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賀歲檔,然而院線並沒有恢復往年的熱鬧。
一眾新片里,大家對港片的期望似乎也不高。
但有一部,讓人眼前一亮。
因為畫面血腥、尺度太大,它在香港被列為Ⅲ級片。
引進內地,卻一刀未剪。
這應該是 2023 年度最炸的港片,尺度只是他的表面,他的執念更大,推薦大家可以二刷——
《爆裂點》
眾所周知,警匪片、動作片是林超賢的拿手好戲。
20世紀80年代起,他擔任陳嘉上的副導演,一同製作了《逃學威龍》、《野獸刑警》等經典作品。
後來,林超賢獨立執導,屢次斬獲金像獎。
2009年的《證人》,2014年的《激戰》,讓「大器晚成」的張家輝二度贏得金像獎影帝。
再後來,林超賢北上。
從《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到《緊急救援》,每一次都精準踩中了觀眾的燃點,票房大捷。
就在內地市場一路高歌猛進之時,他突然選擇「後退」一步。
回港打造一部「純正的港片」,《爆裂點》。
曾經的黃金搭檔渣渣輝,也應聲加入。
闊別多年,兩人都很興奮。
林超賢說:「已經9年沒在香港拍電影了,很懷念在香港拍電影時的那股衝勁!」
《爆裂點》的主線故事並不複雜。
緝毒總督察邦sir(張家輝 飾)和臥底警員江銘(陳偉霆 飾)秘密執行一項追捕毒販的計劃。
但計劃越來越失控,江銘陷入險境,被迫遊走在黑白邊緣。
綁sir和江銘,互生猜忌。
師徒關係變成敵對關係,逐漸不可挽回。
警匪大戰,舊恨新仇,更多的人被卷了進來。
憤怒、瘋狂、失望……
全員喪失理智,瀕臨崩潰邊緣。
《爆裂點》值得二刷的第一個原因是,觀影體驗。
片如其名,整部片的氣質十分爆裂。
開篇第一場戲,就讓人心跳加速。
一名警察被匪徒綁在車尾,高速拖行,甩成肉泥,身首異處。
更炸裂的是,在幽閉空間裡大量的火燒活人橋段。
以及,逼真到讓觀眾想要起身的爆炸戲。
盡皆過火,盡皆癲狂。
這突破銀幕的暴力美學,有一種早期香港cult片的味道了。
據說,電影拍攝期間基本沒有NG。
每一條拍攝都需要幾十上百次的排練,才能達到最終的完美配合。
大家在電影里看到的火爆場面,是真的炸、真的打。
要知道,林超賢素來有「魔鬼林」的稱號。
他喜歡「虐」演員。
9年前,他拍《激戰》,讓彭于晏每天挨200多拳,鼻子、耳朵都腫到無法入睡,張家輝甚至被踢斷了左手小拇指。
這次在《爆裂點》中,張家輝、陳偉霆依舊無法「倖免」。
陳偉霆說,這是他入行以來最「瘋」的一次表演。
拍攝過程感覺自己在挑戰十八層地獄,一層一層打下去,越來越難。
瘋狂減重,突破以往的角色形象。
白髮寸頭,青筋暴起,精瘦又狠厲,打戲拳拳到肉。
為一場僅幾秒的拳擊戲份他成日苦練,被張家輝認證是劇組的「內卷王」。
更難演的是,一種極致癲狂的精神狀態。
有一場戲,江銘被毒梟按頭吸入致命量的白粉,毒性過大,令他差點發瘋,渾身抽搐。
舉起槍來朝著匪徒一陣猛擊,整個人都殺瘋了。
據說陳偉霆的紅眼睛裡不是特效處理,而是入戲太深,到了某種極致的狀態。
而張家輝,雖然和導演已合作了數十年,但還是被「虐」的不輕。
片中有一個場景是在空氣稀薄的山洞裡,每次拍爆炸起火的戲都讓張家輝心有餘悸。
好在他和導演非常有默契,對於導演的高要求便義無反顧。
比起畫面,更大的尺度在於人性。
如果說,《紅海行動》中的慘烈,有著無可避免的恰當性。
那麼,《爆裂點》中的殺戮,則透露出人性的黑暗,以及命運的荒謬。
比如,惡毒的父親為了自保,竟然狠心用刀扎向親生女兒。
比如,為了給親人復仇,讓對手目睹孩子以無比暴虐的形式慘死。
直接拿小孩子當箭靶,在以往的警匪片里都是很少見的。
但現實中,不無這些血淋淋的慘劇。
《爆裂點》敢於直面,以限制級的方式呈現在大銀幕上。
這種突破人性的尺度,也在某種意義上堪稱今年之最。
後勁兒太足了。
但是,很多人看完《爆裂點》表示懵了。
138 分鐘的時長,各種人物支線錯綜複雜。
以至於有些觀眾一刷過後,感覺沒有完全看懂。
信息密度極大,這也是《爆裂點》值得二刷的另一個原因。
四條劇情線被林超賢塞得滿滿當當。
但仔細梳理各條線索,你會發現真正的爆裂點,就在於「家人」二字。
整部電影就是一場圍繞家人的修羅場。
在這修羅場裡,每個極小的個體都有著龐大的無力感。
電影表面上描摹每個人在修羅場裡的爆裂經過,實際上是想展現電影之的外四種悲慘的人生。
他們都背負著生命不可承受之痛。
第一條線,警察緝毒線。
邦sir代表著絕對的公與義,絕不越界。
但代價很明顯,所有的一切糾纏著使其疲於奔命。
甚至守護不了家人。
當家人被匪徒控制時,他要忍受錐心之痛做出抉擇。
第二條線,臥底反水線。
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邦sir和江銘的感情越來越深。
既像師徒又像父子。
