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旬大爺黃土高坡鏟下幾行字:疫情之下,別忘了還有這樣一群人

2020-03-23   推麼推文化傳媒

推麼推原創寫手:麥西哆哆


從1月23日武漢封城,到近日28省區市新增病例為0,全國抗疫持續近50天。


在這場嚴峻漫長的抗疫中,我們見過逆行無畏的醫護人員,我們見過衝鋒堅守的公安幹警,還見過舍己慷慨的志願者,見過真誠溫暖的環衛工人……


還有一群人卻很少被我們提及,他們就是再普通不過的老人們。

不舍·守望


王杏梅老人來自陝西,今年81歲。在2月2日這天,她給即將出征的兒子送行。她的兒子叫馬現倉,是西安交大一附院的副院長、第二批陝西省醫療隊的隊長。


老人給馬醫生做了頓午飯,便從家裡送到了出發地。 兒行千里母擔憂,縱有不舍,她卻說:「沒有啥叮嚀的,救人麼,不去咋行!」

蔡蓉是山西萬榮縣疫情防控一線的一名輔警,已多日沒有回家。母親因為擔心和挂念,帶著餃子和水果,趕到城外的高速口執勤點看她。


臨別時,轉身離去的媽媽流了下不舍的眼淚,但她理解這是女兒的工作和責任。

閻京京是陝西援助湖北醫療隊的一名護士,除夕過後便前往了武漢。因為怕88歲的爺爺擔心,她沒有告訴老人。


老人在看了新聞得知後,特意寫了一封信,鼓勵在一線的孫女:希望你是個優秀的戰士,爺爺等你健康歸來。

災難面前,他們是醫生,是警察;父母眼中,他們只是孩子。孩子們選擇了出征,他們選擇了理解。


所有的牽掛與不舍,都藏在為他們整理的行裝中,藏在給他們送來的飯菜里,還藏在目送他們遠去的淚光中。

平凡·抗疫


這是一段拍自甘肅隴西縣的畫面。

73歲的放羊老人,用鐵鍬在黃土高坡上鏟下「眾志成城,抗擊疫情」「武漢加油」。他用特別的方式,為武漢祝福,為一線人員加油。


這位質樸西北農民的心愿,是希望疫情早日結束,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樸實的老人,樸實的心愿,他的心愿也是我們所有人的期盼。

71歲的游朝洪,是一位江西上饒市的退休老村組長。在疫情爆發後,他做了一名街道志願者。


他每天值守防控點16個小時,對過往行人和車輛查證、測體溫。他,守住一個路口,護得一村平安。


疫情以來,還有很多像游朝洪一樣的老人成為了基層志願者。


他們有的忙碌在街頭巷口執勤檢查,有的走訪每棟每戶消毒保潔,有的為封閉小區的居民代購,還有的帶上家人到緊缺人手的消毒劑廠做義工……


普通的他們,無數次穿梭在空蕩冷清的馬路上、樓宇間,在他們幫助下:城市重獲運轉,防控得以閉環。前路尚不明朗,只是平凡的他們,一次次將希望點亮。

樸實·捐助

照片中的5萬元存單,是黑龍江雙鴨山的一位80歲獨居老人郭大娘,拿給執勤民警的,希望他們代捐給疫情嚴重地區。


民警婉拒了她的捐款,但她依然堅持,她說「我的錢也是咱們黨給的」「國家有難就是咱們的責任」。


這位淳樸的老人,她懂:國家的事就是自家的事。

重慶老人倪素英,今年87歲。她捐出了攢了30年的積蓄20萬元。


平時生活節儉的她,不舍為自己多花一分錢。但她堅持要將這筆錢捐出,她說「國家有難,我不能做旁觀者」。


對自己節省,疫情當前,傾囊相助卻無半點猶豫。

這位老人叫張友誠,89歲,是一名抗美援朝的退役傷殘軍人。他向重慶沙坪壩街道捐贈2000元,助力社區疫情的防控工作。


他說:「錢不多,是我的一點心意」,「看到抗擊疫情一線的醫護人員、警察和社區工作人員,讓我想到了當年那些戰友」,簡短几句話,是老人對基層防疫人員的關心。


他們,本身並不富裕,他們捐出的,是帶了溫度的錢,是繫著情感的心意。


面對網友「應退還老人捐款」的好意,一位四川的老人說:


