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村的 「幸福味道」——開州區長沙鎮馬鞍村鄉村振興紀實

2021-12-21     開州劉登平

原標題:馬鞍村的 「幸福味道」——開州區長沙鎮馬鞍村鄉村振興紀實

(向萍 文/圖)

美麗馬鞍村

初冬的霧靄,像一層白色的綢紗,纏繞在山間,若隱若現,宛如仙境;遠處的山林,或紅或黃或綠,五彩斑斕;成片的黃桃基地,在冬日有了另外一番景像;一條條銀灰色的硬化公路蜿蜒而上,小車貨車穿梭其間,讓小山村和外界的距離,近了再近了。

這就是開州區長沙鎮馬鞍村,曾經的重點貧困村,如今在扶貧春風的吹拂下,悄然「變臉」,實現了華麗「轉身」,在鄉村振興工作隊的帶領下,正昂首挺胸行進在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上。

田間課堂 果豐村旺好收成

「剪枝要講科學,亂剪不得,只有剪得好,來年黃桃才收成好……」11月26日,馬鞍村黃桃基地,一位身穿紅色羽絨服的中年女子,一手持話筒,一手拿剪刀,正在地里教授剪枝施肥等果樹冬管的「現場操作課」,30多名村民從四面八方趕來「現場學藝」,田間課堂一片熱鬧。

專家到黃桃基地指導村民剪枝

「真不愧是專家,你看她幾剪子下來,咱們的黃桃樹就變樣了。」村民劉紹軍頻頻點頭。

「不光是為好看,關鍵要懂得如何取捨,哪些要留下,哪些要果斷去掉。」中年女子手把手示範。

她就是開州區農村農業委果樹專家胡萬芬,多次受馬鞍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邀請前來,幾乎成了村民「家門口」的義務技術指導員。

馬鞍村位於長沙鎮南端,距城區45公里,最高海拔900米,是一個很偏遠的小山村。

鄉村公路整潔清爽

「過去,村裡人外出務工多,山上雜草叢生,撂荒地多得很。」馬鞍村村支書熊啟華說,多虧扶貧好政策,徹底改變了小山村。現在不但道路、飲水等基礎設施得到大改觀,還為產業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如今馬鞍村有黃桃基地800餘畝,清脆李700餘畝,柑橘1200畝。

「多虧有鄉村振興工作隊,他們是咱們村的福音。」熊啟華說,為了讓村裡水果主導產業發揮最大的經濟價值,開州區政協選派精兵強將組成鄉村振興工作隊,吃住干都在村裡,煞費苦心,幫了大忙。

今年初,馬鞍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區政協委員學習聯絡委副主任趙雲蓮率隊實地走訪,發現村民在果樹的管護方面很差經驗。於是,駐村工作隊多方聯繫,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等方式,給村民的種植技術全方位「補鈣」。

「蠻幹確實效果不好,多虧這些專家,不然我們家哪有這樣好的收成喲!」村民廖祥銀今年僅黃桃收入就有10萬元進帳,說起駐村工作隊的功勞,他滿懷感激讚不絕口。

事實上,馬鞍村還有不少的廖祥銀們,紛紛嘗到了黃桃帶來的「甜頭」。如患有眼疾的脫貧戶劉天兵,妻子常年患病,今年種植黃桃收入有6000多元,加上黃桃基地務工工資,全年也有近3萬元的收入。

滿山黃桃成「金果果」

產業旺才能鄉村興。馬鞍村針對黃桃重點產業大做文章,該村黃桃基地依山而建,加之處在高海拔的山林地帶,採摘期相應延長,每年7月中旬至9月初,都有黃桃次第成熟。村裡成立了黃桃專業合作社,推行「產業+旅遊」、「公司+農戶」產業發展模式,解決散戶的營銷難問題,探索「合作社+科研院校」技術支撐模式,將鮮果採摘售賣與農村度假旅遊巧妙結合,走出一條果品品質優、管理科學、營銷快速的強村富民之路,為馬鞍村的鄉村振興注入了一股源源不斷的「清泉」。

李花盛開,風景迤邐

「下一步,我們要充分利用馬鞍村自然環境優勢,充分利用黃桃、李子等果樹產業,打造好鄉村游,從賞花到摘果,季季風景不斷,讓更多的遊客進山來,讓更多的山貨飛出去。」說起馬鞍村的未來,趙雲蓮信心滿懷。

