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指由不同的嗜肝病毒引起的以髒損害為主的全身性感染性疾病。根據病程可分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根據病原學可分A型肝炎、B肝炎等。多由肝氣鬱結,濕熱蘊蒸脾胃所致,本病屬中醫學的「黃疸」、「脅痛」等。
一、臨床表現
1.主證
(1)乏力、納差、噁心、嘔 吐、腹脹、脅痛、尿黃寐差、關節酸痛、腰酸等。
(2)面色 欠 華 或 晦 暗,或皮膚鞏膜黃染、肝掌、蜘蛛痣等。
(3)肝腫大並有壓痛、肝區叩擊痛,可伴有輕度脾臟腫大。
2.檢查
(1)肝 功 能檢測血清轉氨酶輕度或中度增高,膽紅素、白蛋白、球蛋白或可出現異常。
(2)病原學檢查提示感染病毒類型。
(3)其他相關的檢測指標 蛋 白 電 泳、免疫球蛋白(IgG、IgM、IgA)、透 明 質 酸 (HA)、甲 胎 蛋 白(AFP)、Ⅲ型膠原、Ⅳ型膠原、層黏連蛋白(LN)等以明確病情的輕重程度明確病情的輕重程度,排除慢性肝炎基礎上的肝硬化和癌變可能。
(4)影像學檢查食道、胃 X 線攝片、B 超、CT可以了解門脈高壓、局部靜脈曲張情況,並協助診斷,進一步排除腫瘤及肝硬化以及其他科疾病可能導致的肝細胞損害。
二、治療方法
1.治療原則
疏泄肝膽。肝膽濕熱證佐以清熱利濕;肝 郁 脾虛證佐以疏肝健脾;肝腎陰虛證佐以滋補肝腎;瘀血
阻滯證佐以理氣化淤。
2.取穴
(1)基礎方 足三里、肝俞、三陰交、陽陵泉、太沖、脾俞、內關、大椎、膽俞、期門、至陽、中脘;耳穴取肝、脾。
(2)隨證加減 肝膽濕熱加三陰交、陰陵泉穴;肝鬱脾虛加足三里、陽陵泉、太沖穴;肝腎陰虛加腎
俞、太溪、中脘穴;瘀血阻滯加內關、膈俞、氣海穴。
(3)配穴 足三里配肝俞、三陰交;肝俞配三陰交;三陰交配陽陵泉;陽陵泉配太沖、內關;太沖配三陰交配陽陵泉;陽陵泉配太沖、內關;太沖配內關。
3.方法
(1)針刺每次選 5~6穴,輪流使用,採用捻轉補瀉法,虛補實瀉,得氣後留針30分鐘,每日治療1次。
(2)水 針 取肝俞、膽俞、脾俞、足三里、陽陵泉,酌情選用維生素 B泉,酌情選用維生素B1注射液、板藍根注射液、黃芪注射液、板藍根注射液、黃注射液或丹參注射 液,每次取 2 穴,注 入 藥 液 4毫升。急性者每日治療1次,慢性者隔日治療1次。
(3)耳穴貼壓 取肝、三焦、脾、膽、交感、肝陽、腎上腺,用王不留行籽貼壓,每日按壓 3 次,按壓至耳廓發熱為度,3日一換。
三、醫囑
(1)病毒性肝炎有傳染性,應 注 意 消 毒 隔 離。應採用一次性針具或個人專用針具。
(2)飲食宜清淡,忌食油膩、煎炸、辛辣刺激、熱性食物。注意休息。
(3)乙型 病 毒 性 肝 炎、丙型病毒性肝炎有慢性化傾向。急、慢性肝炎部分病人可發展成重症肝炎,預後極差,需及時中西醫結合搶救。
四、研究述評
針灸治療病毒性肝炎有效,對於輕型、中型病人,可單獨使用針灸治療。臨床選穴以相關臟腑俞、
募穴為主,並辨證配穴。
www.tcmedu.com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gzfrnABgx9BqZZIVb_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