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少人來說,童年味覺記憶都關乎奶奶。
作為家庭里經驗豐富的長輩,她們從小操勞起一個家庭的飲食起居。即便年老手腳不便利,只要他們下廚,那絕對是最難捨的家常味道。
一位來自英國、中文十級的美食大廚大米(Jamie Bilbow)也深諳此理,對中國家常美食尤為感興趣的他去往 8 個省市,深入各具特色的古宅村落,向 16 位奶奶取經,開始了一場關於鄉味的探索之旅。
這就是美食家陳曉卿都為之叫好的美食節目——《奶奶最懂得》。
片中的美食鏡頭雖不會誘惑到第一時間就拐走你所有注意力,但一幀一屏的平和敘述,讓我們看到中華大地角落裡的家鄉味道、一些可能面臨失傳的菜譜的同時,也感受到那些與親情、鄉土人情有關的動人瞬間。
01
或許傳統手藝會被機器取代
蘊含其中的熱愛與情感不會
浙江潘周家,距離金華北邊一百公里外的村落,家家戶戶都做長壽麵。
錯落有致的麵條架,細若琴弦的面絲線條感十足,看著像是流水線現代工業園區才有的成果,卻都出自奶奶手裡一次一次地反覆撥散與晾曬。
一心要學當地最特色美食的大米,找到做了 50 年長壽麵的陳鳳青奶奶,跟著她從和、錘、切、纏,一步不落地學習。
錘面時大米還因開玩笑說覺得累被陳奶奶「教育」要能吃苦,畢竟在做了幾十年麵條、錘了幾十年棍子的奶奶看來,這一點都不算什麼。
「沒有這麼多功夫花下去,做不成長壽麵。」
而製作工程耗費巨大的麵條,自家吃時卻往往都是最簡單的調味,切些蛋餅絲、燙幾顆青菜,就已足夠。
此時不僅是在享受麥粉變成麵條的美味,更是在享受辛苦最終換來成果的滋味。
而這一點,浙江鄭宅做了幾十年豆皮的張美仙奶奶也尤為清楚。
張奶奶家的豆皮從選料到出鍋,全是手工操作。取經的大米就跟著走了一回過程,晚上六點開始清洗豆子,零點正式開工,等早上兩點豆皮形成,一直重複掛、做的步驟,到下午五點才結束。
看著豆子從固體變成液體再變成固體,變換的除了每天的晝夜更替,還有從青春直到年老時交付其中的歲月。
這個傳承了 1200 年的豆皮工藝,現在村裡只有張美仙奶奶兄弟兩家做。
奶奶直稱:「太辛苦,以後的人不會做。」
或許以後這些傳統手藝會被機器取代,畢竟手工與機器強調的口感,不是美食家也很難區別。
但我想,其中蘊藏的熱愛、情感與寄託,只有奶奶最懂得。
即便只是一份簡單的豆皮包。
02
做菜沒什麼條條框框的大道理
有的只是日復一日的經驗累積
安徽溪口鎮,三百年歷史的木梨硔坐落於此,這裡三面環山,遍布著茶田和竹林。
一到初冬,山裡的冬筍埋在土下,積蓄著力量,是當地人餐桌上不可少的美食。
從浙江輾轉到安徽,大米坐完三輪車、爬完一兩個小時的山,在木梨硔村的竹林里碰到挖冬筍的汪助囡奶奶,順便去蹭了一頓只有過年、清明才會吃上兩次的米粿。
對四周都是菜園子的農村人家來說,處處都是好食材。做餡的冬筍絲、雪菜、豆腐、大蒜葉子都是當地的美食、米粉是自己磨、艾葉也是剛從路邊扯下來。
大米驚嘆,質樸的汪奶奶卻說「我是農村裡的農家菜,不是你城市裡的那個好美食。」
她的謙虛,一如隔壁村裡教大米做腌鱖魚的73歲的洪春囡奶奶,嘴裡說著「不行不行,我不會做菜,我做不來了,老了唄做菜做不好吃的唄。」
但是一開做,大廚范兒十足,大米在旁邊驚訝到連連大叫,奶奶卻淡定得不行,而且作料的米酒、黃豆醬、收汁用的澱粉都是奶奶一手包辦。
她們可能不懂什麼做菜的條條框框,有的一些做菜提點,都是日復一日積累下來的經驗,如同「挖冬筍,只管挖,不能碰運氣。」這樣簡單的信條。
但奶奶老了還是最懂得,米粿包時得用手窩著,不能太薄;知道腌鱖魚要抹多少鹽、油鍋冒煙到什麼狀態魚下鍋才最適合。
03
為孩子做飯操心
是父母們的本能
福建平潭縣白勝村,在這個靠海吃海的小村裡,大米找到了72歲的吳月梅奶奶,教了他一道八珍炒糕。
八珍不一,每個季節都是不同的口味,取當季正當時令的海鮮,配菜想吃什麼加什麼,所有東西放在一起炒,燉煮後加地瓜粉烹煮粘稠,最後撒上花生碎就大功告成。
