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鬼,一直是影視改編的熱門題材。
早期以恐怖片為主。
如1922年的影史名著《諾斯費拉圖》,就是刻畫了吸血鬼的猙獰恐怖。
不過,近三十年來,吸血鬼被徹底「洗白」了。
不僅搖身一變成了「顏值天花板」,而且還和人類上演各種悽美的愛情故事。
如,加里·奧德曼、薇諾娜·瑞德主演的《驚情四百年》。
集齊布拉特·皮特、阿湯哥兩大帥哥的《夜訪吸血鬼》。
千禧年後,更是直接登上愛情偶像劇的頂流。
從系列電影《暮光之城》,到美劇《真愛如血》《吸血鬼日記》等。
如今,這個題材在南美的魔幻現實主義土壤中重煥新的風采。
居然直接將一個國家元首,戲謔成了一個活了幾百年不死的變態吸血鬼。
這可不是普通的魔改。
而是帶有強烈的現實諷刺和藝術表現力。
不僅入圍了今年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還順利拿下最佳劇本獎。
前幾天上線網絡後,更是引發了不少話題。
今天,魚叔就來為大家介紹這部年度奇片——
《吸血伯爵》
El Conde
電影的主角是赫赫有名的智利獨裁者,奧古斯托·皮諾切特。
提起獨裁者,人們首先想到的恐怕都是希特勒。
其形象也多次以諷刺和戲謔的方式,被搬上銀幕。
不過,與希特勒幾乎人人喊打的情況不同。
智利這位獨裁者,卻充滿了爭議。
1973年,皮諾切特發動軍事政變,之後對智利進行了長達17年的獨裁統治。
上為原型,下為電影中的形象
一方面,他採用鐵腕專制。
一上台就堵住了所有新聞喉舌,並對異己者殘酷迫害。
執政期間,有數千人遇害,上萬人遭到逮捕,十多萬人流亡國外。
另一方面,他締造了智利經濟奇蹟。
他大力打擊犯罪,維護治安,讓國家擺脫了動盪的局面。
同時,推動經濟改革,讓智利一躍成為南美收入最高的國家。
直到今天,皮諾切特已經下台30年,其經濟遺產依然發揮著作用。
智利的人均GDP在南美始終排在最前列,比巴西、阿根廷還要高出許多。
所以,皮諾切特的歷史評價有點複雜。
有點類似於我們歷史上的秦始皇。
既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又犯下了許多令人無法接受的暴行。
《荊軻刺秦王》
也有點類似於隔壁韓國1970年代的總統,朴正熙。
他一手締造了漢江奇蹟,實現韓國經濟的飛速發展。
另一方面,也因為高壓統治引起人民不滿,最終遭到刺殺。
直到今天,韓國電影人還不時將他的罪行揭露在銀幕之上,供人唾棄。
《南山的部長們》
最有意思的是,皮諾切特是少有的一個,主動去獨裁化的獨裁者。
1988年,他居然同意進行公投,讓民眾決定自己是否連任。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他對自己的政績,過於自信。
誰知,最後的公投結果是支持者44%,對反對者56%。
皮諾切特願賭服輸,同意下台。
並在最後兩年的執政期間,主動推動民主化,讓渡權力。
一代梟雄,終於落幕。
本片導演帕布羅·拉雷恩,對歷史政治題材一向偏愛。
之前執導的兩部英語傳記片都引發了熱議。
一個是娜塔莉·波特曼主演的《第一夫人》,講述美國前總統甘迺迪的夫人,傑奎琳的故事。
