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戰將陳光,在紅軍時代赫赫有名。在敵後抗日戰場上,亦曾屢建功勳。不過,從解放戰爭起,陳光就開始走下坡路了。全國解放後不久,他以一種悲劇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陳光的遭遇,令人唏噓不已,很容易讓人對其產生莫大的同情。這種同情,往往會將一些本屬正常的東西視為「不公正」。例如,有人說了,不僅僅是林、葉、方,毛主席也曾兩次「打壓」陳光,一次是林彪負傷後,毛主席明確反對陳光代理115師師長。另一次,則是在1945年黨的七大上,毛主席將陳光的名字從候補中央委員的名單里撤下,陳光為此還公開罵了娘。
這兩件事都並非造謠,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毛主席的出發點,其實都是著眼大局,並不是個人對陳光有什麼成見,或是遠近親疏之分,「打壓」一詞不知從何說起。
1938年初,林彪被晉綏軍哨兵開槍誤傷後,不得不脫離指揮崗位,回後方休養。主持八路軍總部工作的彭德懷從軍功、資歷、經驗等方面考慮,覺得讓時任343旅旅長的陳光代理師長一職是順理成章之事,因此沒和中央軍委溝通,就直接發布了命令。在這個問題上,彭德懷是有越權嫌疑的。而幾乎在彭老總發布陳光代理師長命令的同時,毛主席卻認為,綜合各方面因素考慮,還是讓羅榮桓代理師長更為合適,並以軍委名義發布了命令。
雖然此事最終以毛主席的讓步而告終,但115師在短時間內收到兩份內容不同的任命電報,當事人心中不可能不有所想法,這也讓後世的好事之徒有了給主席潑髒水的切入點。
後來發生的一系列事情證明,毛主席的考慮比彭德懷更周到全面。作為事實上的方面軍首長,115師負責人需要獨立面對、並妥善解決的,遠不止指揮部隊打勝仗這點事。坐在這個位置上的人,必須胸懷全局,對全局戰略方針有著通盤的了解和深刻領悟,並能在敵後錯綜複雜的情勢下,很好地處理與敵、頑、友、我之間的關係,拿捏好重大政策尺度。與此同時,在如何正確處理我黨、我軍內部客觀存在的山頭問題,如何團結來自五湖四海的各路革命者,也需要115師當家人花費很大精力妥善解決。
而陳光從參加湘南起義的赤衛隊隊長,一路出生入死,積功升至紅2師師長、紅1軍團代理軍團長,八路軍115師343旅旅長,乾的都是軍事主官。陳光軍功雖高,但有兩個致命缺點,一是脾氣暴躁,二是居功自傲,瞧不起別人。之前林彪雖然也沒幹過政委,但政策水平和全局觀念卻比陳光強得多,兩人的威望也無法相提並論。所以,毛主席通盤考慮,認為羅榮桓較陳光更適合獨當一面。
這完全是從大局出發,而且陳光與主席歷史上從無恩怨過節,毛主席對長征路上陳光率部創下的赫赫功勳亦是讚不絕口的,不存在刻意打壓陳光的動機。事實證明,115師師部率343旅挺進山東後,羅榮桓在處理紛繁複雜的敵我矛盾時非常成功。而陳光卻因為在陸房突圍戰鬥中,脫離指揮位置數小時,因而在部隊中威信大跌。且不說他個人的性格與脾氣吧,就這一條,就註定了如果他主政山東,絕無可能將工作做得如羅榮桓那般好。這反過來又映證了毛主席看人、識人、用人的眼光。所以,毛主席一開始沒考慮陳光代理115師師長,並沒有什麼問題。
關於在黨的七大上,毛主席將陳光的名字從候補中央委員的名單里撤下這件事,起因是他老人家在審查名單時,覺得其中出身於井岡山紅4軍的人占比過高。出於「五湖四海」「團結大多數人」的考慮,他建議將侯選人中的陳光和李井泉的名字劃掉,換上其他人。
對於如此敏感微妙之事,聰明人的做法,是儘可能低調內斂。即使有啥想法,也應當私下裡找領導個別溝通。可陳光倒好,公開聲稱「毛主席,我哪點對不起你了……」,還罵罵咧咧粗話連篇。對比一下雖也是紅1方面軍出身,但卻非毛主席一手帶出來的的李井泉表態堅決服從組織決定,陳光的表現讓毛主席情何以堪。
可即使如此,毛主席還是放下身段,給足了陳光面子。又是請陳光夫婦到家中吃飯,又是給他寫親筆信,稱「你的意見我是了解的。有些意見是對的。你在山東執行的路線是對的。七大要開成一個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相信你能致力於開好這次大會。故意見可以會後交換。」
至於有人上綱上線,在毛主席耳邊吹「陳光要抵制七大」的風,毛主席也一笑了之,完全不以為然。非但如此,黨的七大在給陳光作評價時,稱其為「我軍有數的軍事人才之一。他一貫忠心耿耿,具有為黨為階級虛心學習,聯絡群眾的優良品質」。在其他人對陳光存有異議,尤其是許多人對陳光在陸房突圍時表現有說辭時,毛主席的意見,起到了力排眾議、一錘定音的作用。
性格決定命運,此言誠不欺也。陳光日後的悲劇,與其脾氣與性格是密不可分的。就算是其蒙難時,他也是說:「有人陷害我,毛主席了解我,信任我,我要見毛主席。」可見,在陳光心目中,當年的那兩個心結早已不復存在了。
連陳光本人都不認為毛主席在歷史上曾刻意打壓他了,別有用心之人怎麼還好意思藉此給毛主席潑髒水呢?
本文作者:忘情,「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爭」允許,任何媒體、自媒體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讀者歡迎轉發。
公眾號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GES4XIBd4Bm1__YA1L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