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唐朝茶聖陸羽在《茶經》中開篇如是說
國人喝茶自古有之
喝茶成為一種藝術
興盛於唐
在宋代達到高潮
今天,我們來簡單看看中國茶歷史
對中國人而言,茶不僅是一種飲料,更多的是一種清靜、靜心的精神象徵。歷經千年,茶已經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各個層面。
一、神農時代:神農時代利用含嚼茶葉鮮葉,把茶葉拿來當藥用。
二、西周、東周:開始把茶葉當菜食。
三、秦代:開始當茗飲,調煮,羹飲。
四、漢代:茶開始商業化,茶葉的簡單加工出現,開始製作茶餅,以便運輸。
五、唐代:受經濟、文化的影響,唐代飲茶文化盛行。陸羽作《茶經》,讓茶拔高於生活,開始成為一門學問。中唐以後茶葉開始徵稅,和鹽、鐵、絲一樣,茶作為國家重要物品,有了政府管理機制。
唐人所繪《宮樂圖》,畫中有的仕女正在舀茶,有的在炙茶,有的在品茗。反應了典型的唐代煎茶喝法。《中華遺產》2016年05期 供圖/菲楊
但此時的茶跟現在我們所習慣的大為不同。中唐以前,人們在煮茶時要加入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等物。這被陸羽深深嫌棄,「斯溝渠間棄水耳」——這簡直是溝渠的廢水,他在《茶經》中,只保留了鹽來調味。
唐代茶具,將茶放於茶鍑中煎煮,茶鍑架在交床上,風爐至於交床下加熱茶鍑底部。從鹺簋中取適量鹽中和茶的苦澀。《中華遺產》2016年05期 繪畫/司馬公公
唐人飲茶,名曰「煎茶」:先將餅茶碾末,置於鍋中煎煮,而後再加鹽調味,以去除苦味。煎好的茶用長匙舀至面前的小茶碗中飲用。
唐代民族溝通融合,西部民族如吐蕃、回鶻開始接受了茶文化,形成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茶馬貿易。而如今再觀西藏、內蒙的飲茶方式,是否覺得宛若大唐遺風?
六、宋代:「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唐代積澱下來的成果,在宋代完成了升華。品香﹑鬥茶﹑插花﹑掛畫,是宋人所謂「四大雅事」。宋代點茶法盛行,鬥茶成了一種風潮。
北苑團茶是在唐宋間流行的餅茶基礎上精加工成型的。《中華遺產》2016年05期 繪畫/馬翊涵
用帶有龍鳳圖樣的模具製成的茶,被稱為「龍鳳團茶」或「龍鳳茶」,宋仁宗時期又將「龍鳳茶團」精緻成無數文人墨客留文盛讚過的「小龍鳳茶團」。
宋代點茶法步驟如下:
準備階段:
0. 炙茶:將保存的茶餅取出,放在微火上稍作炙烤,去除水分
1. 碎茶:將茶餅用乾淨的紙密密包裹起來,放在木質茶臼里搗碎
2. 碾茶:把敲碎的茶塊放入碾槽或石磨中,快速有力地將其碾成粉末
3. 羅茶:磨好的茶粉放入羅絹做的篩網中,細篩幾遍到「絕細」
4. 置盒:將篩好的茶末置入盒中保存
點茶階段:
5. 入盞:用清潔流動的活水燒至第二沸,沖滌茶盞,趁著茶盞還有溫度,撥入茶粉
6. 注湯:用執壺注入少量的水,先將茶粉調成均勻的茶膏
7. 擊拂:一邊注水,一邊用茶筅擊拂茶湯,使茶湯出現穩定而持久的泡沫。
8. 置托:湯花呈現出美麗顏色之後,將茶盞置於漆器或同材質茶托之上。
擊拂,是點茶的關鍵,用茶匙或茶筅、茶筋等工具攪動茶湯,使之產生餑沫,乃至咬盞掛杯,幻化出花草蟲魚之類現象。茶匙要重,擊拂有力,擊拂無力,茶不發力。宋徽宗認為要注湯擊拂七次,每一次需要使用的力度和方式都不一樣,直至濃度適中、乳花洶湧則止。《中華遺產》2016年05期 攝影/劉宇
點茶完畢,如果只是一個人欣賞,未免寂寞,如果一下就喝下去了,未免浪費了之前那麼多功夫,於是」鬥茶「這項文人墨客樂此不疲的娛樂應運而出。
鬥茶一般為三局兩勝,計算勝負的術語叫做「相差幾水」。
園林中的方桌旁,圍站著幾位學士,或俯首凝視,或捻須側目,眾人的目光都齊集於中間這位文士手上。只見他左手扶盞,右手執一長條形物件,在盞中攪動,桌旁還有一位用執壺往盞中添水的侍從。更遠處的兩位童子,一位在查看炭火上燒水的執壺,另一位則轉動手中的磨盤,似乎在磨著什麼。這張傳為南宋畫家劉松年所繪的《十八學士圖》(局部)再現的正是宋代人點茶的場景。《中華遺產》2016年05期 供圖/台北故宮博物院
