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崗位承載大作為
——「逆行」堅守在防疫一線的開州環衛工人掠影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來勢兇猛,開州街面行人稀少,1700餘名身穿橙色衣服,戴著口罩的環衛工人卻如點燈繁星,照亮了開州;街面乾淨整潔,樹木鬱鬱蔥蔥,公共區域殺菌徹底,病毒擴散無門。逆行而上的開州環衛工人在平凡的崗位上譜寫了壯麗的詩篇。
守土盡責的鄒少瓊
鄒少瓊,她負責濱湖中路(西街中學一帶)的清掃保潔工作。疫情發生後,兒女們多次要求她在家,堅決不讓她出門,並向單位申請疫情期間不上班。鄒少瓊始終放不下手頭的工作,藉故又回到了工作崗位上,並請求單位領導堅決不要答應家人的要求。
「一次集中清掃,長期堅持保潔」這是一個環衛工人的基本職責。疫情發生後,街面行人較少;一次清掃後,常規保潔任務相對較輕鬆,一些「好心人」就勸鄒少瓊「偷懶」休息。
鄒少瓊不為所動,堅持早中晚全面清掃,對垃圾桶及周邊全面消毒,然後來回不停地保潔,特別是發現地面上有口痰之類的,她會馬上清除掉;發現廢棄口罩亂扔亂放,第一時間將其歸入專用垃圾桶。
她悄悄地告訴家人,「疫情之下我能做的就是守好自己的崗位,保證自己的區域成為凈土!」
埋頭苦幹的尹顏六
尹顏六,常年與生活垃圾打交道,穿梭於大街小巷、小區樓院開展收運工作,工作嫻熟,少言肯干。進入工作崗位3年有餘,工作得到大家認可。
春節返鄉人員突增,日平均垃圾量由500噸/天增至900噸/天,有時突破1000噸,工作量倍增;加之疫情爆發後,生活垃圾易傳染性強讓清運工人都為之害怕;量大、人少、傳染三重壓力,讓清運工作陷入了僵局。
尹顏六同組3人因故變成1人上班,可謂雪上加霜。管理清運工作的負責人非常擔心他身體扛不住,但又苦於特殊時期找不到工人而束手無策;工作量成倍增長,工作環境相對惡劣,尹顏六無怨無悔,和往日一樣早出晚歸,每天來回搬運垃圾桶超過2000個。在清運過程中,發現有人將廢棄口罩丟入生活垃圾桶及混裝,都會毫不猶豫地進行勸導、制止並幫助分撿。
多面能手吳大連
熱心,有幹勁,懂技術,有什麼活就幹什麼活,這就是工友們心中的多面能手——吳大連。
春節大件垃圾量大,本來缺少人手;疫情發生後,清運工人又減少了不少,工作量更大。關鍵時候,吳大連站了出來,主動參加每天的清運工作,並承擔起處置場所消毒工作。他利用早中晚休息時間對處置場所實施消毒,其餘時間全部跟車作業並幫助破碎處理。按照2人收運3人處置同步開展工作,7:00-12:00、 13:00-18:00「外清運內破碎」,17:30-18:00清理打掃作業場地;19:00-21:00開展加班清運,21:00-22:30進行破碎作業。
大件垃圾處理設備每天高強度地運轉,出現問題是難免的;起初都是出現問題就等維修人員來維修,停工3、5小時是常事;嚴重影響到工作效率。一天晚上,正在緊張的工作,突然機器停止了轉動;轟隆聲停了,夜很靜;工作了一天都累了,其它兩名工友提出打電話叫技術人員明天一早來修理,吳大連就讓他們先回去休息。
第二天,工友們見到了正在工作的吳大連,快要把剩下的處理完了,感到非常詫異;原來吳大連搗鼓了大半夜,把設備給修好了。
收運車一到,他們又投入到新的一天工作中去了……
一絲不苟的黃昌田
黃昌田,負責雲楓廣場2號公廁管理工作五年有餘;
一直堅持著地面無積塵、便器無污漬、設施無灰塵「三無」工作標準。
疫情發生後,他更是做得細小入微,早晚將地面洗得光亮,衛生間不僅沒有異味,進入衛生間撲面而來的是淡淡的清香夾雜著消毒水的味道。
公廁成為疫情防控重點場所;單位組織開展公共場所殺菌消毒培訓工作,培訓中都是帶著耳朵聽,而他坐到第一排,拿著筆記本認真的記錄著疫情期工作要求,如何配備藥水的操作方法、流程;一點一滴也不放過。
為確保用藥準確,他自己專門製作了藥水配比容器,按照配比將藥和水兌好搖勻後再倒入噴壺中,確保在實際的消毒中不出差錯。並且,早中晚進行一次全面消毒;有人入廁就要做一次相應的消毒工作。
總編:張兵
主編:陳曉靜
策劃:余學斌
撰稿:代洪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