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一生具有濃厚的傳奇色彩,他是清末秀才也是民初博士,他是大學校長也是冶金專家。他才華橫溢,立志科學救國;他學以致用,發展中國冶金工業;他教書育人,歷任五所大學校長。他就是我國著名冶金專家胡庶華先生。
才華橫溢,立志科學救國
1886年胡庶華先生生於湖南攸縣城關鎮一個教育世家,父親是晚清舉人,他自幼入私塾接受舊式啟蒙教育。1903年,胡庶華先生考入由近代著名教育家胡元倓創辦的「明德學堂」,並在一年後參加了清末科舉考試考中了秀才。1905年,才華橫溢的他又考取了湖南省留日公費生,但因侍奉病重的繼母而放棄了赴日留學的機會。此後他又考取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以學習西方語言與科學知識為主的高等學府「京師譯學館」,在德文班學習。
1913年胡庶華先生考取公費留學德國,出國後,他決定選學實用科學,以求科學救國。他開始在柏林礦科大學就讀,後因礦科大學併入設在柏林紗羅村堡的工科大學,乃轉入工大轉習鐵冶金工程。「一戰」爆發後,尤其是北洋政府對德宣戰後,90%左右的留學生都不能堅持學業,但胡庶華先生一直堅持。當時德國教育部門規定,工科須實習一年方能畢業,無法實習的他不能按時畢業,直至戰爭結束後才完成了實習。1920年胡庶華先生獲鐵冶金工程師學位,成為第一個獲此學位的中國人。之後他進入克虜伯鋼鐵廠任見習工程師一年,後又赴英法遊歷,參觀鋼鐵廠。
胡庶華先生與外國學者
1922年冬,36歲的胡庶華先生回到祖國。從舊學、新學直至歐洲留學,他整整讀了30年的書,這樣的求學經歷實屬罕見,由此也成就了學識淵博、博古通今、閱歷豐富、才華出眾,而且熟練掌握多國語言文字的胡庶華先生。
學以致用,發展民族工業
1925年冬天,當時全國最大的煉鋼廠——上海煉鋼廠邀請胡庶華先生擔任廠長。1926年春,胡庶華先生赴任。上海鋼鐵廠是清末洋務派領袖曾國藩、李鴻章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建立起來的,當時是全國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鋼鐵廠。但是由於軍閥混戰,一者原料難以穩定供應,再者軍閥們都想利用它來製造軍火,產品只能銷往兵工廠,加上大量外國鋼材在中國傾銷,鋼廠的狀況很不樂觀。
上海煉鋼廠
胡庶華先生上任後,根據行情很快制定了一個改革鋼廠的計劃。他一方面招攬了一批學有所長的技術人員,改革傳統的煉鋼工具來降低成本,採用先進的檢查方法來提高產品的質量,擴大經營範圍,增加鍛造件和鑄造件,為鋼鐵廠的產品打開銷路;另一方面,他主動聯繫鋼鐵廠的工人,深入其中了解他們的生產和生活,這樣一來,調動了工人的生產積極性,鋼鐵廠的狀況慢慢好轉。
但好景不長,北伐戰爭打到了上海,上海鋼鐵廠隨即被桂系軍閥白崇禧控制。當時一心想靠冶金救國的胡庶華先生,不願意投靠軍閥做一名政客,於1927年8月離開了鋼廠。
此後,胡庶華先生又先後擔任漢陽兵工廠廠長和農礦部技監兼國營烈山煤礦局局長,做出了突出成績,最終卻都因為派系鬥爭而結束。不過胡庶華先生仍舊時刻為中國社會和政府當局開展鋼鐵工業建設出謀劃策。
1928 年初,胡庶華先生建議設立直屬於農礦部的全國鐵政局,整合全國鋼鐵資源,管理全國鋼鐵事業。1930 年,在南京國民政府工商部召開的全國工商會議上,他建議由工商部設立全國鐵政局,延請專家研究和制定鋼鐵廠建設計劃,規劃整理全國各鋼鐵廠。這是中國最早關於設立鋼鐵工業專職開發機構的意見。
投身教育,培養礦冶人才
胡庶華先生不僅是冶金專家,更是一位教育專家。胡庶華先生於1924年任武昌大學教授兼總務長、代理校長;1929年6月任同濟大學校長;1935年8月至1938年7月任重慶大學校長;1939年任西北聯合大學校長;1932年、1940年、1946年前後三次出任湖南大學校長。從事教育工作的數十年年時間裡,胡庶華先生的學生不下3萬人,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具有深刻的教育思想,為發展中國教育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三任湖南大學校長期間,胡庶華先生將辦學重點集中在經濟建設迫切需要的礦冶、土木等專業上。他堅持學習與實踐相結合,提倡與當地工礦企業進行協作交流。他還聘請著名礦冶專家學者來校任教,鍾伯謙、王子祐、曹誠克、周則岳、趙伯華先生等人都曾受聘於湖南大學礦冶系。同時,他積極爭取地方支持,使教學和科研條件不斷得到改善,即使在抗戰時期,學校礦冶實驗室依然得到基本保障。經過胡庶華先生等人的不懈努力,湖大礦冶系成為當時國內冶金工程技術研究重鎮,學術研究蔚然成風。
湖大礦冶系從1932年恢復至1949年長沙解放,共有292名畢業生。這批人對中國鋼鐵工業建設做出重要貢獻。胡庶華先生還親自為湖南大學創作了校歌,以書院內的朱熹手書「忠孝廉節」和歐陽正煥所立「整齊嚴肅」八字碑文作為校訓,強調愛國主義教育。
國民政府時期,胡庶華先生培養礦冶人才的另一個重鎮是重慶大學。1935年8月1日,他被任命為重慶大學校長。他調整重大院系設置,偏重理工學科建設。經過調整,重大設立理、工兩個學院;工學院設電機系、土木系和采冶系 (1941 年更名為礦冶系)。同時,他聘請大批國內著名專家學者來校擔任專職教授,倡導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學校及學科建設取得很大成效。雖然胡庶華先生在重大僅僅三年,卻奠定了該校工科建設的基礎,對日後學校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1968年6月17日,胡庶華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他是一位愛國的科學家和教育家,一直關心著國家民族的命運。北京鋼鐵學院對胡庶華先生的悼念文章中寫道:「他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積極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耿直正派,平易近人,一直受到同志們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