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為什麼生我

2019-07-20     法律讀庫

作者:麗鹿

由黎巴嫩、法國、美國共同製作的影片《何以為家》,吸引我去影院觀看的原因,是它的紀實性。

導演娜丁·拉巴基為了拍攝該片,花了四年時間走訪黎巴嫩貧民區,包括主人公在內的演員,幾乎都是由難民本色出演,她本人則飾演辯護律師。

這部提名第9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影片,也讓導演成為首個獲得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獎的阿拉伯女性。

該片原名《迦百農》,迦百農是聖經中的一個地名,如今已是一片廢墟,而在法文和英文中,「迦百農」都有亂和不規則的意思。

這部片子從12歲的小男孩贊恩,控告父母未經他的允許就生下他開始,通過講述贊恩生長的困境和艱辛歷程,展現了黎巴嫩民眾的生活現狀,同時就動盪混亂中,人們該如何獲得基本保障和權利進行了深刻反思。

影片首先呈現給觀眾一個俯拍的居民區鏡頭,由遠而近,看起來雜亂無章、骯髒擁擠,比荒野中被搗毀的蟻穴,好不到哪裡。

接著,鏡頭切換到一個房間裡,醫生像相馬那樣,掰開一個瘦小男孩的嘴巴,通過查看牙齒猜測他的年齡,因為這個小囚犯沒有出生證明和任何身份證明。

這個男孩,就是因持刀捅傷房東,被判入獄的小主人公贊恩。

隨後贊恩被帶到法庭上。不過這一次,他是原告,在援助律師的鼓勵支持下,控告被告席上坐著的父母,因為他們未經自己允許就生了他。

贊恩的父母一共有七個孩子,一家人擠住在狹小的貧民窟里。總是躺在沙發上的父親懶惰自私,不停忙碌的母親,粗暴而兇狠地對待孩子們。

全家靠販毒維持生活,母親派贊恩拿著處方去各個藥店騙回止疼藥,搗碎後倒入水盆中,再將衣服放進去浸濕後晾乾,之後她抱著嬰兒,帶著贊恩到監獄裡去看望他的哥哥,把那些衣服送進去,讓贊恩那個服刑的哥哥,把毒品賣給監獄裡的犯人們。

沉重而毫無尊嚴的生活,讓善良的贊恩早熟懂事,他像個小男子漢一樣,不但辛勤地拚命幫父母賺錢,還細心周到地呵護弟妹們。

深夜,六個大大小小的孩子和衣而臥,橫七豎八在地上躺成一堆。贊恩的父母,卻還在忙著造人。

早晨醒來,贊恩看見床單上有一點血跡,他把它掩蓋起來,洗臉時他悄悄告訴了妹妹,說她長大了,以後要小心防備不要讓別人知道她大姨媽來了,然後他把自己的內褲給妹妹穿,把妹妹的髒內褲偷偷洗乾淨後晾曬。

因為贊恩知道,父母和那個整天打妹妹歪主意的男人,都在虎視眈眈等待著,一旦妹妹發育成熟,有了生育能力,她就會被嫁出去,換取一點微薄的彩禮,維持幾天全家人的日子。

看到這裡,所有觀眾都會為這些孩子們的命運擔憂。

大人生下他們,卻不能給予他們安寧富足的生活和良好教育,在那個充斥著犯罪的惡劣環境里,沒有任何福利保障的他們,不能讀書、不能就醫、不能打工,只能像黑暗中的蛆蟲一樣苟且偷生。痛苦和死亡,才是他們悲慘的宿命。

贊恩每天要做和自己年齡體能極不相符的重活累活,他提著沉重的水桶,在兇險無處不在的街區中,面色陰鬱地沉默穿行。

即便如此,兄妹情深的小贊恩和妹妹,在休息時並肩坐在陰溝般的地上,從樓房的縫隙里仰望天空,那天真無邪的眼神中,依然有對未來的憧憬。

沒過多久,妹妹的秘密就被發現了,父母將她嫁給了那個無賴房東,贊恩極力阻攔,和父母發生了激烈衝突,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妹妹落入虎口。

出離憤怒的贊恩離家出走了。他流浪到一個海濱小鎮,認識了好心的女招待拉希爾,她給飢餓的贊恩食物,並收留了他。

來自衣索比亞的拉希爾,也是一個非法移民,不但要賺錢寄回非洲給媽媽,還要養活剛出生的私生子尤納斯。

她把無家可歸的贊恩帶到自己的蝸居里,讓他幫忙照顧尤納斯,這樣她就不用上班時把孩子裝在拉杆箱裡,偷偷帶到工作的地方去。

有一天,出門辦身份證件的拉希爾被抓進了監獄,到了平時該回去喂奶的時間了,她卻只能在拘役所里忍著乳房脹痛、擔心著尤納斯和贊恩,無奈地流淚哭泣。

等不到拉希爾回來的贊恩,只好抱著嗷嗷待哺不停哭鬧的尤納斯,無助地面對未知的一切。

為了尤納斯,他偷來別的孩子的玩具滑板,在上面綁上一口破鍋,將尤納斯放進去,當嬰兒車拖著他行走;為了賺錢買吃的,他把尤納斯像小狗一樣拴在門上,免得他亂爬亂走被車撞傷。自己還是個孩子的贊恩,卻不得不擔負如此重任,去照顧養活另一個孩子。

