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問蒼茫》:辟蹊徑刻寫史實紋理,從正面迎來青年毛澤東

2023-12-18     影視獨舌

原標題:電視劇《問蒼茫》:辟蹊徑刻寫史實紋理,從正面迎來青年毛澤東

2023年12月18日刊| 總第3453期

昏暗悶熱的井下,年輕礦工半蜷著身體,斜躺在狹窄低矮的巷道里。

鎬頭在煤層上一次次重重鑿下,每次只能鑿下不大的煤塊。礦車節節相連,全靠人力推拉。推礦車的勞工,像伏爾加河上的縴夫一樣,傾斜著身體,每一塊發力的肌肉都沁著汗珠。

所有的礦工都半裸著身體勞作,面龐、軀幹被煤漿裹住,昏黃的燈光下看不清眉眼,只能看到嶙峋的身體和工具在空氣中劃出的凝重線條。

這像油畫一樣的場面,不是出自什麼造型藝術展演,而是出於央視一套播出,並在芒果TV、優酷同步上線,湖南衛視、江蘇衛視即將於12月19日開播的電視劇《問蒼茫》中,青年毛澤東第一次來安源煤礦調研,在井下看到的場景。

作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和湖南省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重點項目,《問蒼茫》講述了1921年-1927年間青年毛澤東的革命征程和成長之路。

這七年是中國共產黨建立之初的一段苦苦求索期,是青年毛澤東革命鬥爭經驗積累和思想的成熟期。怎麼能在這段革命歷史的重新講述中,找到新切口、用好新史料、拍出新鮮感,讓青年毛澤東的形象在觀眾心中生動湧現,是《問蒼茫》的創作難點。

看了前6集之後,逐漸被《問蒼茫》的構思之巧打動。

它強調揭秘性,多線敘事、以事帶人,拍青年毛澤東參與的重大革命歷史事件,但略寫觀眾熟悉的高光時刻,詳拍不為眾人知的前因鋪墊和後果的延展;

它注重人物底層邏輯的開掘,不僅拍青年毛澤東做了什麼,還拍他為什麼這麼做,和怎麼「知不可為而為之」的運籌帷幄;

它擅長召喚共情和共鳴,像開篇提到的那種對歷史場景的詩意想像和隱喻性還原,在劇中比比皆是,它們像「重音符」一樣,把澎湃的情感敲進了觀眾心中。

與史實側面交鋒

提到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你會想到怎樣的場景?是圍坐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的13位代表,還是第六次會議中法租界巡捕房密探的突然闖入,又或是在南湖紅船上通過《綱領》時代表們的舉手表決?

然而,這些觀眾熟悉的歷史場景,都沒有出現在《問蒼茫》中。

《問蒼茫》對「一大」的表現,從作為湖南代表的毛澤東上海參會後回到長沙開始寫起。文化書社中,他與同志們圍坐,在排位的談笑間,便傳達了十三位代表的情況和開會的場景。緊接著,毛澤東便話鋒一轉,拿出了一份自己起草的《湖南自修大學組織大綱》,而且要在沒有經費支持的情況下,把這個自修大學辦起來。

他之所以要這麼做,正是要完成「一大」黨成立後新的任務:發展黨員,在各地成立支部,來領導和組織工人運動。發展黨員,要找「真同志」,而辦自修大學正是毛澤東想到的,找「真同志」的最好辦法。

拍「一大」,不拍開會,而是拍青年毛澤東辦湖南自修大學的始末。這便是一種與史實側面交鋒的拍法。這樣拍,不僅為觀眾拽出了並不熟悉的細節史實條線,也連綴起了重大歷史之間的因果脈絡。

與史實類似的側面交鋒,也體現在《問蒼茫》前六集的重頭戲,對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的呈現上。

熟悉黨史的觀眾都知道,作為中國工人運動史上一次壯舉,由毛澤東、李立三、劉少奇等組織領導的安源大罷工前後持續了五天。罷工有明確綱領,發表了罷工宣言,並最終通過談判磋商,「未傷一人,未敗一事」便迫使路礦當局接受了罷工條件,取得了勝利。

這是中國勞運史上的高光時刻,是中國共產黨發展早期在工人群眾中樹立威信的重大事件,當然也是青年毛澤東革命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如果把表現重點放在罷工的這五天,戲劇性將會得到凸顯。

