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爆款攪動2023,情緒價值贏了一整年

2023-12-08     影視獨舌

原標題:六個爆款攪動2023,情緒價值贏了一整年

2023年12月8日刊| 總第3443期

12月4日,《咬文嚼字》編輯部發布2023年十大流行語,排在第九名的是「情緒價值」。

《咬文嚼字》編輯部解釋道,「情緒價值」本為營銷學術語,如今流行的「情緒價值」則是對人際關係的描述,指的是一個人影響他人情緒的能力。

這個概念,也是十大流行語裡影視從業者最熟悉的一個,從年初說到年末。今年的影視作品中,也有一部分滿足了觀眾的情緒價值。比如《狂飆》《去有風的地方》,又如《孤注一擲》《滿江紅》。

情緒價值很難量化,但能冠以此概念的作品,要麼是全民爆款,要麼受到圈層青睞,起碼要贏得一部分人的共鳴。

今年有哪些作品屬於此類,為什麼是它們輸出了情緒價值?下文細說。

《狂飆》:對抗情緒和階層跨越

雖然是Q1播出的劇,但《狂飆》的影響力毫無意外地持續到了年末。

不久前,影視獨舌視頻號做了一期名為《2023電視劇收視前三名鎖定了》的視頻,《狂飆》排在第二位。近百條評論幾乎都是為《狂飆》叫屈的。

不論是雲合數據給出的百億正片有效播放,還是豆瓣88萬人打出的8.5分,爆款意味著更高的關注,也意味著更多的挑剔。但從年初到年末,《狂飆》捍衛住了自己的尊嚴。

《狂飆》的成功,本質上是一種情緒代言的勝利。階層跨越的快感和爽感,為觀眾帶來了難以言喻的樂趣。豆瓣高贊熱評里,「做大做強」「一步步成為大佬」等描述占了頗多筆墨。正義戰勝了邪惡,邪惡的根由發人深思。

劇中的高啟強(張頌文 飾)與安欣(張譯 飾),完成了一個雙向復仇。最初,賣魚仔高啟強被菜市場管理員欺凌,他借後者力量實現了一次轉身。而後,便一發不可收拾,向著上位者揮刀。先是徐江(賈冰 飾),再是程程(曲柵柵 飾)和泰叔(倪大紅 飾)。

安欣拿的不是復仇劇本,而是懲惡揚善。只不過在與高啟強對抗的幾十年里,他無形之中扮演了一個復仇者。不能說這種復仇是懷揣著私心的,但戰友的犧牲,愛人以及正常生活的遠離,讓他不由自主地建構起了一種對抗情緒。

如果說,《人世間》提供的是亞里士多德《詩學》中所說的「悲憫」情緒;那麼,《狂飆》滿足的則是觀眾「不枉此生」的夢想追逐。在高啟強身上,大部分人投射的是一種「鏡像情感」:他的所作所為都是錯誤的,但他完成了我所做不到的事。

人們總是會將情感代入強者視角,掩蓋自己的卑微與渺小。

《去有風的地方》:世外桃源的精神撫慰

今年的國產劇中,《去有風的地方》是很特殊的一部。

這部劇播出之前,「慢」這個概念已經很久沒人提了。前些年的「慢綜藝」逐漸不成氣候,日韓已成「大風口」的返鄉劇也遲遲沒能本土化。但它愣是憑一己之力,將藍海燒得滾燙。

《去有風的地方》的故事發生在雲南大理,大理是網紅城市,設施一應俱全。城裡人喜歡田園牧歌,喜歡群山懷抱、牛羊遍地;但不喜歡下地幹活、孑孓亂飛。只有像大理這種高度商業化、城市化的鄉野,放在螢屏上才足夠動人。

疫情三年,人們的情緒高度壓抑。出去走一走、看一看,成了當代年輕人的主要訴求。即使暫時出不去,看著別人悠哉游哉,也足以撫平生活的創痛。

跟著許紅豆(劉亦菲 飾),觀眾沉浸式遊覽了大理。鮮花滿牆、綠野馬場,普洱茶、鮮花餅等種種美味,波光粼粼的洱海與瀉滿陽光的麥田,以及應嗑盡嗑的帥哥美女CP,一切都那麼美好,溫暖與明媚穿透螢屏而來。

但生活不能只有田園牧歌。《去有風的地方》不只在扮演「旅行青蛙」,它更是藉助大理這個遙遠的他鄉,讓觀眾重新審視生活本質與慾望溝壑的兩難抉擇。

是生活在競爭更大、條件更好、衣食住行更方便的一線城市,還是回歸壓力更小、環境更舒適卻收入更少的家鄉?這個老生常談的議題,被討論出了新花樣。

《滿江紅》:善惡有報的樸素價值

《滿江紅》以45.44億的成績,排在今年電影票房總榜的第一位。

這是一部很神奇的電影。這些年來,還沒有一部電影如它一般,在網上受到如此多嘲諷——關於導演的、關於主演的、關於拍攝方法的同時,還能成為當年的票房冠軍。

一般來說,嘲笑、戲謔和票房、口碑,是完全相反的概念。

但《滿江紅》就是兼得了。票房勝利代表的是一種「沉默的大多數」的樸素情感。雖然影片整體走的是喜劇風格,但懸疑片類型下包裹的悲壯正劇的底色,仍然提供了一種情緒真實(歷史真實與戲劇真實之外的真實),一種「善惡有報」的樸素價值觀:

