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PE的下個目標之城:溫州

2023-05-13     投中網

原標題:VC/PE的下個目標之城:溫州

提起溫州,很多人的初印象可能還停留在「溫州皮革廠」、「溫州炒房團」的階段。殊不知,最近兩年,這個位於浙江最南端的小城已經站在了新能源、新材料的風口上,正在成為浙江省乃至整個長三角區不可忽視的存在之一。

對於這一點,在溫州做了多年招商引資工作的李冰(化名)深有體會。「最近招商氛圍變好了,對接的項目也多了,工作忙不過來。」看似是一句抱怨,但也折射出了溫州當前形勢的改變。

另外,他還分享了兩個細節給我。其一,是關於一家醫療設備企業,一兩年前這家企業曾經到溫州進行考察,但當時「什麼話都沒留下就走了」,而今年看到溫州一系列新政策以及相關利好的出現,這家公司又主動找了回來,希望能夠在溫州快速落地。

其二,則是溫州某個產業園的項目招商入駐情況。他回憶稱,去年的現在,還是招商部門使出渾身解數,才湊齊了不到二十家企業,而今年這個數量直接翻了四倍,達到了八十家,且都是主動報名的。

從李冰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發現,相比於長三角其他城市,溫州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高端製造等方面,還是個處在布局階段的新參與者,但翻看溫州在招商引資上的一系列動作,我們發現,從其投資的金額、積極性以及相關政策扶持上來看,也足見其產業轉型的決心。

「早幾年,溫州是走了彎路的,不過現在隨著招商引資的進行以及產業轉型的迫切性,溫州已經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新模式。」一位溫州系創業者如此談到。

投大項目,但並非學習「合肥模式」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

新興產業鏈布局和發展更是如此,因此溫州在最近兩年全面緊盯產業新風口,瞄準行業大塊頭,將主要精力集中在引入大項目上,也喊出了「大招商、招大商」的口號,甚至為加快項目招引進度,溫州還對有望招引的重大項目,從項目謀劃、招引到落地全程,實行一周一研判、半月一督辦、一月一謀劃、一季一簽約。

最新數據顯示,4月21日,溫州舉行一季度重大項目集中簽約活動,今年以來溫州各地「一把手」帶頭外出招商,目前已簽約項目總投資840億元。

這些項目聚焦新能源、數字經濟、新材料等板塊,從產業類別看,新能源產業項目最多17個,計劃總投資505億元;數字經濟項目12個,計劃總投資51億元;新材料項目8個,計劃總投資54億元;此外包括鞋服、泵閥、電氣等傳統製造業項目以及總部大樓項目和文旅項目等。從項目體量看,超10億元項目22個、超20億元項目9個、百億級項目3個。

在更早之前的2022年,當江浙滬的大部分政府和企業將目光轉向國外,紛紛包機外出拉單時,溫州則反其道而行,立足國內,成立駐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武漢招商引智辦事處,全市派出500名左右精兵強開展一線招引,規模力度空前。

同年9月,溫州成立第二批市招商引智重大項目推進專班,緊盯頭部企業、龍頭企業,開展重大產業項目跟盯推進,成功促成項目簽約35個(包括百億級項目10個)、落地23個。

在這些項目之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比亞迪新能源動力電池生產基地項目和偉明盛青鋰電池新材料產業基地項目。

據悉,永嘉與比亞迪雲簽約的新能源動力電池生產基地項目計劃總投資65億元,達產後年產值超160億元。同樣,偉明盛青鋰電池新材料產業基地項目總投資222億元,當年簽約當年開工,預計正式達產後第5年即可實現年產值800億元以上,年納稅約36億元。

除此之外,金風科技海上風電、運達風電零碳產業園等重大產業項目,開創了「產業+資源」一體化全產業鏈開發的招引模式。比如在招引金風、運達等頭部企業時一併招引產業鏈上下游相關企業12家,實現「招引1家,帶來1條產業鏈」的效果

