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舒城:大別山有個老街叫曉天,探秘江家大屋「獨梁廳」!

2019-05-01     出外龍舒人

作者:江兆福、江愛國

編者按:安徽省舒城縣曉天鎮是一個有著千年歷史的商業古鎮,早在明清時期就形成了集商貿和居住為一體的沿河古鎮,曉天老街至今古韻猶存,青磚灰瓦、雕樑畫棟、古色古香,是皖西地區保存較為完整的徽派古建築群。曉天鎮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已開發的國家級森林公園、大別山地質公園、AAAA級風景名勝區——萬佛山座臥其中。仙人洞、十八羅漢拜觀音等眾多旅遊景點正待開發,曉天的特色產業蘭花、園林、盆景國內外聞名,曉天的傳統手工藝品根雕、蒲扇,走俏省內外。

而在曉天鎮上依然留存地江家大屋是清朝時期的著名徽派建築,該文是江家後人江兆福撰寫,而由其兄江愛國配圖。將江家大屋獨梁廳的恢宏建制展現開來,《行攝江湖》徵得兩人同意,將此文圖發表於此,以饗讀者。

曉天晨霧

曉天鎮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流傳著許多動人的傳說,但很少有人知道江家大屋「獨梁廳」所承載的歷史故事。

江家大屋內巨大的獨木橫樑

江家大屋「獨梁廳」位於曉天鎮老街中心位置,現保存完好的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分東西兩邊偏房,中間正廳,總進深約50多米。始建於明末清初,全部磚木結構,榫卯相連,行條樑柱均為斗粗,屏風樓閣,窗欞飛檐徽派木雕盡顯其中,穿堂「七進六廂」,中有天井,四方合一。青石門框厚重雄偉,天井石條平整光滑擺放有置。最令人驚嘆的是第二進的「獨梁」橫跨6間房屋,全長約18米。直徑約1米,可謂獨木撐萬斤,據縣誌記載是皖西民居最大的一根房梁,足見當年的輝煌。

曉天古街,仍然保留著小瓦蓋頂的傳統建築工藝

相傳祖先江源曉原居江南青陽,兄弟四人,排行老三,年青時以挑夫為生,沒有妻兒十分清苦。一日夏季中休息打著瞌睡,半睡半醒之間仿佛聽見有人叫他。「江百萬你怎麼還在這裡睡覺,你再不去拿錢,我們就走了。」但猛然醒來是一場美夢。可是一連幾個中午都是這樣,他覺得很奇怪。就上集市找了個算命先生,把情況說了一下,先生說測個字吧。於是先生給他寫了三個字「碟大天」。他無法明白什麼意思,又一日同樣有人叫他,他隨口問了一句,「我去哪裡?」對方說:「碟大天」。於是第二天,帶上乾糧盤纏,就上路了,一路吃盡辛苦,誤打誤撞來到了當時非常繁華的梅河碼頭(現在的萬佛湖)。

老街新年爆竹聲聲

向人打聽「碟大天」在哪?說來也巧,有人告訴他「碟大天」不知道,但知道有個叫「小天」的地方,不知道是否你要找的地方。於是一路打聽一路奔著「小天」方向來了。

街角的馬頭牆是徽派建築的表征

江源曉來到曉天后,到蒲姓員外家幫工。由於勤勞聰明能幹,給蒲員外收為養老女婿。若干年後,老員外去世,把家都交給了他。後來又組織家裡的長工,買了幾個竹排,順著曉天河南下直達梅河(萬佛湖)和肥西的三河,將山裡的茶葉和木炭送到那裡去賣,又將那裡的鹽,布匹等生活物資帶到曉天。不出幾年真的聚財百萬,成了曉天唯一的大戶,並建起了氣勢恢宏的「江家大屋」,自此,江家後代在此生息繁衍,代代相傳。

在老街上吃飯的兒童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為躲避戰火培養抗戰人才,民國安徽省政府將當時在安慶的省立第七中學,搬到曉天,組成第七臨時中學,簡稱「七臨中」,而江家大屋「獨梁廳」則做了七臨中的教學區和禮堂。著名作家張恨水的兒子張小水和侄女張靜君也在這裡就讀。還有好幾位後來考進了黃埔軍校,為抗戰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歷經百年仍然堅強承重的江家大屋

1949年以後江家老屋被國有化,政府建立為國有糧庫,成了曉天人民的糧倉。60年代中期,為了防備帝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中央在許多山區設立了三線廠,曉天也迎來了它最繁華的時代,至80年代末期,曉天擁有皖江廠,皖西廠,皖東廠,江淮廠,皖中醫院,「四廠一院」,近5萬多來自五湖四海的人聚集到了曉天這塊土地,而江家大屋承載他們一日三餐的口糧,成為三線廠堅強的後盾。

本文攝影師江愛國在老家曬秋

如今曉天已經沒有了昔日的繁華,江家大屋也由房管所或租給了其他居民,或改為棋牌室,很多地方年久失修,面臨倒塌的危險。很多木料正在逐漸腐爛,布滿青苔的明朝磚瓦及石料也成了殘磚碎石,唯有那根「獨梁」還穩穩地支撐著江家大屋,而江家大屋不僅承載著江家的歷史,更承載著曉天鎮的歷史和文化。作為江家的後人,多麼期待政府能儘早保護和修繕江家老屋,不讓它倒在我們這代人的手裡。因為,這已經不僅僅是江家的榮耀,更是曉天人民的榮耀。

曉天河夕照

(完)


  • 作者:江兆福、江愛國
  • 來源:悅野者越野
  • 運營:束文傑
  • 編輯:束文傑
  • 製作:町甽融媒體工作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d59-2sBmyVoG_1ZZIB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