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女主角陳圓圓,她與吳三桂後來怎樣了?

2023-11-27     千年史館

原標題:那個「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女主角陳圓圓,她與吳三桂後來怎樣了?

我們都知道「衝冠一怒為紅顏」,說的是陳圓圓與吳三桂的愛情故事,但背後的故事卻未必真實。

是誰炮製了「衝冠一怒為紅顏」?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初一,沙塵暴席捲了北京城,對於明朝而言,似乎有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不祥之兆。果然,初九,兵部就收到「大順皇帝」的戰書,李自成說他要攻入北京城。

崇禎皇帝心急如焚,他手裡可打的牌不多了,最大的王牌就是東北寧遠總兵吳三桂手裡的一萬鐵騎。但如果將其調回,也就意味著清軍騎兵就會湧入關內。

幾天後,當李自成完成了對北京的合圍後,崇禎再也顧不上什麼清軍了,他十萬火急地令山海關沿線的明軍撤入關內勤王。

然而得到聖令的吳三桂卻不著急,放棄關外可以,勤王也可以,但問題的關鍵在於回軍的最佳時機已經錯過了。

關寧鐵騎的官兵基本都是遼東人,要想調撥回北京,光動員就要花費幾日。再說,吳三桂的軍隊一動,勢必會引起明長城沿線各州縣的騷動,他們是百姓的依靠,如今說走就走,如果不想當亡國奴,肯定也會跟隨明軍一起撤退。

所以,吳三桂回撤的隊伍是龐大的,有遼東的大小官員、官役和百姓,共計十萬人左右。就在這支隊伍浩浩蕩蕩走在回撤的路上時,北京城裡的崇禎皇帝已經頂不住了,李自在搶在吳三桂之前攻入北京城,崇禎選擇上吊自殺了。

得到這一消息後的吳三桂,並沒有痛哭流涕,而是對於自己的出路進行了深度思考。當時的李自成占領了大半個中原地區,包括北京城;滿族人也在盛京稱帝建國;南方還有明朝的殘餘勢力和張獻忠等幾支農民起義軍。

吳三桂該何去何從?是接受李自成拋來的橄欖枝,還是主動投降滿清?他要好好思量一番。李自成對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很上心,為了招降吳三桂,他請出了吳三桂的父親和其愛妾陳圓圓分別寫信勸降,除了打親情牌,還送去了錢財。

看上去吳三桂投降大順王朝已是順理成章的事了,但清朝的多爾袞可不這麼想。他在攻取了關外地區後,趁著關內大亂的機會,決定大舉伐明,但令他意外的是,他還沒撈到什麼好處,李自成便先入為主了。

多爾袞沒想著退縮,但要攻克明朝這一塊硬骨頭,他也沒敢想,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當時的清朝偏居遼東一隅、人口不滿百萬,與連地上千里、人口千萬計的明朝比起來,還是差那麼好幾丟丟的。

但是多爾袞運氣好,山海關的大門不解自開,吳三桂轉變風向投降了清軍。其原因則是因為農民軍大將劉宗敏掠去了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當吳三桂半路得知這一消息時,勃然大怒,高呼「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為?」,於是,他掉轉矛頭給清軍打開了山海關的大門。

後來,清初的一位詩人吳梅村寫了一首《圓圓曲》,其中有「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說的就是吳三桂降而復叛這件事,從此,人們也習慣於將吳三桂的叛變歸結於「衝冠一怒為紅顏」。

但事實上吳三桂的反覆,並不能完全歸咎於陳圓圓被搶。吳三桂選擇投降吳三桂,也並非出於真心,只是為了自保。但顯然農民軍太過激,吳三桂還沒到京城,就將吳家鬧得雞犬不寧,扣押吳襄,虜掠陳圓圓,對吳家人的迫害的確觸動了吳三桂,因為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到達京城後的悲慘遭遇。

而如果他此時重回山海關,再配合南方的數十萬明朝殘餘勢力剿滅李自成,那麼他可就成了再造明朝的功臣了。所以,吳三桂主動與清朝取得聯繫,其主要目的是藉助外力來打擊農民軍,也就是說是求援而不是投降。

當然既然是求援,那必然是要有條件的,有人說,吳三桂原本想做「石敬瑭第二」,可惜李自成的農民軍太強大了,吳三桂根本不是其對手,不得已才轉求援清朝變成了投降清朝。

所以,我們也看到了,吳三桂不管是降大順也好清朝也罷,都是他的權宜之計。這倒是讓多爾袞撿了個大便宜,在吳三桂的協助下,清軍兵不刃血地占領了北京,並且一舉接收了明朝留在北京的降官,迅速建立起了自己的統治政權。

那麼,那個被掠走的陳圓圓到哪去了呢?

