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東莞有位7歲的小男孩
經常失眠、流淚
還和父母說「不活了」
去醫院一查居然是患上了抑鬱症
究竟怎麼回事?
趕緊一起看看
案例
7歲孩子抑鬱了
7歲的小元(化名)上二年級,前幾個月家裡人發現他不愛說話,也不愛玩耍,以前喜歡看電視現在也不看了。經常獨處,問他也不說話,多問就流淚。家裡人都以為是小元本身性格內向,沒太關注孩子的變化。
可最近一段時間,媽媽發現,孩子連飯也不愛吃了,進餐時督促才吃一點點,以前愛吃的東西也不愛吃了。對上學也非常牴觸,怎麼督促也不去,打他罵他也無動於衷,也不說原因,就是流淚,晚上很晚才睡。
媽媽就一直追問孩子哪裡不舒服,誰知他卻回答說:「我不活了」,這下可嚇壞了媽媽,於是趕緊帶小元前往醫院檢查。可是體檢結果顯示正常,醫生建議帶小元去看看心理醫生。
市第三人民醫院心理科主任胡慶菊是小元的接診醫生,她對小元進行詳細檢查及詢問,初步診斷小元為「兒童抑鬱症」。
在溝通中,胡慶菊了解到,小元的父母經常吵架,從他記事起,爸爸媽媽有矛盾的時候就經常訓斥他、罵他、打他,從來沒有表揚過他。小元5歲時父母離婚了,自己被送到叔叔家生活了一段時間,他老覺得自己是多餘的。父母都忙於自己的工作也很少看他,他覺得自己被爸媽拋棄了。
逐漸地,小元產生自卑心理,覺得自己什麼都不好,變得不愛說話,不愛交往,對學習也不感興趣。父母以為小元故意不上學,不求上進,更加責罵他。這使他的病情加重,出現了典型的抑鬱症表現。
分析
不良家庭環境積累負面情緒
通過小元的案例,發現不良家庭環境會造成孩子主動性、安全感缺失,焦慮、恐懼、抑鬱的情緒。
胡慶菊介紹,發展心理學認為,孩子6歲之前大人要完成孩子的自信心、安全感、主動性的培養,如果6歲之前不能很好度過,就容易形成被動、自卑、焦慮的心理狀態。父母經常吵架給小元造成恐懼不安的負面環境,遇到問題經常打罵進而對孩子的恐懼不安進行強化,父母的離異以及寄宿生活都造成家庭歸屬感的缺失,造成小元主動性、安全感的喪失,焦慮、恐懼、抑鬱的負性情緒由此產生。
經過對小元的家庭治療、沙盤遊戲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房樹人心理測驗及藥物等綜合治療手段,目前小元的症狀已好轉,抑鬱情緒消失,飲食、睡眠恢復正常,能和家人正常交流,但是遇到外人還是比較膽怯、不主動交流,還需進一步強化治療。
提醒
及時發現抑鬱症危險信號
不要以為未成年人就不會得抑鬱症,孩子抑鬱有不少信號:
第一,如果孩子情緒突然變得和以前不一樣了,如低落、哭泣、煩躁不安、經常自責,或者流露自殺的想法,要高度警惕;
第二,如果孩子突然學習成績下降,或者不願意上學,要高度警惕;
第三,如果孩子行為反常,如獨處、離群、衝動、不聽話、易激惹、不與同學交往、不願意說話等,要高度警惕;
第四,飲食和睡眠的改變。孩子出現飲食的變化,如食慾減退、不愛吃飯、好吃的東西也不聞不問;出現睡眠障礙,要高度警惕;
第五,如果孩子出現軀體不適症狀,如頭痛、腹痛、胸悶、乏力等,又檢查不出任何軀體原因,要高度警惕。
孩子出現抑鬱症信號
該怎麼處理?
首先要及時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具體情況,了解孩子的所需所想,滿足孩子的情感需要和生活需要,及時給孩子進行心理疏通,讓不良情緒消失在萌芽狀態。
如果發現孩子有軀體不適症狀如頭痛、胸悶、腹痛等,以及孩子流露想自殺的言語就必須到醫院心理科就診。
另外,學習壓力太大,家長對於孩子成績過分關注,或者常被體罰打罵的孩子,常在父母不良情緒下成長的孩子,出現抑鬱症的可能性相對更大。
最後小編要提醒家長
應該多和孩子溝通
給孩子良好的家庭成長環境
希望所有小可愛
都能健康快樂長大!
來源 | 東莞日報、東莞市衛生健康局
編輯|章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