「流動超市」 山村城裡「一個樣」

「買蘋果、滷菜、豆腐咯!」一大早,寂靜的山村被一陣清脆的喇叭聲打破了寧靜。

「滷鴨子給我稱一隻,我孫女最喜歡吃了。」繫著圍裙的老婆婆李德菊和商販熟絡地打著招呼。

「看嘛,現在好方便,想吃什麼用什麼,有人送到家門口來,這和城裡有啥區別嘛!」李德菊拎著剛剛買來的滷菜和生活用品,樂滋滋地說。

李子成熟,小山村好熱鬧

古有擔擔貨郎進山村,現有「流動超市」上山來!一輛又一輛的貨車宛如「流動超市」載著山外琳琅滿目的貨品送貨上門,讓山裡的村民同樣享受外界的豐富物資。

正聊著,李德菊的手機響了。「小花,快點來,你媽媽要跟你視頻。」原來是老人家在外的么兒媳婦打來的,隔三岔五要和孩子視頻。

近年來,馬鞍村統一安裝了通訊光纖、4G網絡等,如今,雖身處大山,上網、購物、聯通世界,一樣也不少。

為了豐富村民文化生活,今年7月,鄉村振興工作隊多方聯繫和爭取,在馬鞍村便民服務中心開闢出小廣場,新安裝了成套的戶外健身器材,平整出籃球場,讓村民有了健身好去處。閒暇之餘,村民邀約來到小廣場,搖動臂力機,旋轉腰力器,邁上漫步機,笑聲朗朗,其樂融融。

村民有了健身好去處

近年來,馬鞍村基礎設施、人居環境大大改善,全村硬化村級公路7.8公里、耕作便道4.55公里,村組主幹道全面貫通;新建成青槓林供水工程1處、蓄水池3口、山坪塘30口,安裝管道6500米,解決人畜飲水問題;140戶群眾進行了衛生廁所改造;村便民服務中心新增了圖書室、活動室,讓村民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我們雖然住在農村,也慢慢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呢!」村民楊茂珍盪著漫步機,一臉的滿足和幸福。

文明鄉風 動力激發節節高

12月15日,難得的冬日暖陽,走進馬鞍村村民劉太寬家,院壩乾淨整潔,連豬圈和雞舍都乾乾淨淨,屋檐一角的柴火捆綁有序擺放齊整,自成一道農家風景。

這是馬鞍村全面推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帶來的成效。

「過去,好多村民喜歡亂擺亂放,到處亂糟糟的。」駐村工作隊隊員、區政協教科文衛委副主任桑衛華看在眼裡,想在心上:培育文明鄉村要從改變村民陋習開始。

從公路保潔、整理庭前院落到規範村民的飲食起居環境,馬鞍村掀起了環境綜合整治大行動。

「這些枯草、柴火棒,不要門前亂放」「垃圾莫亂甩」,村幹部每到一家,都會督促村民養成好的習慣。馬鞍村副書記劉延豐說,為了改進村民的衛生文明習慣,工作隊下了「狠」功夫。從宣傳發動,情景式說教到上戶幫忙收撿,效果非常不錯。

幹部甩開膀子干,群眾就會挽起袖子跟著來。馬鞍村將農村環境衛生要求納入村規民約,進一步深化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同時不定期開展清理公路邊溝、美化環境的集體行動,時時演繹出男女老少「齊上陣」的熱火朝天畫面。

「環境整治、文明建設決不能『吹陣風』,必須保持持久性。」趙雲蓮說,馬鞍村還將結合衛生光榮戶文明戶等評選活動,大力發揮新鄉賢、農村工匠、家庭主婦等作用,力爭形成「人人愛馬鞍,家家講文明」的氛圍。

鄉村治,百姓安。鄉村治理與村級發展的互促共進,激發了馬鞍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如今,馬鞍村村民的認同感、獲得感、幸福感宛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以往做夢都想逃離這個鳥不生蛋的窮地方,現在老家大變樣,交通方便,掙錢有門道,風景還這麼美,不走囉!」村民彭必錄邊說邊笑,爽朗的笑聲在山谷悠悠迴蕩。(向萍 文/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10439423_100267275-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