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居家隔離,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心理健康也不容忽視

2022-10-20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疫情之下居家隔離,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心理健康也不容忽視

大家好,我是有著多年教育經驗的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有心理諮詢師證書和家庭教育諮詢師證書,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疫情之下居家的心理防護問題。

疫情之下居家隔離,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心理健康也不容忽視

最近幾年,疫情反反覆復,尤其是天冷了,病毒又有了新一輪的反撲,近期全國很多城市都發現病例,並不時地有某某地方封城的消息傳來。

而我們這裡,最近已經是第二次全城靜默,教育局也統一通知學生停止線下授課,集中在家上一周網課。

因為提前沒有任何消息,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抑或是我們學生家長,都毫無心理準備,居家第一天可以說是非常兵荒馬亂的一天。

通知封城的第一天,早上一大早5點多出去搶菜,回來之後就開始做核酸,接著給兩個孩子下網課APP,註冊、調試,好不容易弄好了,接下來就是時刻關注班級群消息,一會兒上傳核酸檢測結果、一會兒幫孩子上傳作業、到了中午十一點多,又給一家人準備午餐,吃完飯收拾完,已經到了下午兩點了。

下午又重複跟上午一樣的事情。

到了晚上睡覺前,感覺自己什麼都沒幹卻筋疲力盡,話也不想說,心情也很煩躁,於是發了個朋友圈吐槽一下,結果沒想到好幾個朋友在下面回復,說跟我一樣經歷、一樣心情。還有一個新疆的朋友留言說,自己在家已經隔離兩個月了,都快瘋了。

疫情之下,大家都很容易被細碎的家庭瑣事所羈絆,心情也容易變得煩躁,所以,在這個特殊時期,我們在關注安全防疫的同時,孩子的心理防護和我們自身心理健康也不能忽視。

那麼我們怎麼做,才能保證心理健康呢?

首先,我們要保證良好的生活作息,減少因信息過載帶來的心理負擔。

給自己和家人制定作息時間表,不熬夜、認真安排飲食,營養均衡合理,不喝飲料、不暴飲暴食,把生活維持在一定的水平。

要知道,穩定感對於應對未知環境的穩定情緒十分有幫助。

同時要適量接受外界信息,尤其是家長,在睡前不宜過多玩手機,不要每每看到「雞娃」事跡都會莫名焦慮,要知道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質,千萬不可一概而論,我們可以學習他人好的育兒方法,但也要結合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

其次,給孩子制定勞逸結合的計劃。

居家上網課缺少老師監督,孩子的學習效率和專注度都會有所降低,而家長在被逼打卡、檢查作業的同時,還要忍受孩子對學習的「懈怠」,很容易氣不打一處來,一不小心就容易給孩子發脾氣,破壞親子關係。

建議父母給孩子制定一定的勞逸結合計劃,合理配合上課和作息時間,每天讓孩子在完成即定的學習任務之後能有一定的放鬆時間,做點自己喜歡做的事。

再次,適量運動。

運動的好處在於幫助我們減少精神上的緊張情緒,增加心血管機能,提高自信心,減少沮喪感等等。

每天給自己和孩子規定一定的運動時間,建議1個小時左右,以有氧運動為主。

最後,適當降低生活質量,夫妻協做勞動有助於心理健康。

就拿我來說,居家第一天我一個人做飯、收拾廚房、做家務,身體的累就帶動情緒的不穩定,很容易沖家人發火,看我老公和孩子哪哪都不順眼。

第二天我就及時調整了情緒,跟老公進行了有效溝通,並且給老公和孩子都分配了家務勞動,比如我負責做飯,孩子負責洗碗,愛人負責收拾餐廳等等。

另外我也反思了一下,之所以自己這麼累,是因為完美心理在作怪,很希望能給孩子提供很好的飯食,所以光在做飯這一塊就浪費了我大量的時間。

所以我決定適當降低生活質量,比如中午本來要炒四個菜的,減少為三個菜,葷素搭配,保證營養均衡,晚上可以煮點粥,熱點饅頭之類能快速做熟並且能有飽腹感的食物,以減少自己的工作量。

家務活有人分擔,家人之間也更有默契和凝聚感,家也更有溫度。

尤其是夫妻之間,一定要加強溝通交流,如果居家發生矛盾,可以反思一下矛盾是否日常就存在,只是彼此平時都忙沒有爆發,多多探討當下問題的解決方法,共同規劃未來的生活,也可以一起做做運動,同時在家裡劃分彼此獨立的辦公和娛樂空間等等,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更多矛盾發生。

我的一位長輩曾經跟我說過一句話,讓我受益匪淺,他告訴我說:你生氣了,不能怪那個惹你生氣的人,只能怪你自己沒有控制好你的情緒,情緒是你自己的,沒有人能夠控制它,只有你自己。

疫情之下,本就生存不易,願我們每個人都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做一個快樂的人!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乾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52c1d2c150f1f08f1b0aef8648fff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