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接待到很多家長提問,或文字或電話或留言。問題歸納起來一看,90%都是有關情緒問題。
有的是家長反映說自己的情緒大,經常會對孩子發脾氣,情緒失控打罵孩子,打完又很後悔;
有的是反映孩子才上小學就開始一遇到自己不滿意的事摔東西,手裡有什麼摔什麼,不管不顧,然後大哭不止,怎樣調整孩子的情緒;
還有的說孩子不能跟小夥伴們一起玩兒,別人不按她的意願就發脾氣,對於玩兒不過的遊戲難關就會情緒失控,哭個不停選擇放棄。
這只是其中的幾個問題,在反映孩子或家長的情緒問題時各種各樣的情況都有發生。那麼,孩子們的情緒怎麼啦?家長們的情緒怎麼啦?當我們遭遇孩子情緒失控的時候該怎樣應對呢?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情緒這個問題。 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引發的內在認識。它包括對這個事物產生肯定的積極情緒,和對這個事物產生否定的消極情緒。通俗的講包括:喜,怒,哀,懼四種情緒類別。
當孩子對某一件事物產生否定的認知時,他內在消極的情緒需要有一個發泄,而發泄的方式就是我們很多家長提到的「情緒失控」。為什麼孩子產生消極情緒時會情緒失控呢?
第一,我們要問問在家庭里有誰是在面對消極情緒狀態時會有情緒失控的表現。
我們說孩子的行為模式和習慣很多都來源於對家庭成員的模仿,家庭成員默認為爸爸媽媽。俗話說「身教重於言傳」,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成為孩子行為處世的模仿對象。父母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非常重要。
第二,孩子的行為模式還來源於他與家庭成員父母之間,在過往所有的互動方式中獲得。
也就是說,在過往的經歷中,父母以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和態度跟孩子互動,將會成為孩子與外界他人互動相處的模式。因此,家庭教育就是一個練兵場,所有的家庭教育理念和引導方法,直接影響到孩子長大後的社會交往。
那既然父母的行為模式對於孩子的情緒狀態的形成如此重要,那在面對孩子情緒失控,發脾氣的時候,父母應該怎麼辦呢?
(一)接納和包容
父母要很清楚,當孩子出現情緒的時候,他更加需要父母的安撫和寬慰,以此獲得理解和安全感。所以,在孩子起情緒的時候,允許他呈現。小的孩子,爸爸媽媽可以有一方陪伴在他身邊,抱著他(如果孩子願意),對他進行從後腦到腰部的撫觸。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在他身邊告訴他,爸爸或媽媽知道你很難受,引導他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切忌講大道理。等孩子平靜一些以講故事的方式傳遞給孩子想要他明白的道理。
(二)給孩子時間
情緒起來是會有一個過程的,父母要給到孩子充足的時間,讓它釋放。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一方給予關注。其他家庭成員可以各自做各自的事情,而不要過度關注激起孩子情緒高漲。
(三)適機的引導孩子
在孩子的情緒趨於相對平靜的狀態時,引導孩子表達出他的想法。比如,孩子起情緒是因為他想要的某個玩具?還是他想要拿到某個東西。當孩子點頭表示確定時,家長此時可以要求孩子把這個要求用他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然後還可以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情緒狀態。比如問,你現在感覺怎麼樣?是很委屈嗎?是很憤怒嗎?還是很傷心?……當孩子表達後,幫助孩子達成所願,讓孩子明白以後再有想法時可以採用的方式。
(四)對於原則性的問題,父母要溫柔而堅定的堅持。
有的時候面對孩子的一些摔壞東西的行為,父母需要在孩子的情緒平靜後表達出:爸爸媽媽不喜歡你摔壞東西,這些東西也會不高興你損壞了它們。在這件事的原則上哪怕堅持兩個小時或三個小時,哪怕更長,要讓孩子看到家長的底線。整個過程中父母的表情一定要是溫和的,但是態度一定要是嚴肅的,堅定的。
(五)家庭規則不是只對孩子有用。
很多家長都會在家庭里制定各種規則,但是後期會發現,這些規則沒有辦法落實。那家長有沒有感覺到這些規則似乎都是用來約束孩子的。而家庭的其他成員可以不用遵守,自己做事時僅憑當時的心情。那這種規則可以說是無用的。比如約定好不發脾氣,那這就是針對全家人的。誰發了脾氣就要去「安靜角」(反思靜心的區域),如果是爸爸媽媽今天爭吵了,那父母也應該去安靜角靜心反思。而不是說只有孩子發脾氣時需要去。既然是家庭規則,那麼家庭里的每一個成員都需要遵守。這樣孩子才會建立正式的規則意識。
好了,以上的五步曲爸爸媽媽可以去嘗試做一下哦!相信孩子一定會在你們的自律,平和的成長狀態中越來越好的。
文/曉斐
~end~
(圖片來自網絡,原創者可以自行撤回或聯繫刪除。感謝,感謝,再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