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試結束了,沛澤考了班級第一名,年級第五名,成績還算不錯。那天他把年級之星的獎狀拿回家,老公的一番話卻讓兒子躲進了臥室,生起了悶氣。
老公是這樣說的:「這次期中考試總體來看,成績不錯,排名一直很穩定,數學、英語、科學都考出了真實水平。」沛澤聽到這裡,美滋滋的,用手指比了一個「v」字。
「可是,你的語文成績考得不是很好,應該是你上小學以來最低的一個分數吧,上三年級以後,語文從來沒低過110分,這次卻只有105.5(我們這裡,一二年級語文滿分是110,三年級到六年級滿分是120)。」老公接著說道。
我早就預料老公會用「胡蘿蔔+大棒」的教育方式,先將兒子誇獎一番,然後用「可是」來轉折,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可是效應。人們把對某一人的態度加以改變時先採取「是」的態度,後再採取「可是」的態度,從而產生對方接受觀點的現象,稱之為可是效應。
不得不說,這個方法對於幼兒和低年級的小學生還是很奏效的,當我們先肯定和表揚孩子時,讓孩子的自尊心得到了滿足,那麼,他的反抗力量就會削弱,在我們說「可是」的時候,孩子就會很容易接受。但當孩子到了一定年齡,我們這種隱晦的批評方式,很容易被孩子識破,心情也會像過山車一樣,急轉直下。
我走進臥室,見兒子趴在床上,我問他怎麼了,他氣鼓鼓地說:「爸爸就會說『可是』『但是』,這哪裡是表揚我,分明是批評我,『可是』『但是』後面沒有一句好話,我的好心情早沒了。」
兒子是個要求很高的孩子,他這次語文沒考好,之前老師已經找他談話了,他也感到很遺憾,現在老公又來說,他心情不好是可以理解的。
孩子長大了,我們不能總用一成不變方法來教育孩子,或許之前很奏效的方法,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變得幼稚。所以,我們家長也要不斷地成長與進步。那麼,不說「可是」,我們該如何表達出自己的意見,又不讓孩子感到不舒服呢?
以沛澤的成績來說,如果我說:「你的數學、英語、科學成績都非常棒,語文成績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以後多在語文成績上下功夫,你的總成績還能提高一大截。」這樣說既表揚了孩子,又給了孩子很大希望和動力,為他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再比如,孩子看到同學新買了一雙運動鞋,他很喜歡,也想買。可你覺得孩子現在的鞋已經夠多了,再買就是浪費。我們該如何拒絕他呢?
如果我們直接說:「我知道你喜歡,但你的鞋子已經夠穿了,不能買了。」這樣的拒絕會讓孩子很失落,不如對他說:「我知道你喜歡,這樣吧,等你穿的這雙鞋小了,我們就買。」對於孩子合理的要求,雖然現在不能滿足他,但他們可以給他希望,讓他學會等待,等到時機成熟時,我們一定要兌現承諾。
當然,如果孩子的要求不合理,比如,想讓家長給他買個手機玩遊戲,我們就要簡潔明了的拒絕他,「不可以!」不要給他任何的希望,不然以後他還會和你墨跡個沒完沒了。
溝通是家庭教育必不可少的因素,也是重要的環節之一,父母只有不斷地提高溝通方法和技巧,才能教育好孩子,讓親子關係更融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1U2-XUBjdFTv4tAxH6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