當然,這些項目只是溫州引進大項目中的冰山一角,這份名單還在持續地越寫越長。

早前溫州的地理特性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說法,即土地資源十分匱乏,即便是溫州本地的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都會選擇外出建廠,在招商引資方面,政府也無法像蘇州等地那樣大手筆給地,這導致一段時間內,溫州的發展受到影響,而如今隨著土地資源的豐富,溫州也開始引進了產業大項目,這被看做是溫州最明顯的變化之一。

但也有分析人士指出:「溫州投資大項目的打法與合肥的風投模式是有所不同的,首先,溫州並沒有合肥的財政實力和魄力,其次它更多的是出於產業布局的需要,而不在於賭一把,實際上更像是想用合肥的方式達到蘇州的效果,但溫州能不能靠這種方式走出自己的路,還需要時間來判斷。」

另一位熟悉溫州招商引資的受訪者也談到:「當前溫州對標的城市是蘇州,但不管是從產業集群效應、城市勢能以及資本配套等方面,溫州與蘇州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傳統與新興兩大產業集群並存

如果看了上文,你認為溫州只有一些龍頭項目,那就大錯特錯了。雖然從很多動作上來看,溫州在全面擁抱新興產業,但也沒有完全丟棄曾經讓溫州一度崛起的傳統產業。

關於產業的定位,我們在溫州的政府報告中看到,其目標是打造傳統支柱產業、新興主導產業兩大萬億級產業集群,具體地可以看做是由電氣、鞋業、泵閥、汽車零部件、服裝等5大傳統支柱產業,數字經濟、新材料、智能裝備、新能源、生命健康等5大新興主導產業。

在傳統支柱產業領域,相關數據顯示,樂清電氣產業集群占據全國市場份額65%以上,產品門類覆蓋輸電變配電等200多個系列、6000多個種類、25000多種型號,是我國電氣最發達的地區。與此同時,起步於上世紀70年代的溫州螺絲產業,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年產值預計超230億元,約占有全國30%的市場份額。而這些也成為了讓新興產業迅速紮根、成長的土壤之一。

另一方面,在浙江大學全球浙商研究院副院長鄔愛其看來,「溫州現已形成了鞋革、服裝、工業電氣、汽摩配、泵閥、印刷等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的特色製造業集群。同時,溫州已經形成14條市級產業鏈鏈長,形成一批能級較高的鏈主企業,可以賦能產業鏈相關企業朝專精特新方向發展。」

他進一步指出,「溫州最大的特色就是創新創業。溫州雖然沒有太多國際頂尖的大公司,但有大量『打不死』的中小企業,這正是溫州經濟發展重要的根基所在。溫州應該基於自己的資源稟賦,打造更多專精特新的企業,成為專精特新之城。」目前,溫州有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7家,在浙江省內僅次於寧波、杭州。

另一位與溫州接觸頗多的投資人也指出,在傳統產業中,溫州本來企業多且擁有一定的實力。而引入新興行業的龍頭企業與打造傳統產業的專精特新企業群,正好形成了互補優勢。

在新興產業中,除了站在風口上的新能源和新材料,溫州在生命健康和數字經濟領域也是低調的實力派。

據介紹,僅溫州醫科大學一所高校就輻射了近三十家醫院,近三千萬人口,其中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每日的接診量能夠達到兩到三萬。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溫州的眼視光和光醫學位於世界排名的前列。依託這樣的資源,溫州就擁有了發展生命醫藥、醫療器械的人才和土壤。

同樣,在數字經濟領域,在數據要素這個小的切入點上,溫州也率先布局,並成為了國家「數據二十條」的模版和試點。

不可忽視的溫商們

在查閱公開資料和採訪過程中,我發現溫州在招商上一個獨特的細節,就是大家會頻頻提及溫商們。同樣,溫商的回歸牽引,也成為了溫州招商引資的最大來源。

據悉,目前溫州通過溫商總部回歸,已經走出了一條有效集聚溫商優質資源的招商新路。配合各種獎勵和優惠政策,僅2020年上半年,溫州全市新引進總部回歸項目32個,產生回歸稅收32.62億元。

