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這件極其珍貴藏品迎來國內首次公展

2020-06-19     東莞紀實

原標題:松山湖這件極其珍貴藏品迎來國內首次公展

《踏波東來——遣唐使的回憶》(朝臣備的大唐世界)特展6月18日至10月18日在廣東東莞松山湖望野博物館(籌)展出,本次展覽首次公開展出日本國朝臣備書丹褚思光撰文鴻臚寺丞李訓墓誌原石。

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博界、收藏界眾多專家、學者一同通過朝臣備書李訓墓誌原石、西亞琉璃、海貝來通、開元白瓷等唐代鼎盛期的珍貴文物,認識和了解一千多年前中日文化交流光輝燦爛的歷史時刻。

跟隨遣唐使感受「大唐盛世」

此次特展由望野博物館主辦,西北大學博物館、陝西華廈古代藝術博物館、洛陽華夏文房文化博物館、古泉文庫、PROJECT等博物館和機構鼎力襄助,東莞松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特別支持。展品主要集中在唐朝開元年間,日本遣唐使留學生下道朝臣真備入唐,所用、所見、所聞的同時期物品,極具學術參考價值和歷史研究意義。

「朝臣備作為日本遣唐使,從日本航海而來。他受唐朝乃至中國文化的影響非常深,此次展覽就以他的視角出發,展現他眼裡的中國,和呈現其入唐過程中獲取文化信息的變化。」東莞松山湖望野博物館館長閻焰向記者道明此次展覽主題的緣由。

據閻焰介紹,此次展覽是日本國朝臣備書丹褚思光撰文鴻臚寺丞李訓墓誌原石首次公開展覽,同時也是以唐玄宗大歷史背景為空間點,呈現朝臣備所嚮往理解的「大唐世界」的唐代文物展。西亞琉璃、海貝來通、粟特胡人、開元白瓷、佛教凈瓶、日本銀錢、外黑內白淄素瓷……現場展品琳琅滿目,都是開元——天寶(713至756)間唐代鼎盛時期的珍貴文物。

「墓誌的發現填補了中日關係史、中日書法史、遣唐使、日本史的重要空白,為學習研究提供了極其珍貴的新史料」。閻焰表示,目前國內外有許多學者關注研究中日遣唐使這段歷史,而此次展出包括「李訓墓誌原石」在內的許多文物,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展現日本遣唐使入唐以來的所用、所見、所聞,對於中日文化交流、歷史研究等都有重要的意義。

中國民俗錢幣學會副會長、古泉文庫錢幣叢書總編宋捷遠表示,松山湖生態環境優美,而松山湖望野博物館(籌)內「別有洞天」。此次展覽也向業界提供鑑賞交流的機會,特別是自己所關注的古錢幣,通過展覽也能與許多業界大咖交流,加深對於古錢幣領域乃至盛唐時期歷史的認識。

「此次展覽也是一次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機會,能讓參觀者了解到盛唐時期歷史特徵、時代變遷、民族融合等多方面知識,提高大家對文化藝術的關注,十分有意義!」陝西錢幣協會秘書長袁林說。

「文物」碰撞「科學」,擦出別樣創新火花

此次展覽除了邀請博物館界和文化界的大咖,還邀請了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東莞中子科學中心辦公室主任劉忱。這並不是偶然,此前松山湖望野博物館(籌)就與當地科研平台團隊成員有「跨界」交流。

早在6月15日,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主任汪衛華院士、首席科學家趙金奎以及10多位科學家、研究員就曾來到松山湖望野博物館(籌),進行一場別開生面的「文物」「科學」大交鋒。

閻焰表示,中國的物質史就是材料史,現今的學術研究特別在於「器用」兩個字,而陶瓷恰恰是中國最為重要的發明之一,是在材料科學之中非常重要的存在。

「西方的科學技術的發展離不開玻璃的發明。」當時,汪衛華圍繞「為什麼中國出現了陶瓷卻沒有推進玻璃的研究」與眾人展開討論,在參觀展覽的過程中,也對古代材料技術感到驚嘆。

「眼前所展出的產品集中體現唐代當時的工藝水平,十分精美。部分展品的材料工藝、精度、密度,甚至當前科技水平也未必能做到。」在閻焰看來,此次展覽並不能停留在表象,當做是一次普通的歷史文物展,這背後其實有更多的歷史價值、科研價值等待挖掘。

新時代下,松山湖望野博物館(籌)儼然已被賦予更多功能與責任。不僅是遊客能來、市民能來,廣大的史學家、文學家、科學家都能來松山湖望野博物館(籌)做客,圍繞文物展開更多深層次的科研合作探究,共同策劃舉辦科學沙龍、科學座談、科學研討會。

當前,松山湖也正以博物館建設為抓手,推動科技與文化融合發展,接下來會藉助散裂中子源和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平台,利用高科技檢測與修復手段,開展文物鑑定、維修、保存等技術研究,建立文物檢測與修復研究中心,探索文物的奧秘,帶動相關產業在園區發展。

創新建館模式,民辦公助實現高水平辦館

松山湖望野博物館(籌)建設是園區推動公共文化建設和文化傳承以及豐富園區「創新發展」內涵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加快文化強省建設的具體表現。

松山湖望野博物館(籌)是松山湖首座博物館,於2019年10月1日開放四大展覽,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同時,也為松山湖園區文化事業發展起到強有力的支撐。目前,松山湖望野博物館(籌)展出包括各類宋代文物、漢代書寫陶器、宋金元書法瓷器古代紅綠彩雕塑等,風格獨具。

「其實,松山湖望野博物館的特色,不僅體現在展覽本身,更體現在創新建館模式上。」展覽當天,國際藝術授權基金主席、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郭羿承也來到現場,他對博物館「民辦公助」的建館模式予以肯定。

郭羿承表示,博物館的建設一般由政府投資和民營投資,如由政府投資館藏建設和後期運營費用較大,引入民營博物館參與館藏建設和運營可以豐富館藏且節約財政投入。

一組數據可以證實「民辦公助」的建館模式適合松山湖。自2019年10月1日開放展覽以來,松山湖望野博物館(籌)吸引了高層次人才和科技工作者在內的大批觀眾約1.5萬人次。

目前,松山湖望野博物館(籌)正逐漸成為松山湖乃至東莞的歷史文化資產聚集地,形成整個東莞範圍內高級別文物收藏的龍頭引領態勢,力爭在整個廣東區域內擦亮東莞文物收藏和展覽的牌子,更好的為東莞、松山湖及粵港澳大灣區人才提供優質的文化服務。

作者 | 李獲

編輯| 章和

點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VyvzXIBiuFnsJQVNkH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