味道讓大米頻頻勸奶奶說得這菜得經常做,吳奶奶卻怕味道不好,告知大米這菜還是十幾年前給兒子做過,那時兒子一年出兩次海,這個平日裡不常有的盛宴也會做上兩次。
如今兒子搬到外面,吳奶奶卻不想離開此地,「有時候過年的時候,習慣了自己一個人過,我感覺這個地方很好,空氣好、地方大,以前我家裡很熱鬧,每個房子都有人住。」
或許是捨不得這住了幾十年的地方,也可能是不想給孩子帶來負擔,事事便多體諒孩子一分。
吳奶奶的好姐妹林奶奶,平日裡也與丈夫一起替外出打工的外孫女照顧三個孩子。
「哪個孩子需要,我們就是義不容辭的,減輕他們的一點點負擔,也是我們父母應該做的事情。」
得知大米想要學師,林奶奶便做了道以前逢年過節才會做的——咸塒。
咸塒做法有點類似米粿 ,地瓜蒸熟後揉成麵皮,包裹的海鮮餡料都是林爺爺自己出海捕撈所得。
做好的咸塒一個個Q彈似湯圓,看著大米和自己的重孫們吃得開心,奶奶眼角的紋路又笑深了一些。
每一餐看似平淡的家常飯菜里,都少不了照顧好下一輩的責任。
燒火做飯奶奶懂得,體諒孩子的心奶奶依舊最懂得。
04
80歲我們還是有用
做飯還是會覺得快樂
廣西黃姚古鎮,距離桂林兩百多里,這裡食材資源豐富,家家戶戶都開餐廳名宿,當地人也非常熱情。
一心求學的大米偶然進入一家店,立馬被自己 82 歲的粉絲——楊碧珍奶奶認了出來。
於是大米陳勝追擊,想讓楊奶奶教他一道當地菜。好客的楊奶奶立馬就說了一道自己拿手好菜——香芋扣肉,還自豪地說,「他們子女都不讓我做,我自己其實會做。」
香芋用的是廣西有名的檳榔芋(荔浦芋頭),炸過後配搭扣肉,一片一片交錯放置,淋上桂林三花酒、蔥絲、豆腐乳等調味料製成的扣肉醬,蒸至軟糯。
期間楊奶奶還教了大米不少小竅門:蔥絲用刀背切斷纖維,吃時不會有蔥絲的口感;生薑連皮一起切味更足;煮熟的豬皮表面扎小孔更容易上色...
教學過程中,童心未泯的楊奶奶就在旁邊跳舞,還催大米動作快一點;扣肉還沒做完,就忍不住要出去玩;等到菜做完奶奶又直夸 「靚,好靚。」
村路邊賣豆花的郭美妹奶奶同樣熱情又可愛,看到大米路過就喊「外國佬來,吃豆腐花嗎」。
待大米求問可不可以跟著學菜,郭奶奶又歡快地告訴大米怎麼用賣不完的豆腐花做豆腐釀,告訴他用石頭擠壓好的豆花要輕輕切才不會積水、拌餡的韭菜要切碎口感才更好、豆腐釀要摶圓才更好吃...
動作靈活,語言里滿是親切溫和,吃時又問大米,「很好吃的咯,實在好吃的啵。」
大米說好吃,奶奶又笑得仰過身子。
他們會的菜式或許普通,但他們知道的菜肴烹飪中的所有經驗,都願意教給一個陌生人。
奶奶最懂得,多一個人願意學,這菜也就多了一個能夠讓人為之開心的可能。
這一路上,大米從 16 位奶奶手裡學到了不少絕活兒,他也結合當地食材,創新地做了一些中西合璧的菜回歸奶奶,給予這些美食另一種可能與生命力。
在浙江,他用潘周家長壽麵做了「法式潘周家鴨絲湯麵」,用鄭宅豆腐皮做了意式甜點「鄭宅巧克力豆腐包canoli」;在安徽,他做了「冬筍義大利面」和「木梨硔葡萄牙臭鱖魚湯」..
除去這些給奶奶們帶去撫慰的新鮮料理,大米和奶奶的溫情互動也讓我們看到因美食而聯繫緊密的情感。
每天忙完老伴忙民宿的汪奶奶,說到因客人多忙得不可開交,無暇看顧而讓丈夫不慎摔倒在地,頓感無力、偷偷擦淚時,大米理解奶奶的辛苦,也哽咽地說起了對家裡 90 歲奶奶的思念;
要和教他做臭鱖魚的洪奶奶告別時,大米還特別提醒奶奶要在樓梯上安裝扶手,「你要答應我,你在家裡要弄個扶手。上下樓太危險了。」最後還不舍地擁抱了好幾下。
酸甜苦辣、喜怒哀樂,美食背後皆是人生。
這一段短暫的的老少相處時光,或許會成為大米和奶奶們記憶里的溫馨片段,如同一座沉寂的火山,只待某一刻開啟,就會喚醒那些彌足珍貴的瞬間。
畢竟這世間,唯有愛與美食不可辜負。
文中圖片及GIF來自騰訊視頻《奶奶最懂得》
友情提示:
1.全劇共8集,今晚21點更新最後一集,放心追起來~
好吃的美食不嫌多:
哪道菜是你回家必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