但如果探入歷史深處,就會知道安源路礦工人運動,並不僅僅是一場持續五天的罷工,它有著相當長的醞釀過程,統籌組織階段,和勝利後更長的保衛罷工果實的實踐。

《問蒼茫》便選擇了表現全程,它從毛澤東第一次到安源調查開始拍起,將路礦工人運動的全過程像一幅重點突出的捲軸畫一樣展開。這幅捲軸的第一個重心,便是1921年秋冬毛澤東的首次安源調查。

在這一次調查中,毛澤東與煤礦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了解到當地礦務、警察、洪幫等多方勢力的勾結,看到了勞工井下危險又艱辛的工作條件,走進了工人臭蟲、耗子泛濫的窩棚,吃下和工人一樣的霉米霉菜做的伙食,見證了煤礦工人如牛馬,甚至被資本家逼成「鬼」的真實生活境況。

正是因為眼見、耳聽、手觸的切身體驗,毛澤東意識到在安源深入開展工人運動的緊迫性,如此才有了遣李立三赴安源成立黨支部、組建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的後續。

這幅捲軸的第二個重心,則是多線呈現的罷工組織籌備。一方面,是對工人的動員,以及明確的罷工綱領、宣言的形成;另一方面,是對商會、幫會等一切能團結力量的聯合;還有,岳州鐵路工人罷工作為工運共同體,讓安源罷工條件提前成熟;最後,則是對罷工行動的直接部署和口號的形成。

至於大罷工的進程,《問蒼茫》只用了短短几組蒙太奇,便將觀眾情緒推至高潮。

與史實側面交鋒,著重拍「前因」和「後果」,不僅能讓革命歷史的講述重獲新鮮感,也有助於揭示歷史風雲背後的發展邏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點點火星如何躍動蔓延,如何借風成勢的過程,卻往往不為人知。《問蒼茫》對那段歷史的回溯,恰恰回答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革命領袖是如何憑「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的問題。

青年毛澤東的知與行

回到傳記劇的視角審視《問蒼茫》,我們能發現它在塑造青年毛澤東時,有一條金線貫穿他所有的革命實踐,那就是「知行合一」四個字。

毛澤東早在長沙讀書時就在《講堂錄》中記下了他的老師楊昌濟對「實」字的講解:「實則不說大話,不好虛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談過高之理」。

在《問蒼茫》中,毛澤東還在與蔣先雲的交談中回憶了恩師楊昌濟調任北京大學後對他的再次教誨:「博學、深思、力行,三者不可偏廢,唯知之行之,方不負今日」。實踐精神和實幹品質,也正是青年毛澤東能迅速成長為革命領袖的關鍵所在。

《問蒼茫》在青年毛澤東形象塑造上,便有著鮮明的定位,把他當做「知行合一」的革命創業者來拍。

比如,對湖南自修大學的組建。辦大學不僅能靠招生聚攏一批思想先進的青年,還能為黨培養源源不斷的人才。但「發明真理,造就人才」的辦校宗旨固然好,可在沒有經費、人手不足的情況下,想辦起一所學校談何容易。

如果放到普通人身上,「自修大學」很可能就會因為缺乏落地條件,而停留在設想階段。但篤信「知了,就要行的」的青年毛澤東,卻不會如此。在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初,要壯大黨的力量,就要有創業精神。

毛澤東便像如今創業者找「天使投資」一般,找到了同為第一批共產黨員的船山學社社長賀民范。在闡述了「自修大學」新型教育的社會改造潛能後,說服賀民范將學社的廢舊校舍借給自己辦學,並由此一步步讓「湖南自修大學」從藍圖落地為現實,最終成為湖南人民革命的大本營。

再比如,為了發動工人運動,聯合湖南勞工會的實踐。

由黃愛、龐人銓組織和領導的勞工會,是湖南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勞工團體。但勞工會成立初期是一個受無政府主義思想影響的工人團體,宗旨為「改造物質的生活,增強勞工的智識」,不做政治鬥爭,單搞經濟運動。在毛澤東提出要聯合、改組湖南勞工會的建議後,何叔衡便坦言,這是塊「硬骨頭」。

但毛澤東並不畏懼,他先去與黃愛、龐人銓單獨會面。在黃愛質疑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提出「你當過工人嗎」的質疑後,他便去了安源煤礦實地調研,了解勞工生存的一手情況。

華實罷工失敗後,他在勞工會成立一周年的大會上,進一步用馬克思主義為勞工謀長遠福祉與利益、形成全階級同盟的宗旨,鼓舞士氣。在勞工會的組織下,湖南的工人階級迅速覺醒。很快,三湘大地迎來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湖南工人運動第一次高潮。

圍繞「知行合一」這四個字,《問蒼茫》把青年毛澤東實踐精神拍活了。

青年毛澤東不是無所畏懼,而是深知革命的緊迫性。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帶著全家幹革命,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這樣目標明確、真抓實幹的青年毛澤東,對當下的青年而言,何嘗不是一種激勵?

