的福分也多因平和的心境而來。

但是反觀內心偏激之人,他們把任何事物都過於極端化,這樣的人生哪能談得上福氣呢,心存偏激之人處理任何事情都是心存鋒芒,不小心與人產生矛盾時,也是過度極端,這樣的人生只會讓自己越來越糟糕。

所有的優秀,都需要沾著三分煙火氣,所有的處事手段,都應該以和氣為主,才算是人生的最好狀態。

文|國學書舍


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