一群好人,為了洗刷英雄的冤屈,甘願付出生命。

岳飛的追隨者們,對秦檜完成的是一場「誅心運動」。《滿江紅》以一種國讎家恨式的演繹,將復仇內核與主流意識形態平滑地對接起來。比起誅殺秦檜這種刺客行徑,讓他承認自己行為的罪惡性,或許更契合當前「訴諸於名」的時代性。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人是大眾記憶里永恆的傷痛。一是諸葛亮,另一個則是岳飛。「給諸葛亮一萬個XXX,能不能北伐成功?」「如果XXX穿越成趙構,岳飛北伐能不能成功?」是知乎上討論度最長盛不衰的兩個歷史問題。觀眾就是喜歡看秦檜向岳飛認罪,就是喜歡看萬人齊誦《滿江紅》,這是群眾的呼聲。

基於此,影片本身蘊含的酷刑、恥辱、創傷等「邪典」屬性被消解了,最終表征為一種大眾能輕鬆接受,甚至為之精神一振的泛主旋律作品。

《孤注一擲》:群體憤怒的現代遠征

回過頭來看,《孤注一擲》仍然可以被視為一個票房奇蹟。

點映3日票房破5億,總票房38.4億。電影的陣容不算豪華,巨星、大導一個沒有;投資也僅僅只有八千萬,部分場景肉眼可見的簡陋。但它就能攬得觀眾的青睞,順便還阻擊了《封神第一部》。

為什麼?因為它是今年國產電影里情緒價值做得最好的一部。

其他的影片,頂多抓住一個圈層或者一個群體的情緒,而《孤注一擲》則把國民情緒這個概念推向了極致,它開闢了一個情緒價值新賽道:群體憤怒。

這是比群體悲憫、群體自豪更高級的存在,是從「戰爭國讎」到「詐騙家恨」的轉移。現代社會能跳脫出性別、階層、種族,讓全民產生憤怒的題材,並不多。這部電影抓住了。

憤怒是一種力量。或者說,它是最有力量的情緒。這股力量,貫穿在東亞國民的記憶深處。日本的「菊與刀」,韓國的「恨文化」,以及我們的歷史傷痕。

這兩年,國家對電信詐騙抓得很緊。即使你的手機上沒下過反詐APP,肯定也聽過、見過類似的宣傳視頻。不可否認,《孤注一擲》占了題材的風口,但它又不僅僅是題材的勝利。

它將宣傳語境後置,讓視覺奇觀先行。它先寫出騙子的猖狂,對罪惡的習以為常,再寫了騙子為了實施詐騙的不擇手段與狠毒心腸,又寫了受騙者,寫他們的不幸遭遇,寫他們在騙子的「操縱之下」家破人亡。最後才淺嘗輒止地說:若是不貪,沒有人能騙得了你。

年輕人是抱著看奇觀的心態走進電影院的,看完後又會揣著提醒長輩的小心思,拉著爸媽一起去看。基於此,《孤注一擲》就完成了一種「現代遠征」。

《消失的她》:婚戀恐懼的時代哀傷

今年的國產片中,《消失的她》「網紅」屬性給得最足。

影片上映前,短視頻平台就把概念給足了。又是「看《消失的她》,拯救戀愛腦」,又是「看完《消失的她》,情侶都分手了」。不管信邪的還是不信邪的,都得去貢獻一張票錢。

《消失的她》顯然是一個概念先行的產物。「話題劇」的說法前幾年很流行,指部分創作者照本宣科依託熱搜拍劇。這部電影可以算得上是一部話題片:殺妻、騙保、鳳凰男、戀愛腦、親密關係、泰國旅遊、女性互助……隨便拎一個出來,都能在微博激起破億的討論量。

集合在一部電影里,話題性拉滿了。

《消失的她》滿足的,是當代青年尤其是女性青年對婚戀的恐懼。或許大家仍然相信愛情,但對婚姻不抱信心。網上亂七八糟的熱點,無時無刻不在訴說著婚姻圍城的不幸。更不用說,為了吃兩性矛盾流量不斷推波助瀾的無良媒體了。

為了強化這種恐懼,《消失的她》用了互文的手法。男主為了騙保,殺害了自己的結髮妻子;而她的閨蜜,為了調查真相,不遠萬里來到異國他鄉,設下了一個請君入甕的迷局。

一個害你性命,一個還你尊嚴。這種「愛情靠不住,友誼常青樹」的寫法,與如今網絡輿情中倡導的風向不謀而合。

《九義人》:即時爽感的女性互助

不可否認,比起前幾部作品,《九義人》不論是量級還是流量都小了很多。但它能以腰部劇的成本成為圈層爆款,根本原因也是情緒價值的勝利。

從豆瓣熱評來看,《九義人》有不少瑕疵:濾鏡不好看、演員演技扁平、二十五集拖得太長、節奏感不足、大結局稍顯草率……

但這些並不能遮蓋它的鋒芒。

《九義人》的故事的確是簡單的,甚至可以用簡陋來形容。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計劃,沒有跳脫出慣常的生活思維;主角的隱姓埋名,也有點兒戲。然而這一切在情緒輸出面前,都不重要了。《九義人》提供的是一種即時爽感。

比起傳統的線性敘事,《九義人》用雙線敘事的結構,將「為友報仇」這個概念變得張力十足。七年前遭受苦楚時有多委屈,七年後以牙還牙就有多酣暢。不用等到大結局再抽仇人臉,下一集就給你抽爛,何其酣暢、何其快意。

這比女頻重生復仇文/劇的「重活一世」更進一步,不算高級,但很爽。

它還踩中了當前「girls help girls」的主流輿情。誠如網友所說,「原著是寫給林奕含的一首輓歌,電視劇更進一步,變成了一首女性主義的讚歌」。

文/馬二

家人們,請給影視獨舌標星號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歷史消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0bca56448486a78ec411d865677dbf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