另一個是克里斯汀·斯圖爾特主演的《斯賓塞》,聚焦黛安娜王妃的傳奇人生。
這一回,導演回歸故土。
將鏡頭再次對準,這位智利無人不知的獨裁者。
在他看來,皮諾切特雖然已經去世多年,但其影響仍然困擾著今天的智利:
我們的國家內部似乎還在分裂,並且仍然被皮諾切特的罪行困擾著。皮諾切特死去的時候一身清白,還是個百萬富翁,這種不公平就是智利分裂的原因。
我們的國家內部似乎還在分裂,並且仍然被皮諾切特的罪行困擾著。皮諾切特死去的時候一身清白,還是個百萬富翁,這種不公平就是智利分裂的原因。
因此,《伯爵》可看作是導演對智利國家命運的思考。
只不過,他將這位歷史人物,完全「顛覆」——
變成了一個永生不死的吸血鬼。
電影中,皮諾切特已經活了250年。
他生於18世紀的法國,無父無母,在一家孤兒院長大。
曾在國王的軍隊中服役,並經歷了法國大革命。
國王垮台後,他偽造了自己的死亡,離開了法國。
之後,他輾轉各地。
蘇聯,阿爾及利亞……最後來到了南美的智利。
從士兵做起,一步步當上了將軍。
最終目標,是要成為國王。
在歷史上,皮諾切特已於2006年去世。
到了電影中,他其實只是裝死。
葬禮後,他和家人跑到一個與世隔絕的小島上,隱居了起來。
然而,從權力的巔峰跌落谷底,他愈發感到生無可戀。
於是漸漸萌生了「死亡」的念頭。
同時,妻子和五個孩子先後來到島上。
看似是來陪伴父親,實則都是為了分得遺產。
這一切,也讓皮諾切特感到更加疲憊。
就在此時,一個年輕美麗的女子突然到訪。
名義上,她是作為會計,來處理這家子的財務問題。
實際上,她是修道院派來的一名驅魔修女。
沒想到,在相處的過程中,皮諾切特愛上了這個年輕女子。
並因此重新燃起了生的慾望。
而這位修女,則在暗中調查。
借整理財務之由,一點點地揭開這個家庭更多的醜惡黑幕。
《伯爵》的故事不算複雜。
而這魔改故事背後潛藏的政治隱喻才是本片的最大看點。
電影用一種怪異的幽默感,來闡述皮諾切特獨裁暴行的事實。
這也隨即為整部電影奠定了一股恐怖的氛圍。
吸血鬼的設定,使得獨裁者殺害異見者的罪行,變得更加具象化。
為了喝到新鮮可口的人血,皮諾切特常常在夜晚起飛。
飛過荒野,穿過樓宇,在城市上空尋覓獵物。
他吸食鮮血,並不是傳統的咬脖子。
而是對準胸膛,切開頸動脈,掏出完整的心臟。
直接飲用心臟里最新鮮的血液。
即便全片採用了黑白畫面減少刺激,但依然讓人對那些獵殺畫面感到驚恐噁心。
皮諾切特甚至還有一個冰櫃,專門用來冷凍心臟。
一旦餓了,就榨一杯「心臟果汁」。
那股粘稠和血腥感,撲面而來。
而比殺戮更加駭人的,是這一家人的貪婪與冷漠。
孩子們虛情假意,軟弱無能,只關心父親的財產。
雖然吸血鬼的基因不會遺傳。
但貪婪的基因會一直延續。
後代未必會像先人那般殘忍嗜血,但是對權力的痴迷和對金錢的渴望卻始終如一。
妻子不僅覬覦皮諾切特的財產,也渴望成為吸血鬼,獲得永生。
可惜,丈夫始終不願咬她。
因為他早就發現妻子與管家的偷情。
而管家,是唯一被皮諾切特變成吸血鬼的成員。
多少年來,他假借主人的權勢,做著數不清的惡行。
甚至有時夜行獵殺,也是穿著主人的衣服行事。
到頭來,他又慫恿家人殺死皮諾切特,可謂毫無良心的存在。
就連外來的修女,也漸漸受到了腐蝕。
她本是一個堅定不移的驅魔師。
卻在慾望的誘使下,最終拋棄了信仰。
成為了皮諾切特的情婦,也成為了一個新的吸血鬼。