史的詩意,藏在細節里

《問蒼茫》的好看在對史實的側寫上,在對青年毛澤東的塑造上,也在細節的演繹上。看《問蒼茫》時,即便對青年毛澤東成長史了如指掌的觀眾,也能在解碼主創如何把主義藏進台詞里,把道理藏進畫面里,於歷史縫隙里表現詩意的過程中,找到觀劇的快感。

比如,對「星星之火」意象的隱喻使用。

《問蒼茫》中大量開會、動員的場景,都使用了昏暗的室內夜景。會議中,大家或三五人圍坐,或數十人聚攏,中間一盞油燈或頭頂一盞電燈,成為視覺中心。唯理念之光能衝破黑暗聚攏同道之人的意義表達,不用言說,通過這樣的構圖便能闡明。而毛澤東提燈夜行坎坷小逕到安源的細節,這裡的星星之火,就包含了革命道路之艱、真理如炬和共產黨人不懼艱險的隱喻。

再比如,包含著豐富潛台詞的對話設計。

青年毛澤東第一次調查結束後,離開安源煤礦時,天欲落雨。送行的工人把僅有的傘送到他手中。毛澤東不忍收下,坦言「你們更需要它遮風擋雨」,但工人們卻把傘又推回,語氣凝重地說了聲「毛先生,您走的路,長。」這兩句台詞,不僅說出了工人對毛澤東的感激和寄予的厚望,還說出了他們對共產黨和共產黨領導下的工人運動寄予的希望。通向美好生活的路道阻且長,但有了領路人就有希望。

還有,毛澤東與賀民范登山的一場戲。賀民范在請辭湖南自修大學校長一職後,對毛澤東語重心長地說了句「山高路陡,我走不動了,你自己上去吧。」這句話,看似在說山路,實則在說心路,在說革命之路。

作為一位對黨的早期事業做出貢獻的首批黨員,年邁的賀民范脫黨有可理解之處,但也讓人唏噓。革命之路前途光明但過程坎坷,沒有鋼鐵般的意志和鬥爭到底的信念,哪裡能迎來會當凌絕頂的一刻呢?

最後還想說說,看《問蒼茫》時聯想到的一系列作品。

比如看安源調查一段時,常想起《毛澤東去安源》中的情節;看到毛澤東和毛澤民、毛澤覃、毛澤建的手足情深,常聯想到《毛澤東和他的兒子》中對主席在親情層面的刻畫;看湖南自修大學裡同學們談主義、談救國的場景,常想起電視劇《恰同學少年》里揮斥方遒的少年毛澤東和那群進步學子們;另外,還有《毛澤東在一九二五》中,回到韶山播下革命火種的青年毛澤東;以及電視劇《毛澤東》對毛澤東從「鄉村少年」到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再到偉大領袖的全過程表現……

這些作品都與湖南有著不解之緣。其中,電視劇《恰同學少年》《毛澤東》是湖南廣電的毛澤東題材代表作。而《毛澤東去安源》《毛澤東和他的兒子》《毛澤東在一九二五》等傳記電影則是出品方之一,瀟湘電影集團的經典作品。

1958年成立至今,「國有電影老廠牌」瀟影在毛澤東題材影視創作上的守正創新、持續深耕是有目共睹的。此次,《問蒼茫》通過與史實側面交鋒,找到了創新的蹊徑,在史與詩的比和興中,讓青年毛澤東向觀眾正面走來,也將是湖南廣電、瀟影在毛澤東題材影視創作上,守正創新的最新成果。可以預見的是,瀟影在紅色題材上的持續深耕,將延續其65年歷史,影響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

文/鐵皮小鼓

家人們,請給影視獨舌標星號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歷史消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edc479a07930c34c7763c09fb7e6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