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有個喬家大院。到了山西,不去看看,會留遺憾。
有此念頭,源於余秋雨的一篇文章,張藝謀的一部電影。
文章叫《抱愧山西》,電影叫《大紅燈籠高高掛》。
人哪,有時真也奇怪。明明知道早在余秋雨寫《抱愧山西》之前,便有一個實實在在的喬家大院在,也明明知道《大紅燈籠高高掛》不過是一虛構故事。但偏偏就要在別人寫了書拍了電影之後,才產生這麼一種前往觀瞻的衝動,才會有此一行。
文學和電影之功,於此可見一斑。
閒話休敘,且說那日到山西出差,忙裡偷閒,驅車前往太原以西(抑或是以東?)數十公里外喬家大院。車行一路,滿目黃土,一進大院,第一感覺是驚奇。好傢夥!在這山重水隔、閉塞偏遠的茫茫黃土地,竟會出現這麼一幢,唔,不對,應該是一群,豪華氣派、雕樑畫棟的大院,這麼一整片的精美建築群!你真有些懷疑是不是哪裡搞錯了,是不是有誰和你開了一個小小的玩笑!
是的,按常規,這是不可思議的。仿佛茫茫大漠,突然現現出一座水波粼粼的仙山瓊閣,仿佛一群灰朴朴的小土雞中,突然降臨一隻高大俊俏的丹頂鶴!
然而,這是實實在在的事實,看得見摸得著的事實!
「喬家大院共有6幢大院,20幢小院,313間房屋,占地8724平方米……」聽著解說員小姑娘的解說,你再抬起頭來,左右仰望前後環顧這全由青磚細細砌成的古老宅院,你會深深體味到什麼叫歷史的久遠、歲月的滄桑。你的心裡,會因這久遠和滄桑,湧起一股淡淡的惆悵。
歷史,仿佛一下和你貼得很近很近。
你甚至聞到一種明清老檀木家具的特殊氣息。
走進一座座宅院,參觀者腦海里,不由浮現出一幅幅生動畫圖:
喬家第一代創業者,正赤著胳膊、光著腳,在包頭街頭踟躕徘徊……
小試身手,他開起了鐵匠鋪、燒餅攤,爐火熊熊……
雜貨鋪、茶葉店,生意興隆……
錢莊、票號、當鋪、糧行,財源滾滾……
當生意興隆財源滾滾的創業者重新回到他那黃土漫漫的老家後,可以想見,他是多麼自豪,多麼興奮!只要拿出自己巨大資財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他便可以建立起一個足以使整個莊子、整個縣城乃至整個山西、整個中國都羨慕的豪華宅院!啊哈,我回來了,當年被人瞧不起的窮光蛋,回來了!回來了!!
於是,黃土地上最氣派最嚴整最豪華的大宅院出現了!中國土木建築史上最精緻最講究造形最獨特的青磚建築群出現了!喬家的一代創業者以自己的卓絕努力,用金錢這支大筆,書寫了他的輝煌,寄託他的最大享受和最高理想──在那樣一個時代,對於那樣一個從黃土地走出來的農家子弟,這也確乎是他所能想像到最好的證明自己價值的手段和辦法了。
即使積攢下更多的財富,你又還能做些什麼呢?
弱水三千,日取一瓢。廣廈萬幢,夜臥一席。
如此而已。僅此而已。
參觀至此,人們總會產生一個疑問,顯赫一時的喬家,以及同樣顯赫同樣富有的山西渠家、曹家、李家,為什麼後來紛紛衰落了呢?這些大院的主人們,為什麼全都銷聲匿跡了呢?
此一疑問,余秋雨及晉商研究者們,都已作過深入分析。要說原因,不外有二:一是主觀的因循守舊、目光短淺;二是客觀的戰爭頻仍、政局動亂。不管如何分析,無論怎麼追問,這些豪華宅院的主人們,終於都一個一個地漸次消失了,不可避免地消失了,空餘一座座大院,寂寂無聲,空空蕩蕩,任人憑弔,任人感慨。
我不由追問,喬家大院的主人們,能夠不消失嗎?
恐怕不能。
在歷史長河中,再偉大的人物,再輝煌的業績,最終,難道不都是要歸於消失、歸於沉寂,以至消失得幾乎不留蹤影嗎?
記得一位哲人曾經說過,我們過去的歷史,是一段漫漫的漆黑的星空;我們今後的歷史,也是一段漫漫的漆黑的星空。能在這星空中留下痕跡的東西,實在不多。
是的,冷靜想想,喬家的創業者們,雖然也已消失,但他們畢竟給歷史留下了這座精美的大院,以及足以驕人的晉商奮鬥史。中華大地,有多少先輩後輩比他們「級別」更高,金錢更多,地位更顯赫,更加飛黃騰達,可又在歷史的夜空中留下了什麼呢?
參觀喬家大院,可以悟出一些人生哲理,讓你細細品味,慢慢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