即便如此,他也沒有拋棄尤納斯。和拉希爾一起度過的清貧卻溫馨的日子,讓贊恩難忘難捨。只是,他又開始販毒,用他父母養育他的方式,來養育尤納斯。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拉希爾還沒回來,萬般無奈下,贊恩只好同意把尤納斯交給那個為拉希爾辦身份證的奸商,那傢伙早就想把尤納斯弄到手後賣掉,卻騙贊恩說要幫尤納斯找個好人家寄養。

贊恩安置好尤納斯後再回到自己家裡時,得知妹妹已在難產中死去,因為她沒有證件,醫院不予收治。

悲傷的贊恩一言不發,從家中提了把菜刀,掙脫父母的攔阻,到房東那裡去為妹妹報仇。由於力氣太小,他只是捅傷了那個壯年男人,卻被判五年徒刑入獄。

在獄中,聰明的贊恩接觸到了援助律師,學到了法律知識,他要控告自己的父母生下了他,於是便有了影片開頭那一幕。

當贊恩的母親聽到自己孩子對她的指控時,崩潰大叫:「我又能怎麼辦?!我這一生就是個奴隸!」不可否認,她也令人同情,但她的悲哀在於,為奴隸而不自省,又生下一群供這動盪社會奴役的後代。

片中有個情節很是諷刺。贊恩的媽媽去監獄裡看望他時說:「感謝真主,我又懷孕了,你就要再有一個妹妹或弟弟了。」

贊恩卻面無表情,冷冷對她說:「我恨你。我為你們感到羞恥。

無知即罪惡,這是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一句名言。

如果不負責任地將新生命帶來這人世上,又不能善待他們,給孩子們良好的生活條件和教育資源,只是一味愚昧而盲目地讓子子孫孫在貧困和混戰中惡性循環,人類的未來和命運堪憂而不樂觀。

影片最後,寬敞的房間裡,滿滿一屋子、厚厚一摞摞,都是遺棄兒童罪的卷宗。為人父母者,既然決定把孩子帶到這人世間,是不是要提前估量一下自己的撫養能力,看是否能承擔起如此神聖的責任和使命?

從我的本心來講,其實很排斥看這種悲情的電影,因為看完之後心裡特別堵,不知道該譴責哪一個,影片中每個人似乎都是罪惡的推手,而每個人又似乎都是受害者。

就像贊恩的母親對那個女律師說:「你沒有經歷過我經歷的事情,所以你沒法來評判我。」實際上評判一件事情,並不一定非要親自去經歷。

在無知者眼中,這個世界就是混亂無序的,而在受過教育的律師、法官眼中,這個社會是有明晰規則的。贊恩的媽媽說贊恩拿刀捅人不過是犯了混,法官糾正她說,那是犯罪。

影片結尾,鏡頭對準了贊恩,他依然是一副和年齡極不相稱的憂傷表情,攝影師的畫外音響起,對他說:「笑一笑,這是拍身份證照片,又不是死亡證明。」

於是,一抹燦爛的微笑綻開在贊恩那帥氣可愛的臉上,我聽見身後看電影的女孩由衷地讚嘆道:「真美!」

生著一副天使面孔的美少年贊恩,卻經歷了地獄般的童年和少年,這一切,又都是誰犯下的罪惡呢?

影片結尾,字幕上緩緩打出幾行字,交代了贊恩在聯合國難民署的幫助下,和他的家人移民到了挪威,享受著好的社會福利,讀書接受教育。

現實生活中贊恩是幸運的,但這微乎其微的幸運機率,是千千萬萬個和贊恩有著同樣不幸遭遇的孩子們,奢望而難及的。

走出影院時,我給遠在國外讀書的兒子發了條微信,向他推薦這部電影,並且告訴他說,雖然電影有一個圓滿的結局,但我的心情還是很沉重,除了要更加珍惜我們現在擁有的安寧和幸福外,也想要有所行動,為那些還生活在戰亂貧困中的兒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猶記影片字幕上的最後一行文字是:願每一個溫暖勇敢的小孩,都能被全世界溫柔以待。而當今夜燈下,我終於寫完這篇放了一個多月的影評時,電腦螢幕上正不停推送著兩個九歲小女孩遭受猥褻、遇害的壞消息。

我深感自己筆端無力,無法為那些素不相識的孩子們做些什麼,惟有祈願他們都能健康長大,世人皆能以愛之名,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yOuyFGwBmyVoG_1Z_-6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