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懷化最美7處古村落,斑駁磚牆滿是久遠風情

2019-10-10   古村記

湖南,懷化

古稱「鶴州」,

素有「黔滇門戶,全楚咽喉」之稱

被譽為湖南的「西大門」,也是湖南省面積最大的地級市。

位於武夷山脈和雪山山脈中間

山環水繞 風景優美

自古被稱為「五溪之地」

森林覆蓋率達70.97%

被譽為「會呼吸的城市」

同時它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是旅遊度假的絕佳去處

懷化的古村落,數量、特色和多樣性上,全國少見,是名副其實的"古建築博物館"。在這,搜尋著久遠的記憶,揮別了塵世的喧囂,從斑駁的磚牆中了解歷史風情。

現在,請與小編一起來探索這絕美的7處古村吧。

01高椅古村

江南第一村

高椅古村位於湖南會同縣境內的巫水河畔,是歷史聞名的煙土之路的必經之地。連接家家戶戶、村與村的道路縱橫交錯,宛如網狀,如入迷宮。整體村落自古有著濃郁的耕讀文化氛圍,學館、祠堂、學館、涼亭、土地廟等公共建築保留至今。其中,可尋覓到文人雅士聚會的場所「清白堂」、「醉月樓」依稀可見古代嚴密的建築哲學語言。

高椅古村是中國十佳古村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歷史文化名村。村內保存有明洪武十三年到清光緒七年五百年間的古民建築一百零四棟,總建築面積近兩萬平方米。是湖南省迄今發現的規模較大、保存較完整的明清時期古民建築村落,被專家譽為"江南第一村"、"民俗博物館"。

02荊坪古村

舞水文化舞水文化舞水文化

荊坪古村,古文化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據有關史料記載和文物部門考證,該村戰國時是牂牁古國之都且蘭古城,漢代為舞陽縣址,唐宋為漵州城址。1987年著名考古學家呂遵鍔先生對荊坪新元遺扯進行考證,發現5萬年前就有人在此生活,認定為舊石器遺扯,填補了我省無舊石器記錄的空白,並命名為"舞水文化"。

荊坪古村農家基本都是由一個個小院落組成的明清建築群,與周邊山水田園相融,給人樸素內斂之感。村裡更有唐朝古井、明代城牆、清人故居,加之千年夫妻樹、古代石魚,可以讓你充分領略歷史的厚重、古村的恬靜。潘氏宗祠建於明末清初,雖歷經風雨,依然造型典雅、古色古香。

03黃溪古村

「小江南」

黃溪,是湖南懷化的一個古老村落,始建於宋代,經元明清諸代黃溪人勤勞經營,形成了村落規模集中連片、設計科學規範合理、生態環保的宜居古建築群,也是一個典型的江南風格的傳統民居村落。

黃溪古村,古為荊州之地,素有「小南京」之稱,它由大院子、黃溪園和新屋場三個院落組成,統稱楊家大院,總面積3萬多平方米,院內有明清時期建造的窨子屋160多棟。

04芋頭侗寨

侗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芋頭侗寨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後遭大火,寨內現有建築大部分為清中期、末期的建築。

村寨現有鼓樓4個:寨中鼓樓簡樸地立於田中;龍氏鼓樓昂然立於山上最高處;蘆笙鼓樓雕樑畫棟最漂亮,為九層密檐攢尖蘆笙頂木樓,下五層為四角,上四層為八角,翹檐上下都塑有龍鳳花鳥圖案,金光閃亮;牙上鼓樓最為奇險,一半搭在山坡上,一半懸于山坡下,由17根梨木柱子支撐,最長的一根有9.1米高。

芋頭侗寨,從建寨選址,布置建築物,到規劃村寨於周圍環境的協調及人們衣食住行、祭祀,都是傳統堪輿學說在侗民族地區現實生活中的運用。芋頭侗寨的建築屬於典型的山地溝谷侗寨山脊型和山谷型建築模式。寨內所保存的建築,無論是從整體到局部,還是從布局到工藝,都融匯了侗族工藝的傳統和山里人的樸實風格,全面反映了侗族的民族史和民俗史。

05地筍苗寨

苗族歌鼟發源地之一

靖州縣三鍬鄉境內的地筍苗寨,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歌鼟發源地之一,該苗寨中苗族風情吊腳樓民居建築特色鮮明,古蹟文化保存完整,民俗文化傳承較好,除有被譽為"原生態多聲部民族音樂活化石"的苗族歌鼟外,還有極具民族風情的玩山會友,茶棚相親,搶親等習俗。

地筍苗寨不大,道路也不複雜,你可以用步行的方式,隨意閒逛,輕鬆的游遍整個苗寨的角角落落。在寨子各處漫步時,能夠觀賞到非常具有苗族風格的吊腳樓。

06豪俠坪古村烏宿村

狀如「五龍跳槽」

豪俠坪古村落位於麻陽苗族自治縣大橋江鄉,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居住歷史。村落的建設是依山而建,環水而居。豪俠坪古村規模大,保存好,布局科學合理,歷史底蘊深厚,文化內涵豐富。村內古建築保存完好,古村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民族文化因素,整個村落與周圍的自然、人文環境和諧統一,相得益彰,形成了村落空間加景物曲線的三維空間美。

07五寶田古村

耕讀興家,三餘餘三

村落始建於清代,為瑤族蕭氏一脈避世遷居於此,格局自上而下錯落有致,路面鋪就青石板材,有一道溪水由山中繞村而流。現存完好的院落俱為木質四合院樓房架構,結構緊湊,鱗次櫛比,門框材質採用當地特產玉竹石材,雕刻考究。門梁多見「天官賜福,雙鳳朝陽,太極八封」等圖樣,取吉祥辟邪之意。村中建有耕讀所,秉承先祖「耕讀興家,三餘餘三」之訓,全村有排放污水的下水道系統,做到「出戶不濕鞋,進屋不帶泥」,這是古代其他村落所沒有的現代設計。

古村記編輯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