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食品自給率下跌,其背後的原因更值得我們深思

2019-08-21     有農有藝

上周,日本食品自給率下降上了熱搜,一時之間,幾乎所有人都在議論日本農業。部分人抱有幸災樂禍的態度,部分人在質疑這一新聞的真實性,其背後的原因讓人想不通,一向以精緻農業自居,用小農業資源創造大農業成就的日本為什麼會面臨食品自給率的問題呢?

首先,直接因素:天氣。今年夏季,全球進入高溫天氣,某些國家氣溫達到史上最高,日本也受高溫天氣影響,國內生產的小麥和大豆大幅減少,大米產量與破紀錄歉收的1993年度一樣創歷史新低。隨後日本又迎來暴雨,近日又有颱風。極端不穩定的天氣給農作物的生長帶來了極大的傷害。

其次,間接因素:農業人口老齡化。根據日本總務省統計局數據顯示,日本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量為3515萬,占總人口的27.7%。與此相對的是,日本15歲以下人口數量僅為1559萬,占總人口的12.3%,社會老齡化情況嚴重,並有不斷強化的趨勢。

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和以城市為中心的經濟高速增長,雖然日本農產品價格昂貴,農業收入高,但與第二、三產業相比,還是遜色不少的。再加上城市的物質與精神生活都更加豐富,吸引著更多的年輕人前往,留給農村、農業的年輕勞動力就更加少了。

再次,潛在因素:土地問題。在日本,農地總面積的1/6是由非農戶所有的,擁有土地的非農戶大多是農民子弟,他們繼承了土地,但是本人已經從農業工作中抽離,也可能已經離開了農村,農戶隨意處置土地,使棄耕面積不斷擴大,從而限制了整個地區農業的發展。

除了放棄耕作,也有許多不在鄉農戶把土地使用到其他的用途中。如果在一塊適合耕種的農業地帶,持有農地的農戶在自家的農地範圍內建築了一所規模較大的住宅,那麼這一塊農地的轉用便可能對當地整個農業帶的耕作帶來負面影響,最為常見的是會對周邊農耕地的灌溉水路產生影響。

由於日本屬於多山國家,所以相對稀缺的平原地帶不僅適合於耕種,也適合於其他經濟活動。一般來說,建設商業設施與住宅時都比較偏好於選擇地勢平坦、排水條件較好、毗鄰道路的土地,但是,具備這些特點的土地往往也適合發展農業。

此外,晚上住宅內的照明也會對農作物的生長產生不利的影響。一塊農地的轉用會對周邊土地的耕種帶來不利影響,惡化附近的耕作條件。這表明,農地轉用可能會使棄耕農地的情況更加嚴重。

為了增加種植面積,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日本政府鼓勵增加種植土地,擴大種植規模,採取土地出租的方式。但是一般的不在鄉農戶所擁有的土地都是小塊農地,即使對外出租所獲得的經濟收益也不是很大,更何況還要擔心出租後可能會引發的土地的所有權問題。

日本的農業發達,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發達的農業模式下,是日本的農業老齡化問題的突出,是土地問題的日益嚴峻,不解決這些問題,一旦面對外在因素,如天氣的衝擊,食品自給率將再一次波動,甚至威脅到生存。

此文由《有農有藝》全球農業研究室編寫,轉載請註明來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4E6s2wBvvf6VcSZXUk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