不可否認,在民營經濟領域,溫州始終處於「C」位。上世紀80年代的溫州,被形容為「家家辦工廠,戶戶無閒人」。在經濟學家鍾朋榮看來,整個溫州經濟不是由少數幾個能人支撐起來的,而是由成千上萬的能人支撐起來的。

與此同時,溫州還以溫商為紐帶,力推項目回歸。

在溫州坊間,有這樣一種戲謔的說法:「走出溫州一條龍,留在溫州一條蟲」。在很多溫州人眼裡,走出去的企業家才是真正的「東方猶太人」。數據顯示,有近70萬個溫商在世界131個國家和地區經商創業。

這樣一來,溫州可以依靠溫商在外建立了龐大的經商網絡,在吸引溫商自身回歸的同時,也牽引帶動了很多非溫籍的國企央企、國內外500強、行業龍頭企業等投資溫州。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挖掘溫商這座金礦,溫州還在2022年印發了《異地溫州商會「5050」促進共富計劃實施方案》,即由市、縣兩級投促局(中心)牽頭,分四年逐年組織引導50個有實力、有意願的異地溫州商會及溫商企業,以產業項目為導向,結對山區5縣投資創業。

除了溫商總部回歸這樣直接的方式外,我們還發現有一批溫商早就開始做起了VC/PE,他們也成為了溫州引進投資的一股力量之一。比如森馬集團的邱光和、正泰集團的南存輝,藥明康德李革,湖畔山南資本謝世煌,唯品會天使投資人之一徐宇等等。

VC/PE的下個目標之城

的確,不管是新興產業的引入還是傳統產業的升級,終歸都離不開資本的助力。最近幾年,溫州也開始在市場化基金上開始布局。

比如近期溫州發布了《溫州市重點產業發展基金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其中提到:重點產業基金吸收合併長三角產業升級股權投資基金(參股)、國家製造業轉型升級基金(參股)等市級存量產業基金(不含市科技創新創業投資基金),由市財政預算安排和溫州市國有金融資本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市國金公司)自籌共同出資。重點投資數字經濟、智能裝備、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並聚焦新能源、眼腦健康等細分優勢產業。

再比如,在今年年初,溫州科創基金還新設5支子基金,總規模23億,重點投向醫療健康與生命科學、雷射與光電、新能源、新材料等種子期、初創期、成長期科技企業,推動溫州市新興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優化升級。

據知情人士透露,未來溫州還將引入更多的VC/PE,一是利用市場化資本來提升產業的活力,二則是希望引進更多優質項目資源,完善產業生態。

在被問及來溫州的企業最關注的問題時,我們得到了兩個意料之中的答案:融資和人才。

對此,溫州還提出了將在今年深化「科創指數」融資模式。即針對科創型中小企業融資「難、貴、慢」問題,進一步推廣「科創指數」融資模式,要力爭實現「科創指數貸」授信餘額超800億元。

與很多新崛起的城市一樣,溫州在科創氛圍和人才上存在一些短板,不過,這方面也正在逐步改善中。

比如9月,溫州市與華潤醫藥公司完成3個聯合創新中心掛牌、8個產研合作項目簽約。再比如中電海康光電創新聯合體項目。以「頭部企業+大學(研究院)」合作模式,中電海康集團與華中科技大學溫州研究院共建溫州光電創新聯合體,合力推進科研成果產業化落地,目前在溫已成立5家產業公司。

在高校資源引進方面,最近兩年溫州推動了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與鹿城的合作,成立中科先進技術溫州研究院;武漢大學在溫州成立「武漢大學平陽創新中心」;中南大學在溫州聯合偉明環保成立新材料研究中心等。

溫州的種種動作,也被敏銳的投資人們察覺。

在採訪過程中,很多投資人已經將溫州作為了一個項目考察點,我們也發現,像是雲啟資本、IDG、深創投、華登國際、啟明創投等機構早就在溫州開始了布局。不難推測,屬於溫州的新興產業大幕正在徐徐拉開,而它也將迎來更多的朝聖者。(文/張雪 編輯/張麗娟 來源/投中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2efe0bc35f6c7121672538938485c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