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嫁單親家庭孩子」年輕女孩的擇偶要求,扎心又現實

2023-02-15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我不嫁單親家庭孩子」年輕女孩的擇偶要求,扎心又現實

「我不嫁單親家庭孩子」年輕女孩的擇偶要求,扎心又現實。

表妹今年30歲,眼看著成「大齡剩女」,大姨急得不得了,動員所有親戚到處打聽要給表妹介紹對象,表妹自己雖無所謂,但架不住家裡老人親戚輪番轟炸,勉強答應有合適的就「處處試試」。

表妹自身條件不錯,長得還行,在一家上市公司做白領,自己付了首付在二線城市買了一套房,有一輛十幾萬的代步車,工作穩定生活安寧,自小又獨立,所以找男朋友眼光也比較高,這也是為什麼到30歲也沒個談婚論嫁對象的原因。

對於親戚朋友的「催婚」及「逼相親」,表妹抱著無所謂的態度,但提出兩個條件:第一介紹對象必須是頭婚;第二介紹對象不能是單親家庭孩子。

第一條可以理解,30歲未嫁的女人,找對象很多已經是離了婚或者喪偶的了,表妹自身的條件優越,所以寧可單著也不找二婚,而第二條,很多親戚理解不了,認為表妹年齡這麼大了還挑三揀四,這樣下去能找到合適的對象嗎?

關於這點,我是可以理解的。

單親家庭孩子缺乏處理兩性關係的能力

單親家庭分為兩種,一種是喪偶家庭,一種是離異家庭,相比離異家庭,喪偶家庭的孩子成長環境要好一些。

但無論哪種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基本都缺乏處理兩性關係的能力。

我有一個朋友自己就是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為了保護她的隱私,我們估且稱她為小A吧。

小A是小學畢業那年父親意外去世的,她媽媽聰明、能幹,害怕再找個對象對自己孩子不好,尤其還是個女兒,更容易受到傷害,所以雖然也會談男朋友,但決定為了小A一生不嫁。

媽媽性格開朗,思想也比較前衛,跟她處的像朋友一樣,也會跟小A爭吵打鬧,但總體來說兩個人基本上彼此無秘密,小A也自認為母親給了自己父母雙全家庭孩子擁有的一切,從不覺得自己身上缺少什麼,直到步入第一段婚姻,小A才真正察覺到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

遇到第一段婚姻,小A非常珍惜,小心翼翼地維護,可是卻又敏感多疑;看似處處忍讓,卻又在很多事情處理上顯得寸步不讓;總是在一些小的婚姻細節上較真,卻也有著一些無法言說的妥協。

總之情緒感知能力很強,也正是這樣,很多事情喜歡自己放在心裡苦思冥想,卻不知道平心靜氣坐下來跟對方好好溝通。總之,她發現自己根本就沒有溝通和爭吵的能力,出現問題習慣用放棄和逃避的消極方法。

最終短短几年弄得彼此身心俱疲,兩敗俱傷,最終以分手收場。用小A的話說就是:「母親教會了我生活,教會我明事理,卻沒有教我如何處理夫妻關係。」

孩子了解婚姻關係的第一途徑就是通過自己的父母,父母之間的溝通和相處方式,都會讓孩子吸收內化,無論相處好與壞,孩子都能從觀察和模仿中學到相處之道,等到長大了,再根據自己的理解優化行為。

而單親家庭的孩子,無論夫妻關係好壞,他都沒有經歷過,也無法從經歷中汲取知識和夫妻相處之道,出了問題自然不知如何溝通和解決。

單親家庭更難擺脫與父母的共生關係

在心理學領域理論體系里,把共生期定義為孩子從出生到6個月期間,這時候的嬰兒是無法區分自己和媽媽,過了共生期之後,孩子才慢慢明白母親是獨立於自己之外的人,這個階段的共生關係是正常的、健康的,是孩子從個體走向獨立和成熟的必經階段。

而我們這裡所說的共生關係,則是成年子女與父母一方的不健康共生關係,這種共生關係的產生,大多跟三個因素有關:

不幸的父母婚姻、父母一方對孩子的依賴和控制、父母無視孩子情感需求,讓孩子儘早地獨立生活。

而單親家庭的產生,要麼是由於父母不幸的婚姻造成的,要麼是喪偶造成的,無論這兩個中哪個因素,在父母單獨帶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很容易造成父/母對孩子的焦慮、控制或者依賴,孩子很難跟父/母順利剝離。

長時間的相依為命,讓孩子無法認清照顧自己的父/母是單獨存在的另一個獨立人,內心也常常充滿矛盾,一方面享受著被父/母照顧,一邊又急於擺脫父/母控制。

比如我認識的一位單親家庭的孩子,從小跟媽媽一起生活長大,這個孩子認為跟母親商量是對母親的一種尊重,所以什麼事情都要徵求母親的意見,慢慢長大了她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母親不同意她的意見,她就會傷心難過,認為母親不支持她、不理解她,她感覺自己被困住了。

而對於母親的意見,她如果不聽,就會陷入「不孝」的愧疚中,認為母親一個人帶大自己不容易,自己還如此不聽話,飽受良心的譴責。

從兒童心理學角度分析,孩子在人生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有相對應的責任和義務,這就形成孩子的正常心理成長曲線,這個曲線上,匯聚著孩子成長過程中聚集的社會規範,一旦這個成長曲線被破壞,那麼孩子就會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

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就在於人的社會屬性遠遠大於自然屬性,孩子如果想要順利融入社會,那麼家庭環境的健全非常重要,即便父母一方因為某種原因不在,也需要有代替角色,否則很容易造成性格扭曲。

單親家庭孩子成家後需要很長時間磨合

我們跟身邊人聊天,常常會聽到有孩子的家庭說不想讓自己孩子找一個單親家庭孩子,一方面是覺得單親家庭沒辦法給予孩子太多幫助,比如幫孫子之類,另一方面也是認為單親家庭孩子成家後需要很長時間磨合。

這個磨合,一方面是兩個人生活方式的磨合,另一方面是跟對方父/母之間的磨合。

單親家庭孩子大多敏感、多疑、安全感缺失,這種原生家庭造成的性格缺失,需要配偶長時間的耐心和隱忍,才能夠得到一定的療愈。

單親家庭孩子長時間跟父/母單獨生活,早已經習慣了跟父/母不分彼此,而這種沒有界限感的生活方式代入到新的家庭,勢必會造成配偶跟父/母關係不和。

寫在最後:

共生關係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徵,就是自我感缺乏,個人發展受阻。它的外在表現就是不願意社交、迴避他人、不知道如何愛人;內在表現就是時常感空虛、無力,目標感缺乏。

只有經濟獨立、情感和情緒獨立、接受新的親密關係,這種不健康的共生關係才有可能順利結束。

當然,分離並不是拋棄和斷裂,而是懂得以更成熟的心理去愛人!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乾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8a66890284b94377c1812267e23a7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