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天生「反骨甲」,這樣的「小犟種」 如何整治?教你三招

2023-08-09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孩子天生「反骨甲」,這樣的「小犟種」 如何整治?教你三招

最近,有一種風靡網絡的說法叫做「反骨甲」,指小朋友的腳指甲形狀與眾不同。傳言長著反骨甲的寶寶天生就是個「小犟種」,共性是脾氣倔強、話多問題多、社牛、愛心泛濫、愛操心等等,這個說法一出,瞬間引起很多寶媽的共鳴。

「不僅反骨甲,還頭上兩個璇的有木有!」

「合理懷疑這是我娃的腳丫子!」

評論區里很多媽媽紛紛感嘆,終於找到了娃難帶的原因。可見,這類的天生「小犟種」還真不在少數。

那麼,這些讓人又愛又恨的小寶貝兒真的就只能讓父母頭疼嘆息嗎?當然不是!

事實上,僅需簡單三招,就能治癒這些天生的「小犟種」們。

以退為進

「有時候恨不能一天打十頓!」一位全職媽媽這樣描述自己的帶娃心理,她的孩子正是一個非常標準的反骨甲「小犟種」,每天可以用無數種行為挑戰父母的心理防線。但是打真的能解決問題嗎?

科學研究表明,經常被打、被吼的孩子不僅會膽小怕事,還極易形成討好型人格。而「討好型人格」的孩子,是校園霸凌被欺凌的主要群體。他們不懂如何表達自己的訴求,也不懂如何愛自己,不敢也不會反抗。在成長過程中,他們不僅很容易被欺凌,被利用,成為別人PUA的對象,也容易患上抑鬱症、躁鬱症、雙向情感障礙等心理疾病。

那麼,如何解決呢?

其實很簡單,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退一步。這種退一步並不是放手不管,而是不要在你火氣上頭,孩子脾氣正大的時候管。孩子犯錯時,第一時間嚴肅指出錯誤後儘快退開。給孩子一個逐漸冷靜下來思考的時間,也給家長們一個緩解情緒的時間。

將「不許哭!」換成「哭夠了來和媽媽聊聊。」也許會收穫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常情況下,很多家長生氣的問題點在於孩子的明知故犯。但正是這樣,我們非常清楚孩子知道自己在犯錯。因此,當雙方都冷靜下來之後再好好的談一談,會比打十頓效果更好。

以靜制動

您和孩子有沒有類似於如下的對話內容?

「寶貝我們聊一聊?」

「沒什麼好聊的!」

是不是很懊惱?家長們有時候自己也會覺得十分委屈,自己並不是不想與孩子溝通,而是孩子拒絕與自己溝通。其實家長與孩子之間曾經有一扇敞開的門,是在不經意之間,被家長們迫使孩子自己親手關上的。

為什麼孩子拒絕與家長溝通呢?問題一定出在溝通方式上。

首先來想一想,在孩子與你溝通的時候,你的選擇是坐下來傾聽,還是皺著眉頭指手畫腳?有時候父母們覺得孩子自以為是,用他們幼小且不成熟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行為模式來對待事情,總是站在人生高度上去教育,殊不知這樣的教育正是孩子對父母關上心門的主要原因。

選擇坐下來傾聽孩子的表述,如果他沒有詢問你,暫時不要提出任何解決方法。人在與別人傾訴時,心裡往往需要的是共情,而非尋求辦法。天生的「小犟種」們更是如此。你也知道他脾氣倔強,那麼在他對你說之前,也許早就有了自己的一套想法。因此這時,你只需要靜靜傾聽即可。

其次,除了靜靜地傾聽,靜也有要求家長們控制住嘮叨的意思。家長在面對孩子時,經常會不由自主地開啟嘮嘮叨叨模式。一方面是由於家長在孩子面前,總認為自己要擁有更多的人生經驗,認定自己的嘮叨是「為孩子好」,另一方面則是源自於家長內心不由自主的掌控欲,當家長試圖讓孩子聽從自己,又不願意以武力服人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地選擇嘮叨。更有甚者會將自己聽到的事情拿出來作為舊帳,成為孩子心底深深的恐懼。

殊不知你的孩子在你嘮叨的時候表現出來的沉默,實際上已經是無聲的反抗。當負面情緒和厭煩在幼小的心靈中越積越多時,孩子就會封閉自己和家長溝通的一切途徑。因此,以靜制動,才是對付「小犟種」們最有效的方式,讓他們對你敞開心門,你才會知道他們為什麼倔強。

以誠待「娃」

以誠待人這個詞相信各位家長都不陌生,但是以誠待「娃」卻沒有多少家長能真正地做到。你有沒有將你的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尊重?他是你的孩子,是你的寶貝,但同時,他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需要被以誠相待。

對於「小犟種」們的天生反骨,你有沒有試過以下幾種辦法?

第一,蹲下來,平視你孩子的眼睛。

各位家長有沒有與比自己高一些的人聊過天?會不會覺得,當身高和體型存在差距時,與對方說話會有些壓力?你的孩子也同樣。有一位媽媽將微型攝像機掛在孩子的脖子上,清楚地看到了孩子視角里的世界,巨大的家具和來來往往的腿,如果不是高高仰起頭,根本看不清爸爸媽媽的臉。因此,蹲下身來,拉近你和孩子的距離,也同樣能夠拉近你們心靈的距離。

第二,和孩子分享你自己的經歷,包括挫折和失敗。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媽媽們更愛嘮嘮叨叨,而爸爸們則非常喜歡逞強,他們下意識地覺得自己作為「老子」,就不能在孩子面前丟人。

有一位老師在開家長會的時候建議爸爸們主動向孩子訴說一次自己的煩惱,比如工作中被領導批評,或者是與朋友相處的不愉快經歷等等。一位爸爸在反饋中這樣寫道:平時從來不與自己交流的兒子竟然非常安靜且耐心的聽完了自己所說的內容,並表現的非常開心,他說:「爸爸,我第一次知道,原來爸爸也會犯錯,也會難過。」作為一名父親,既為兒子能與自己交流感到開心,又因為兒子表現出來的傾聽慚愧,因為,他似乎從來沒有這樣傾聽過兒子的經歷。

可見,當家長真正將孩子作為你的朋友,與他分享更為真實的經歷時,孩子也會將家長當成真正的朋友。

第三,用心從孩子的角度來理解世界。

如果你的孩子喜歡看《汪汪隊立大功》,你對他說「汪汪隊出發」一定比「快點出門」有效得多,如果你的孩子喜歡玩手機,打遊戲,對他說「擊斃你」一定比「看我打不打你」更容易讓他接受。

孩子的世界和經歷只是和你不一樣,並不低你一等。也許你覺得他們幼稚可笑,但這些看起來的幼稚可笑,也許正是他們讓人頭疼的真正原因。以誠待人需要與人共情,以誠待「娃」同樣,將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尊重,作為朋友來交流,才會讓他們逐漸也學會尊重家長,尊重他人。

總之,「小犟種們」也許正在對你耍脾氣,到處扔玩具,也許正在跟你頂嘴,也許現在跑得不知所蹤,但是身為家長,終究要做好他們的第一任老師,不要因為他們的難管、淘氣而使用暴力,堅持以上三種做法,一段時間後,也許會有驚喜送上!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8e024152d88f9bcf1503e179784c5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