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愧疚感,才是職場媽媽家庭事業雙豐收的起點

2019-12-24     為好優姐姐

​生育對女性的職業發展有斷崖式的影響。比如2018年智聯招聘統計,女性的收入比男性整理少22%。而所有未生育女性的收入和整體男性持平。生育,影響著幾乎所有女性的職業生涯。

任何一場關於女性的討論,似乎都會談到工作與家庭平衡。社會上相關的建議也有很多。目前主要的建議:是女性提高自己的修養,往超人方向努力,比如提高時間管理,提高效率,提高科學育兒的方法等等。

這些建議本身並沒有問題,不管是男女,提提高自我修養永遠都沒有錯。只是,這樣「你需要變強」的建議,在當下的性別分工框架下,容易將女性推入一個深坑——愧疚感。

曾經的微信號大V咪蒙有一篇文章叫《每一個職場媽媽,都欠孩子一句對不起》,主要表達的就是職場媽媽對孩子和家庭的愧疚。還比如一個事業卓然的女性,經常要在媒體朋友面前,說明自己是個好媽媽,或者愧疚自己不是個好媽媽,才能讓自己更被接受。

然而,愧疚畢竟是負面情緒,不僅影響情緒,也影響效率,甚至你會被愧疚操控,失去理性決策。所以,職場媽媽要想活的精彩有自我,不犧牲職業和自我空間,我有以下建議。

第一,職場媽媽,放下愧疚。

社會在推波助瀾職場媽媽的愧疚,我們要做的是不被裹夾其中。一方面成為優質媽媽的要求空前繁多,一方面不管是你是否身在職場,照顧好家庭就是你的責任。所以有職場媽媽一說,卻沒有職場爸爸一說。

(我在網上隨便搜一些育兒文章,標題都很驚悚,媽媽們天天背負著各種注意事項。)

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寫到:為什麼一個男人忙於事業,就沒人想要問他:你怎麼照顧家庭?為什麼一個女人忙於事業,人們就認為她背棄了家庭?為什麼男人公務繁忙就是成功的表現,而女人公務繁忙就是野心太大——婚姻,和民主制度一樣,只是人類在諸多制度中權衡利弊的抉擇。

那麼,作為個體,放下愧疚感,首先自己更清爽,然後再提高家庭事務和工作的效率。

第二,提高磋商能力,而不是變成超人

變成超人明顯不現實。傳統的美德要求妻子在家裡面承擔幾乎所有家務。傳統的美德當然也要求一個員工,都要像拚命三郎一樣愛崗敬業。如果你真的在這兩邊都這麼要求自己,那麼平衡是不存在的,只有蠟燭兩頭燒的消耗,以犧牲個人生活質量和自我空間為代價的平衡,遲早會被打破。所以,不要在傳統美德的框架內追求平衡,我們需要用磋商能力尋求支持。

什麼是磋商能力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家庭與工作平衡的關鍵不在於女人變成超人,而在於家人理解你的無奈和無能之處。這句話的原創不是我,是伊頓教育集團的董事長王偉女士。我聽她做一個彙報,她生小孩時,已經是伊頓教育的董事長和總經理,談到工作家庭平衡,王偉沒有說加強時間管理和提高效率這些(這些其實就是往超人方向走),而是說「我學會了向家人,展示自己的無能與無奈」。我當時理解到,這份坦然,恰恰是一份更深刻的自信——對自身價值的堅定才能主動尋求支持。

同樣的問題,我也問過戴爾科技集團的一位女士。聽到「如何平衡工作與家庭」,她笑著說:這個問題不好,你不如問我如何獲得支持。比如情感上的支持,家務上的支持,育兒上的支持。有的支持來自伴侶和老人,有的支持來自商業社會提供的服務和產品。

相信自己不是超人,也不應該這樣要求自己,然後告訴家人:你能做到的和做不到的,再與家人重新構建家庭分工和家庭文化。我認為每一個家都像是一個小小的單位,所以你家庭的文化可以由你來構建,不一定非得按照電視上或者是上一代的家庭模式來構建。

所以家庭與工作平衡,是與家人重新構建家庭分工和家庭文化,而不是要求自己變成女超人。具體圍繞養育職責的磋商,可以圍繞以下幾個方面:

1、孩子的教養原則和教養目標:關於是否要報名輔導班,以及孩子的學習底線、目標,最好在伴侶之間達成一致。

2、家務負擔的分配:關於彼此的工作忙綠周期和關鍵任務要提前溝通。

3、尋求支持的方式:請哪邊的老人來幫忙,老人的家庭角色,對待老人的方式以及如何回報,是否要請家政,是否要購買減輕家務的現代家居等,也要進行溝通

第三,當事業和家庭需要作出選擇時,只基於當下進行選擇

很多人覺得工作家庭平衡,特別難,是因為我們在靜止的看待時間。會有人來問我:我究竟要做個事業型女人,還是家庭型女人呢?這太難了,我不回答。

我們不能在一生的長度上,逼著自己二選一。這樣的思維,就好像人的一生是靜止的一樣。在靜止的時空中,我們選擇了這個,就背叛了另外一個。然後,不同選擇帶來的兩個陣營,即全職太太和職場女性,還相互看不上。

這種二選一的思維模式,就好像我選擇了事業,那我就必然漠視家庭;我留在家裡照顧孩子,那我就必然沒事業心依賴男人。不要把它放在一生的時間長度上進行二選一的難題,咱們就基於當下選擇。比如當下家裡面確實面對很大的一個挑戰,人手不足,而你工作到了一個轉折期,那麼,我覺得辭職回家也很好。比如你覺得孩子有人照顧,家務有人分擔,那麼你選擇在工作上接受挑戰,讓自己上一個台階,也很好。

當下讓你利益最大的選擇,就是好的選擇,至於事業型女人和家庭型女人的概念,不過是外界的標準,不用管它。我們每次都基於當下進行利益最大化的選擇,做完一個選擇後情況變了,就再做一個選擇。

我自己就是職場媽媽,我清楚以上三個建議,仍然不能讓我們從養育的繁重壓力中解脫,只能緩解,然後讓我們有空間閃轉騰挪和保持自我。

全心全意的祝福大家,有自我、有事業、有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OxmOW8BMH2_cNUgOd8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