陳圓圓魂歸何處?

李自成戰敗後,將吳家38口人全部殺害,然後棄京出走。但幸運的是,陳圓圓並不在其中。

吳三桂殺入北京城後,他與陳圓圓再度重逢了,只不過陳圓圓看到的已不是明朝的大將軍,而是引清入關的「平西王」了。

後來陳圓圓跟隨吳三桂由秦入蜀,之後到了貴州雲南等地。吳三桂又得了「永鎮雲貴」的授權,在西南地區說一不二,一生權勢也達到了巔峰。但與此同時,他也成為背叛明朝的大漢奸,明朝移民將他視為亡國的頭號罪人,人人皆可殺。

陳圓圓受累於吳三桂,也是臭名遠揚,同被視為賣國的奸賊,甚至在她跟著吳三桂發達之後,自己的母親和哥哥也不願與其來往。

吳三桂被慾望沖昏了頭,於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起兵反叛清朝,稱帝建大周,但不久便病逝於長沙。吳死後,其孫吳世璠繼位,退居雲南。康熙二十年在昆明被圍,吳世璠自殺,餘部投降。

那麼陳圓圓到哪去了呢?關於陳圓圓在明朝滅亡之後的生活,傳說多於史跡。有人說,吳三桂晉爵後原打算立陳圓圓為正妃,但陳不願意。於是,吳三桂只好另娶,漸漸與陳圓圓產生了較深的隔閡,甚至一度想要謀殺她。陳圓圓得知後,遂削髮為尼,從此在五華山華國寺長居,以女道士卒於雲南。

還有的說,陳圓圓的確出家了,改名寂靜,字玉庵。在吳三桂死後,她自沉於寺外蓮花池,並葬於池側。

還有一種更離譜的說法是,陳圓圓對吳三桂起兵反清沒有信心,為了保命,提前在昆明周圍建了十多座尼姑庵,並精心挑選了與自己相貌接近的女子,入庵當主持。而她自己則不定期地到這些尼姑庵修煉,這樣一來,每個尼姑庵都說陳圓圓在她們那裡了,這樣也就起到了混淆視聽的結果,沒人知道陳圓圓到底在哪座尼姑庵修煉,也就等於保護了陳圓圓。

1983年,貴州岑鞏縣參與編寫《中國歷代名人名勝錄》,開始尋訪陳圓圓的墓葬。他們到了本縣的馬家寨調查,因為此地是吳氏子孫的聚居地,並在吳三桂後人的一處墓碑上發現了一副對聯:

阭姓於斯上承一代統緒,藏身在此下衍百年箕裘。

這副對聯是什麼意思呢?經吳家後人陳述,阭字是他們當時自創的,意為隱字的意思,表示吳家後世隱藏於此,自然陳圓圓的墓葬也在此。在吳家後人的指引下,尋訪人員找到了陳圓圓的墓地。

那麼陳圓圓為什麼會流落至此呢?吳三桂死後,清軍南下,要滅其九族。陳圓圓為了不使吳三桂無後,就帶著兒子吳啟華、孫子吳仕傑等家族人,在吳三桂生前親信、軍師馬寶的護送下,一路逃到了貴州的一片原始森林避難。

吳家人為了紀念恩人馬寶,同時也為避人耳目,將避難地稱為馬家寨,但實際上居住的都是吳家後人。對於他們的身世,馬家寨以秘傳的方式留存下來,每次只傳一兩個人,代代相傳。

這種說法在《岑鞏縣誌》里也有記載,因此,關於陳圓圓最後的歸宿問題,吳家人的說法最為貼近。不過遺憾的是,自打馬家寨的吳氏家族逐步向外界公開自己的身份後,也引來了一群盜墓賊,將陳圓圓的墓葬搶盜一空,一代名姬到最後只剩下一副骨架和36顆牙齒。

時過境遷,人們永遠記得那個「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故事,卻未必關心故事背後的故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7fcf0e5e0fae26f0e7bc8fd5d02736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