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就發火咋辦?心理諮詢師媽媽教你3步驟,幫孩子建立強大心理

2023-08-15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失敗就發火咋辦?心理諮詢師媽媽教你3步驟,幫孩子建立強大心理

有一天,帶二寶去參加校外的桌球比賽,第一場、第二場都落敗,表情越來越嚴肅的他緊接著打第三場,我在場邊只想替他加油打氣一下,當他得分的時候就喊了「好球」,失分時喊了「沒關係,加油」,中場過後,分數落敗的二寶竟然對著場邊的我大聲斥責:「都是你喊的,我打不好都是你害的,不要喊了!」我生氣回他:「我做錯了什麼了嗎?我離開就是!」接著悻悻然離開場上,到場邊休息區冷靜。

第三場打完,二寶則走到休息區,坐在我的旁邊,我淡淡告訴他:「我知道你輸球很挫折、很生氣!但我被你罵很不好受,所以我剛剛需要在這裡冷靜。」「你現在一定還是很生氣,我只想跟你確認的是,你剛剛是真的氣我嗎?還是氣你自己?」二寶低沉、小聲地回答:「是自己!」

我聽完,轉身問他:「那我可以抱抱你嗎?」二寶點頭,抱完後我接著說:「謝謝你願意過來跟我說話,也讓我知道你的生氣怎麼了,那現在還是有些挫折、沮喪的你還願意打球嗎?不過為了不讓你有壓力,我還是會坐在這裡,等你打完球。」

然而,剛好站在旁邊且聽到我們對話的一對夫妻,非常熱心地對著二寶說:「輸球很正常啊!再努力練習,把球打好就好!」

的確,成長過程中,有大大小小的比賽,舉凡課業、科學、運動、音樂、美術……競賽過程中總是有人贏、有人輸,諺語教我們「失敗為成功之母」、「勝不驕、敗不餒」,意謂著輸家為了未來的成功,不用氣餒,因此我們總習慣對孩子說『再努力」、「繼續加油」,看似正向積極的歷程,卻避開了「挫折的調適」。

不管是從心理師或母親的角度來看,我都認為父母「跟著孩子經歷失敗、挫折調適」是成長過程中最棒的禮物。

從心理諮詢師立場,因為臨床上看太多案例,他們生命出現挫敗而出現情緒調適困難,回溯大部分的童年成長經驗,當他們面對失敗時,都是不被允許情緒的表達,甚至用更強大的理性邏輯來說服自己,或是以過度努力的方式去度過當下的困境,因而導致長大後他們出現挫折調適的困難。

另外,從母親的角色來看,我體會到在親子關係中,挫敗是一個可以促發脆弱與無助的時刻,是一個允許情緒表達、靠近關係的機會,也是教導孩子自主的好時機。

失敗就發火咋辦?心理諮詢師媽媽教你3步驟,幫孩子建立強大心理。

以下提供「停、看、聽」三步驟原則,幫助孩子一起練習「挫折調適力」:

「停」,先沉澱一下

孩子遇上失敗的反應不盡相同,可能像二寶一樣「覺得是別人害的、生氣別人、生氣自己」;有人是「沮喪、傷心、哭了」;有人可能是「害怕、逃避、放棄比賽」;也有人是「極度冷靜、若無其事」……

不管孩子的反應是什麼,都是一個不安的訊號,母職的天性使然,很容易一覺察到這些情緒警鈴,就急著想要保護孩子或是解決問題,此時容易落入「孩子需要我」的陷阱中,而忽略了父母自己的需求,也忘了孩子本身所擁有的情緒調節能力。

故當孩子的挫折情緒訊號出現時,第一步可能要先停下來,不要立即「上鉤」,而是沉澱自己的狀態,先問自己幾個問題:

·我現在心情如何?是否也感到挫折、沮喪、生氣?

先感受自己的情緒,也是幫助孩子辨識自己情緒的第一步,但如果不太清楚自己的情緒也沒有關係,可以閉上眼睛,去感覺自己的身體是否有哪個部位比較不舒服,可能是心跳或呼吸比平常快、胸口有點悶悶的……先從身體的感受去連結心情。

·我的挫折感怎麼來的?是我自己的?還是孩子的?

這個答案很關鍵,因為我知道很多父母、也包括我自己,在面對孩子失敗的挫折感,不見得來自孩子的失落反應,更多的部分是自己的挫折,包括期待落空的心情,或無法達到親職角色的規條有關。

·檢視自己對孩子「成功」的期待?

關於這次的事件,你對孩子的「成功條件」早有期待,如:我希望他可以得到前三名、希望他可以考90分、希望他可以晉級決賽……倘若這個期待與孩子的期待不符合,甚至高於孩子的期待,孩子可能會因為不能符合父母親期待而更為挫折,甚至不敢分享自己真實的心情。

·檢視自己對「完美照顧者」的規條?

