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臨期食品在線上線下的火爆銷售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很多人開始了解臨期食品這個熟悉又陌生的食品品類。
臨期食品,是指即將到達食品保質期,但仍在保質期內的食品,屬於安全食品的範圍。
食品流通一般會經過品牌商或進口商—經銷商—零售商等多個環節。通常情況下,線下商超和線上電商為了降低庫存積壓風險,不收超過保質期限1/3的國產食品和超過保質期限1/2的進口食品。
以一年保質期的食品為例,國產商品過了生產日期往後的4個月,進口商品過了6個月,往往就不能進入常見渠道售賣。但多年以來形成的傳統清倉渠道非常分散,它們大多體量很小、位置偏遠、無計劃性和可預測性,商品的流通效率和銷售速度很低。此外,市場情況變動較快,各上游商家很難做到精準預測,在批發、供貨和售賣等各個環節都可能產生臨期但還未出售的產品,這就導致了滯銷品需要處理的局面。食品一旦從臨期商品變成過期商品,對廠家和經銷商來說就是負資產。
據了解,目前我國每年因為流通效率低下而造成的食品損耗高達上千億元。有業內人士稱:2017年,中國進口食品金額已經突破600億美元,按5%的庫存沉澱計算,這就是上百億人民幣的市場,臨期食品市場規模龐大。
日本對食品保質期的要求一向嚴格,大量食品在臨近「消費期限」時就會被清理。根據日本國內媒體的統計數字,日本每年因此浪費的食品數量,是聯合國糧食援助的兩倍,龐大的數字使得日本開始積極鼓勵民眾購買快過期的產品,呼籲減少食品浪費。
然而,隨著臨期食品的價值被越來越多的商家挖掘,如何保證臨期食品質量與安全,成為更多消費者會考慮的問題。
目前的臨期食品市場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有商家並不標明商品的原價、折扣信息;有的臨期食品甚至並沒有給消費者多少優惠,一些商家打出打折的廣告,實則並沒有為消費者優惠多少,背後原因就在於信息不透明,消費者的知情權也沒能得到相應保障。臨期食品在一些無良商家眼中,甚至就是繼續坑騙消費者的道具與噱頭。
我國工商管理部門曾明確,臨期食品在售賣前應向消費者作出醒目提示;一些地方針對不同食品設置了「食品保質期臨界」的標準和明確期限。此外,還應該制定臨期食品回收、交易規範,嚴查臨期食品商店的經營資質和進貨渠道,督促企業嚴格執行進貨查驗記錄和保質期標識,對於不法商家隱瞞臨期食品信息、翻新銷售過期食品等行為嚴懲不貸,真正讓消費者買得放心、吃得安心。
此文由《有農有藝》全球農業研究室編寫,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