如何個鬥法呢?講究一斗湯色,二斗水痕。首先看茶湯色澤是否鮮白,純白者為勝,青白、灰白、黃白為負。湯色能反映茶的採制技藝,茶湯純白,表明採茶肥嫩,製作恰到好處;色偏青,說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說明蒸茶火候已過;色泛黃,說明採制不及時;色泛紅,說明烘焙過了火候。
其次看湯花持續時間長短,即擊拂茶湯出現的泡沫。鬥茶時先將茶餅烤炙碾細,然後燒水煎煮。如果研碾細膩,點茶、點湯、擊拂都恰到好處,湯花就勻細,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這種最佳效果被稱作「咬盞」。咬盞時間長也不露出水痕,是鬥茶勝利的關鍵。
如果這是鬥茶,那麼頂圖為勝者,它色澤清白,泡沫豐富,咬盞時間長。右下那一盞則位列最末,不僅顏色發黃,泡沫更是稀疏很快就露出了水痕。《中華遺產》2014年05期 攝影/吳蘭妹
宋代喝茶為點茶,茶湯以白色為貴,茶盞以黑色為佳,黑白互為襯托的視覺效果才能滿足宋人的美學要求。
同時,宋代文人鬥茶時需要一番品頭論足,吟詩作詞,若是茶盞保溫效果不好,那再好的茶,變涼了,風味也要大打折扣。建盞剛好能夠滿足美學和實用的各種需求,為鬥茶而生的完美器具。
鷓鴣斑建盞。建盞的大小、薄厚、形狀、弧度都完美適應宋代點茶、鬥茶的飲茶習慣。2014年05期
七、元、明代:開始出現散茶。民間則以散茶為主,餅茶主要為皇室宮廷所用。朱元璋廢團改散,黃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藝相繼形成。
散茶又稱草茶,是直接採下茶葉後以原形加工的茶,其飲用也簡單得多。
一類散茶在烘乾之後會被研磨成粉,也就是所謂「末茶」,這類茶同團茶一樣,會被拿來點飲。雖然飲用方法類似,卻少了碾碎過羅的步驟。
大部分的散茶則採取了煎飲的方式,對於客人眾多的茶館,便捷的散茶,無疑更受歡迎。散茶最初更多是作為低端茶出現,隨著銷量的提高,也逐漸產生了許多高端產品。
仇英所繪《鬥茶圖》,鬥茶的場地在山野間濃濃的松蔭之下,雅士們在此鬥茶比香,賦詩行茶令,一派悠然情趣。《中華遺產》2016年05期 供圖/中國嘉德國際拍賣公司
在散茶的挑戰下,宋初風靡天下的團茶漸漸失去了市場,史稱「南渡之後,茶漸不再研膏」。在民間,南宋的散茶完全壓倒了團茶。
到了明代,由於炒青制茶的技術出現,散茶反而更加便於收藏,於是團茶就少見了。朱元璋乾脆停止了福建北苑龍鳳團茶的生產,所有茶飲都改為散茶,一直延續至今。
而點茶這種古老風雅的藝術也隨著團茶的消逝而失傳,更遑論鬥茶、分茶。現在唐宋點茶的藝術,似乎只能在日本探得一二。
文人茶會,自唐代開始成為風尚,可以看到紅色的漆器茶托上呈著青白的茶盞。圖為南宋劉松年所繪《十八學士圖卷》局部。十八學士為唐太宗李世民還是秦王時,於京城長安網羅的十八位大知識分子。《中華遺產》2016年05期 供圖/台北故宮博物院
八、清代:中國茶風靡世界,獨步世界茶市,製作了烏龍茶、紅茶、黑茶、花茶、綠茶、白茶等。
九、近代:
·1846-1886年是中國茶葉的興盛時期,茶園面積不斷的擴大,茶葉產量迅速增遞,有力的促進了對外貿易發展。
·1886-1947年,是中國茶葉生產的衰落時期,政治、經濟方面、國際茶葉市場競爭失敗。
·1950-1988年,是中國茶葉生產的恢復發展時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視,大力恢復舊茶園,建立新茶園,改進新品種,推行科學種茶,茶葉經濟走向穩定發展之路。
南方木
要喝茶首先要種茶,跟紅酒一樣,茶,自古就講究產區。
唐代「貢茶」主要生產基地,在江蘇宜興和浙江湖州之間的顧渚一代,顧渚山產的紫筍茶,因被陸羽盛讚而成為貢品。當時有詩讚曰:「牡丹花笑金鈿動,傳奏吳興紫筍來」。
宋代主要名茶產區地圖《中華遺產》2016年05期
待到宋代,貢茶產區南移至福建,歐陽修言,「臘茶出於劍、建,草茶盛於兩浙。」臘茶即為團茶,進貢宮中、為文人士大夫所追捧;草茶則是散茶,物美價廉。
團茶首推「建」,指以頂級貢品「北苑團茶」為首的福建茶區,「劍」則指劍南地區,即現在的四川地區。
而東南六路則以出產散茶為主,團散並行,面向更廣闊的受眾。
以上內容來源於網絡及中國國家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