似乎把無法給予家人的愛,都轉移到了這個出生入死的隊友身上。
然而,警察尚且如此無力,臥底更加被動。
你可以從江銘這個角色看到更多挫敗感。
那是一種不被人理解的痛、孤獨的痛。
第三條線,毒梟復仇線。
正派是無力的,捲入修羅場的反派也是如此。
毒梟韓洋(譚俊彥 飾)的弟弟被捕,在醫院自殺,警察用他的骨灰祭奠殉職的同事。
韓洋知道後,設局復仇。
「燒我弟弟,我讓你全隊的人一起死!」
他要踏著無數人的屍體,迎接他的復仇之路。
但與此同時,需要付出的代價,也遠遠超乎他的想像。
第四條線,制毒師救女線。
梁洛施息影多年,很多大導演請她復出。
在許鞍華的《第一爐香》里,她短暫的出場讓人看不過癮。
這次在《爆裂點》里,她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東南亞制毒師,膺秀。
如果說邦sir是一個無力的父親,膺秀就是一個同樣無力的母親。
她女兒在充滿犯罪和危險的環境里長大,青春期一到,便叛逆不服管教。
趁母親從東南亞到香港進行毒品交易的時候,她偷偷跑出去與網友約會。
誰知網友早已布下陷阱,趁其不備,暗中下藥,讓她母親帶來一百萬贖回色情視頻。
但在贖人的過程中,又引發了新一輪的意外,發現了更大的秘密。
環環相扣,愈來愈棘手。
這裡,我就不對角色的命運走向做更多劇透,留著大家到電影院一探究竟。
但大家可以看出,每個角色都有著一股深切的執念。
佛教里,稱「我執」為萬物痛苦的根源。
「一切凡夫,不知人身為五蘊假合,而有見聞覺知之作用。
固執此中有常一主宰之我體,一切煩惱障由此而生,便有貪嗔痴等諸惑。」
再看電影里對每個角色執念的刻畫,都痛徹心扉。
江銘對功成的貪念,韓洋對復仇的嗔念,膺秀對愛人的痴念。
為了保護家人,他們不懼一切,哪怕玉石俱焚,魚死網破。
爆裂點,不就是他們執念上升、突破控制的臨界點?
很多人眼裡不明所以的結局,其實是導演故意的設計,事情一旦發生,裹挾著所有人。
每一個局中人,都被一步步被逼上絕境,寫下早在開始就註定的悲劇結局。
無論是警還是匪,這一場生與死的搏鬥里,無人倖免,十分慘烈。
而爆裂之後,所有一切都煙消雲散,不復存在。
在這個維度上,電影似乎超越了一般的警匪片,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
將普世的慾念和解脫,留給觀眾去慢慢回味。
《爆裂點》是林超賢對香港警匪片的一次回歸和升級。
無論是視聽效果,還是人性描摹,都十分爆裂。
這樣的片子可以在內地院線看到,十分難得。
與此同時,爆裂的背後,也是一次溫情的致敬。
細心的觀眾會發現,電影里不少配角的名字很耳熟,比如肥三、家駒...
重頭戲的拍攝場景,還特意選擇了重慶大廈。
這些都能看到黃金時代的港片的影子。
比起對香港電影的致敬,《爆裂點》更深刻的,是對香港警察的致敬。
2021年,林超賢為香港警察聯合執導了一部短片《守城》。
短短的14分鐘,緊張又刺激,還原了香港警察在反恐戰鬥中的雷厲風行和驚人勇氣。
在拍攝這支短片之後,林超賢深刻感受到香港警察對自己這份職業的投入與拚命。
曾經有報道指出,有1600餘名香港警察的家屬遭非法騷擾。
他們承受了許多不為人知的辛酸,甚至以犧牲家人的安全為代價,才換來安定的香港。
由此,林超賢便萌生了創作《爆裂點》的想法。
有觀眾問林超賢,為什麼《緊急救援》《紅海行動》那些電影的結局是溫暖和美好的,《爆裂點》的結局卻如此悲傷?
他說,這是為了讓大家看到香港警察的痛。
在有些電影里,警察可以崩了那個壞人,但在《爆裂點》中,警察必須忍住。
不管面對多少不公平的事情,都要堅守自己的身份和崗位,不能衝動,做出超越身份的事情。
《爆裂點》拍出這種堅忍,就是為了讓大家看到他們的疼痛。
他們是,真正的孤勇者。
這也一改《無間道》式亦正亦邪的警匪片風潮。
片中有一個橋段,對《無間道》致敬,江銘問邦sir,做臥底是不是「三年又三年那種?」
這不僅僅是一個玩梗,背後有著深意。
要知道,《無間道》之後,跟風者無數。
警察時常被塑造成在黑白兩道之間來回遊走,在法律底線上瘋狂蹦迪的角色。
但現實並沒有這樣戲劇化。
《爆裂點》和《無間道》展現的情景完全不同,它是更為現實、更為殘忍的人間煉獄。
這種直愣愣的莽勁兒,讓人不得不佩服。
某種意義上,它致敬了《無間道》,也超越了《無間道》。
細心的朋友也許會發現,最後警匪激戰的山洞有一個鏡頭,寫著「爆裂洞二戰抗日遺址」。
反派韓洋拔了一把日本刀,而邦sir拿的則是游擊隊的大刀。
在同一個空間裡,回溯不同歷史上捍衛正義所付出的慘痛代價。
也表現了緝毒警察維護的正義是先烈捨命捐軀的延續。
像這樣的細節其實還有很多。
推薦大家可以二刷。
在內地院線能看到這樣的港片,不多了。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