「我不知道武漢在哪,但我知道當年地震時,他們肯定幫過我們」。


可謂「淡看世事去如煙,銘記恩情存如血」,唯願善待他們的良苦用心。

老將·請戰

李慶祿今年80歲,是廣西梧州人民醫院退休大外科主任。

2月10日,他向組織請戰到武漢支援疫情防治一線工作。他說:「我是湖北武漢人,我想回去為父老鄉親做點事」,「我雖然老了,但身體還可以」,「我不怕病也不怕死」。


古語云:垂頭自惜千金香,伏櫪仍存萬里心。歲至耄耋,心裡想的仍是再戰沙場,治病救人。雖距千里,魂牽夢繞的地方依然是家鄉。


張景道今年86歲,是黑龍江大慶市第二醫院的一名退休老醫生。疫情發生後,他請戰隨時待命。

他說:


「我還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同志們都很累了,哪怕我替你們值值班也好」。


他希望儘自己綿薄之力,一同戰「疫」。張老的言行感動了很多年輕人,一位網友評論道:老前輩的精神鼓舞人心。

路生梅今年76歲,是陝西榆林市佳縣人民醫院原副院長、兒科主任。她請戰馳援抗擊疫情一線,寫道「別嫌我老,願把生命留給患者,留給年輕的同行們」。


還有很多和他們一樣,從醫幾十年的退休老醫生,在疫情剛爆發時,都坐不住了,他們希望貢獻自己的力量,去搶救更多的患者。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只因為那句話:若有戰,召必回!

開明·本分

陳光運老人100歲,家住河南新鄉。春節期間,她取消了百歲宴,把省下1.6萬元拿來買防疫物資支援一線。

這位老人走過了一個世紀,看到了國家由衰到興,她懂得這一路的艱辛。她不讓兒孫來看望,一句「不給國家找麻煩」,用默默的方式支持這場戰役,是一個國民的本分。

這位宿州的大爺,在接受採訪時硬氣喊話:

「你出門去幹啥,你沒事你出去,你感染了,禍害一大片。」

「儘量少出門,在家最安全,國家困難時不給國家添亂,我認為作為居民這樣就夠了。」


大爺說的沒錯,全是在理的大實話。

這位河南老人,大年初一一早就挨個兒給外甥、侄子打電話,讓他們別來家裡拜年了,還勸年輕人儘量別出門,出門戴口罩。


張文宏醫生說:「每個人都是戰士,呆在家裡你也是戰士」,這些老人聽話照做,生日可以再辦,親人可以再聚,守住一時,只為來日方長。

敬畏·創作


這位老人叫翟煜平,他是一名美術老師。退休後,經常會畫些自己喜愛的名家傳奇故事,聊以打發時光。

而這個春節,他的創作主題,變成了在一線抗擊新冠肺炎的醫護人員和在身邊抗擊疫情的社區工作者們。


雖然只有黑白兩色,但他把醫護工作者、社區志願者等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也將平凡人們在「戰疫」中迸發出的力量,展現在大家的眼前。


因為感動,所以記錄;因為堅信,所以創作;形式不同,但都是眾志成城,全力以赴的最好見證!

寫在最後


疫情的肆虐,註定讓2020的開年充滿了艱難,但或許,它是災難,更是考驗。


老人們雖然年事已高,面貌不揚,但他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面對疫情的造訪。


雖然來自天南海北、各行各業、素不相識,但在這特殊的時刻,他們心中想的卻都是同一件事:早日解決疫情問題。


年長者們的智慧和行動力同樣值得被看見和學習。我們們也仍需在敬畏中等待。


等待,一點點的光將暗夜撕開。

等待,熙熙攘攘的繁華再度歸來。

推麼推原創寫手|麥西哆哆

編輯|琪鵝

審稿|薛笨笨 阿圖如是說


聲明:本文所述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推麼推文化傳媒(ID:atu0003)立場。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