享受著自由飛行與永生的超能力。
這裡,人人都希望殺死獨裁者。
但,人人又都渴望成為獨裁者。
諷刺至極。
將歷史人物奇幻化,《伯爵》並非首創。
過去好萊塢也拍過不少這樣的電影。
比如,《吸血鬼獵人林肯》。
將美國總統林肯,戲說成專門獵殺吸血鬼的俠客。
還揭露了南北戰爭的起因其實也是吸血鬼。
又比如魔改《傲慢與偏見》的電影——《傲慢與偏見與殭屍》。
把簡·奧斯汀筆下的世界,塞滿了殭屍。
最終全靠五位女子來拯救。
還比如堪稱大雜燴的《博物館奇妙夜》。
藉助博物館和魔法兩大元素,直接讓全世界不同時期的名人復活同框。
論會玩,還得是它。
好萊塢的這些電影,更多是一種娛樂向的惡搞。
《伯爵》與它們,並不同屬一類。
這部電影,顯然希望表達出更為深刻的一些歷史反思。
將獨裁者皮諾切特設定為吸血鬼,背後其實是有一定考量的。
吸血,隱喻的是一種剝削,一種壓迫,一種資本的掠奪。
而在政治上,吸血鬼更象徵著一種保守主義的力量。
電影的後段,揭開了一個非常詭異的真相。
那個貫穿全片的旁白,真面目竟是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
而她,居然也是一位活了幾百年的吸血鬼。
歷史上,皮諾切特和柴契爾夫人確實有很多相似點。
兩人都大力推行貨幣主義,鼓勵私有化,倡導自由市場競爭。
執政期內,也都對彼此的國家相互支持。
在兩人的友好關係之上,影片又更進一步大膽戲說——
將皮諾切特變成了柴契爾夫人的兒子。
原來,柴契爾夫人最早是一名法國南部葡萄園的採摘女。
有一次,她被一個吸血鬼奴隸主強姦,並變成了吸血鬼。
她因此懷孕,生下的正是250年前的皮諾切特。
無力撫養孩子的她,將嬰兒丟給了孤兒院。
而自己流亡多處,最終在英國成為了柴契爾夫人。
作為擁有超能力的吸血鬼,他們都自認為流淌著一股古老的貴族血統。
片中很多細節,都表現出皮諾切特對於貴族的迷戀。
比如,法國大革命時,貴族被當眾砍頭。
他事後便偷摸去斷頭台上,舔舐貴族的鮮血。
在離開法國之前,他還偷偷鑿開了女王的墓。
換走了女王的頭,並一直隨身攜帶。
兩百多年後,在他最私密的房間裡,依然收藏著法國王室的各種古董珍藏。
可見,這種吸血鬼的傳承,實則表現的是一種保守的政治思想的延續。
這是一種渴望特權,貪婪資本的思想。
它不會隨著歷史的變革而徹底消失。
而是隱匿在角落裡,等待著時機的成熟,重新站上歷史舞台。
正如電影的最後,黑白轉為彩色,暗示著與現實接軌。
柴契爾夫人和皮諾切特重返青春,繼續留在了智利。
他們再次期待著,有一天,可以重新在這個國家成為富人。
揭開這一點隱喻,導演拍這部電影的意圖也更加清晰了起來。
他所擔憂的,正是「皮諾切特主義」在智利的復甦。
在他看來,雖然皮諾切特讓智利變得富裕,但這種富裕,只是針對一小部分人的富裕。
階級差異,依舊非常明顯。
社會矛盾,依舊難以解決。
而如今,獨裁者雖死。
但獨裁者的幽靈,卻如吸血鬼一般,久久地徘徊在城市的上空。
社會的未來,將會去向何方?
導演在自問,也在追問銀幕前的所有觀眾。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點個「贊」和「在看」吧。
助理編輯:噠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