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小學生研究抗癌、抗腫瘤獲獎,16歲女孩日均能寫300首詞牌、2000首詩,15000字小說,現在的娃真的這麼厲害嗎?最近,我被幾則新聞震驚了。
近日,雲南昆明一名6年級小學生研究結直腸癌課題參加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並獲得一等獎,被網友質疑。
7月13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院對此事做出回應:此次獲獎項目學生系該院研究員之子,已成立調查組深入調查。
7月15日,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辦公室就「小學生研究癌症論文」一事發布調查和處理結果情況進行通報,決定撤銷該項目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項目(小學組)一等獎獎項,收回獎牌和證書。
7月14日,有網友發現,來自湖北代表隊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兩名小學生因為研究「茶多酚的抗腫瘤實驗」榮獲小學組三等獎,這兩名獲獎的小學生一個五年級,一個三年級。
16歲女孩岑某諾,其能力超乎常人,日均能寫300首詞牌、2000首詩、15000字小說,還在2年間出版了三本書(《中國青少年經典詩詞集》《雷霆戰警》《岑某諾詩詞666首》),並且已是一家雜誌社「記者」和新聞網站區域運營中心的負責人,她還輾轉多地進行演講。
女孩父親岑剛燦向記者介紹,他女兒讀高一,比較愛學習,特別是詩詞,對於網友「平均43秒一首詩,超長待機一整天」的質疑,岑剛燦堅稱這個數字沒有水分。「她如果靜心寫詩,2000首沒有問題。但我們也沒有去突破,我想好好寫一天寫2500首、3000首也不一定。我在家看她寫作的,情況我都清楚。」
岑剛燦還提到女兒去各地進行公開演講已有兩年多了。2018年,岑某諾曾受到東南亞「一帶一路」企業商會會長邀請,在新加坡企業論壇做過演講。在2019年的暑假,她又開設課程,教授其他的青少年寫詩、演講,受到了很多家長的歡迎。
「今年她演講能力又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大年初三她去了香港衛視做公益頒獎盛典的演講。這個暑假可能會受邀成為香港衛視『小小支教』電視真人秀海選播出的小導演,做一些農村貧困山區的欄目。」
至於網傳的相關印刷品信息,岑剛燦表示,刊載女兒作品的那幾本讀物和自己的那本《好家長》都不是通過出版社公開出版的,似乎自己印出來送給朋友的。
就岑某諾在14歲時已經成為「中國國際新聞雜誌社記者」一事,岑剛燦說:「不僅是我女兒,我本人也是這家媒體的記者。」
為什麼要教孩子造假
目前,只有「昆明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一事,被官方明確是造假,其獲獎小學生的父親已經公開道歉。至於湖北兩小學生研究腫瘤獲獎和岑某諾事件其真假,相信網友們都會有自己的判斷,不言自明。
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可事實上,我們常常是一邊教孩子講誠信,一邊親自示範如何教孩子作假。這種現象並不少見。
去年,數學科目要全縣統考,然後進行大排名,這事關學校和老師的榮譽,為此學校讓孩子們在放學後加了一節數學課,以提高孩子的成績,總之老師和學生都很賣力氣,都想在考試中獲得一個好成績。
那天考試結束後,兒子回家告訴我,在考前10分鐘左右,老師給他們講了幾道題,考試的時候才發現那就是試卷上的題目。不僅是我兒子他們班,和我兒子同年級的幾個班都出現了這種情況,老師對孩子們的解釋是押題。這種欲蓋彌彰的做法,家長們自然明白。
受疫情影響,這個學期孩子都沒有開學,期末考試也是在線上進行,成績出奇地好,英語滿分的有十一人之多,這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連老師都說這其中有水分。據了解有家長在一旁協助孩子的。
教孩子作假,無非是為了滿足老師、家長的虛榮心罷了。
虛榮的父母會把孩子害慘
小藝和我兒子同年級,同住一個小區,小藝的媽媽經常和我交流教育孩子的心得體會,她說的都是誰家孩子是學霸,誰家孩子考上了哪所大學,誰家孩子年收入多少之類的。
在她的眼中,孩子只有足夠優秀,才能生活得更好,她無法接受女兒是個普通的孩子,從小就對小藝十分嚴格。據我所知,小藝在暑假期間報了七八門功課,包括英語、讀經、舞蹈、網球、數學、演講、圍棋等,每天都像趕場一樣,孩子忙得團團轉。偶爾在小區里見到小藝,她總跟我說:「阿姨,我好累啊!」
前段時間,期末考試結束了,小藝的成績一般,她的媽媽非常生氣,跟我說給孩子請了數學老師到家裡輔導,孩子的數學才考了80多分,這讓她接受不了。
小藝的媽媽的心情都是以孩子的成績上下波動起伏的。小藝擅長演講,曾在學校的演講比賽中拿過一等獎,小藝的媽媽非常開心,逢人就說小藝演講拿獎的經歷。有一次在放學的路上,遇到了小藝母女,小藝的媽媽拿出錄好的演講視頻,非要我和幾個鄰居看。
或許是受媽媽影響,小藝取得一點成績就要告訴周圍的人,希望得到別人的誇獎,若不誇獎她,她就悶悶不樂,若聽說誰成績比她好,她就會和別人翻臉。有一次,她問我兒子考了多少分,因我兒子分數比他高,兒子的話還沒有說完,小藝就大喊著別說了,有什麼了不起的,氣呼呼地走了。
父母都希望孩子成龍成鳳,成為人中翹楚,但優秀的人常常鳳毛麟角,平凡普通的人才是大多數,曾看過這樣一段話:人這一生有三個階段:懂得父母是普通人,接受自己是普通人,允許孩子是普通人。
在這三個階段中,最難的是允許孩子是普通人,倘若不能接受孩子是普通人,一個原本很好的孩子,也會因父母的虛榮,讓孩子變得虛榮和狹隘,謊話連篇,因為孩子需要通過取悅父母的方式來獲得父母的認可,滿足父母的期望。
楊仁榮,2003年江西宜黃縣理科高考狀元,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成了當地人的驕傲。他從小成績就好,也很要強,考試必須是第一名,考第二名都會哭。拿到高考成績後,他跟父母說:「我非常對得起你們。」
然而,四年後,楊仁榮都沒有拿到畢業證,大學肄業後留在北京,騙父母說在花旗銀行打工,其實並未工作,還欠了三萬貸款。父親得知真相後,跑到北京質問兒子:「你對得起我們嗎?」「如果你想讓我們好,就去工作,如果想讓我們死,就……」
楊仁榮保證一定會去工作,數月後,他給父親發了一條簡訊,說自己在北京很好,不用父母擔心,隨後失聯長達近10年,2018年,他的母親身患癌症,思兒心切,找媒體發出公開信,尋找兒子,希望在有生之年見上一面。
2019年,楊仁榮與失聯的家人取得聯繫,他說:「我每年都想回家,但在外面做得不夠好。」一家人久別重逢,百感交集,令人心酸。
周國平老師曾說過:「從一個人教育孩子的方式,最能看出這個人自己的人生態度。讓孩子參加各種競爭的家長,自己在生活中往往好勝心強;淡泊名利的家長,必定也願意孩子順應天性愉快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