自己是否有「完美的母親』的框架?如:」我要鼓勵他才是好媽媽』、」我要幫他做xxx(事情)才稱職「。很多時候母親與孩子的情緒『共生』,認為一定要替孩子的情緒負責,這樣可能會讓孩子無法學會對自己情緒負責。其實,母親要相信孩子有自我調節能力的,就像嬰兒時期會自己啃手來安撫自己。

·我現在的能量如何?

如果現在的你是疲累、煩躁、提不起勁、也在自己的挫折中,可能不太適合陪孩子一起調適他的挫折的時刻。建議可以跟孩子說:「我知道你現在挫折,但我現在狀況不好,也需要冷靜休息一下,我可以過一段時間再跟你聊嗎?

「看」,觀察孩子的調適力

孩子面對挫折的反應不一定相同,從心理學者薩提爾冰山理論中的「求生存姿態」,可以觀察孩子在挫折壓力下所呈現的溝通方式,這些溝通姿態都是為了維護自尊、避免讓自己更痛苦的方式,你看看孩子較屬於哪一型:

l ·討好型

這類型的孩子不斷試圖取悅他人,常覺得自己不好、都是自己的錯、覺得自己很可憐、容易退縮、別人說的都是對的。這類孩子常見的經典反應就是會不斷向媽媽道歉,希望媽媽可以原諒自己,或是一直觀察媽媽的反應,生怕媽媽生氣或不理他。

l ·指責型

這類型的孩子經常去找別人的錯誤,為自己辯護,要別人為自己所承受的一切負責。覺得自己沒錯,都是別人的錯、常愛批評別人、或對別人具攻擊性。通常在語言中都是出現「都是別人害的」。二寶就屬此類型。

l ·超理智型

這類型的孩子會超乎常人的冷靜,看不太出來情緒變化,經常會用「邏輯分析』去判斷發生的事情,以避免自己情緒化,也不太喜歡別人情緒化。通常只能聽得進去「道理」,很多資優孩子就常善用自己的理智,去合理化自己的挫敗。

l ·打岔型

這類型的孩子通常被形容為「天真浪漫」,任何事都一副無關緊要的樣子,所以遇到挫折的時候,感覺上較樂觀,但實際上是很會轉移話題,以迴避自己的挫折。

l ·一致型

此類的孩子是能夠真誠地自我表達者,能夠為自己負責,以不逃避的態度重視自己及別人的感受,去傳達真實的心情及需要。

不管你的孩子比較偏向哪一種類型,都沒關係,重點是要知道他們調適、因應壓力的方式。

先去觀察、辨識孩子的求生存姿態,如果他們目前無法一致性的表達,也代表他們還在保護自尊,所以只要能跟孩子好好相處、傾聽心聲、真誠地表達,也就可以慢慢練習「一致型『表達。

「聽』,傾聽他的心情及需求

挫折調適最終的目標,是幫助孩子能真誠地自我表達,並為自己的情緒負責,父母可以從好好地傾聽孩子的心情開始,不管他說什麼都好,重點是孩子願意與父母分享挫折或困境。當心情被好好聽到,孩子內在想被人肯定、在乎與被愛的需求才能得滿足。

真正的「聽」,要用「耳」、用「目」、更要用「心」,是專注的、不能有干擾的。

若要建立對話的空間,就請放下手機、把手邊的事務放在一旁,專注地耳朵聽、眼睛看、並去感受孩子的表達,可以用「我聽(看)到……我猜你的心情很……」作為回應的方式。

在此也再度分享二寶桌球比賽後來的對話歷程,透過聽、提問、簡單的情緒回應,幫助他整理自己的「挫折調適力」:

面對情緒表達,孩子可能不太會精準,所以我們只要像照鏡子一樣,反映他的狀態就好,讓他知道他的轉變以及如何調適過來的特質。若是無法調適的話,可能孩子陷入比較深的自責或低落的情緒狀態,先觀察一段時間,倘若透過親子對話仍無法調適過來,可能就需要找信任的師長或輔導人員幫忙。

「停」是最難的步驟

在「停看聽」原則中,其實「停」是最難的步驟,因為照顧者看到孩子面對挫折,仿佛就像看到孩子落水一樣,你怎麼捨得不救呢?往往本能的介入處理,卻抹煞了孩子面對挫折的調適能力及自主性。

其實,大部分孩子遇上的生活挫折或失敗經驗,用「跌倒」可能更為適切,如果獨立走路是一個必經的歷程,那父母就要學習放手,不能過度保護孩子,讓孩子經驗跌倒後自己仍可以站起來,也能夠往前邁進。

總歸來說,幫助孩子挫折調適最重要就是適時放手,這對母親而言更是不容易,既然「挫折調適力」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棒的禮物,邀請身為母親角色的你,請先停下來,與「孩子需要我」的陷阱脫鉤,並且內心告訴自己「我不是完美的母親,但我已經夠好了」,這是一個自我欣賞的語言,同時也是一份送給自己的禮物。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ea1c9828494a265f1d9a8815489dc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