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反詐實戰:識話術 解密鑰 拆套路

2022-05-18     法律讀庫

原標題:年輕人反詐實戰:識話術 解密鑰 拆套路

年輕人反詐實戰:識話術 解密鑰 拆套路

作者: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韓颺 先藕潔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2年05月18日 04 版

作者: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韓颺 先藕潔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2年05月18日 04 版

「騙子真是太壞了,連我這老太婆都不放過!」北京市海淀區年近八旬的張桂芝(化名)接到了一通境外來電,對方自稱是上海市公安局民警,告知張奶奶有人使用她的身份信息註冊了公司。「我們懷疑你名下的資金為違法所得,你已涉嫌違法犯罪,請配合我們調查。」張奶奶一聽慌了神。在「民警」多次「指導」下,幾天後,張奶奶卡內的70多萬元消失了。她意識到自己被騙,撥打110報了警。

近年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多發高發,呈現出跨境化、專業化、集團化特點,不法分子利用通信工具、網際網路等技術手段,為易受騙的老年群體量身打造詐騙「話術劇本」,步步設套,令不少老年人深陷其中。

5月10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公安部聯合啟動「全民反詐在行動」集中宣傳月活動,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發動群眾力量,匯聚群眾智慧,營造全民反詐、全社會反詐濃厚氛圍。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斷參與到反詐行動中。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檢察院聯合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五所高校學生社團,成立「檢校反詐志願隊」。

詐騙分子通過加密聊天工具聯絡

據張奶奶稱,接到「民警」電話後,她添加了對方微信號進行視頻溝通,並提供了臉部特徵。為了證明卡內存款不是違法所得,按照對方要求,張奶奶將名下4張銀行卡里的錢全部匯總到一張銀行卡內。「他們都穿著警服,還與我『面對面』溝通,誰能想到是詐騙呢?」張奶奶氣憤不已。

「本案是一起利用『多卡寶』設備實施的電信網絡詐騙案。」海淀區人民檢察院第二檢察部檢察官助理田坤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多卡寶」是一種多卡多待設備,用戶可以同時插入多張手機卡,並通過手機軟體遠程控制,撥打電話。

田坤介紹,本案中上下游犯罪分子之間不僅通過加密聊天工具聯絡,且以掃第三方支付二維碼套現的方式分配非法利益,調查取證難度較大,「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積極引導公安機關向涉案多卡寶公司調取後台數據,並充分利用我們院電子數據審查室,對犯罪嫌疑人之間的部分聊天記錄進行了數據恢復,證實了與張奶奶聯繫的手機號就是犯罪分子通過涉案扣押的多卡寶撥出的」。

此案共扣押涉案智慧型手機9部,「多卡寶」設備17台,以及無線路由器6台,電子數據龐雜。這些「多卡寶」設備共計插入手機卡55張,撥打電話1萬餘次。

去年12月17日,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抓獲3名犯罪嫌疑人,並移送海淀區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經審查,本案3名犯罪嫌疑人通過架設「多卡寶」設備並插入手機卡,為上游詐騙分子提供通信傳輸的技術支持。

今年4月14日,海淀區人民檢察院以涉嫌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對3名被告人提起公訴。「『多卡寶』本是通信領域的科技創新,但近年來卻成為不法分子進行網絡詐騙的『利器』。」田坤稱,由於本案詐騙團伙遠在境外,源頭打擊難上加難,張奶奶被騙的70餘萬元至今沒能追回。

騙子編話術、扮角色 上演詐騙老年人「劇本」

田坤指出,不少詐騙分子假借認識人社局、社保局工作人員的名義,一次性收取未參保老人數萬元不等的金額,謊稱可幫助其進行代辦服務,一次性補繳社會養老保險費即可享受養老退休金。

還有詐騙分子將目標瞄準老年人的房子,推出「以房養老」項目,忽悠老人抵押房產貸款,將貸到的錢用於購買「高收益」的「理財項目」。「前期老人還能獲得收益,而後騙子卷錢跑路,房子也被強制過戶,老人錢房兩空。」田坤說。

「當前電信網絡詐騙作案方式無差別化,任何人都可能成為被騙對象。」西南政法大學刑事偵查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謝玲表示,老年人參與社會事務較少、生活狀態相對單純,但又是具有一定消費水平和安全需求的群體,因此容易成為詐騙團伙的行騙目標。尤其是一些獨居型老人、「空巢」老人在接觸詐騙信息後,無法獲得身邊親人、子女的及時核實和幫助,增加了被多個角色扮演的詐騙劇本「洗腦」的風險。還有一些詐騙團伙專門針對老年人的日常作息,選擇在工作日早上9點之後家中兒女上班、上學的時間,對老年人行騙。

全民反詐 年輕人應該這樣做

場景案例講解脫口秀、現場連線答疑、解鎖網絡金融知識……面對老年人遭遇網絡詐騙,不少年輕人站了出來。

2021年7月24日,重慶市沙坪壩區上演了一場反詐大戰。八旬老人吳阿婆平日喜歡炒股,並在網上結識了一名「導師」,此人向吳阿婆推薦炒股群,還不定期發送「聽課」連結供她學習,吳阿婆很快就成長為「黃金會員」。

後來,「導師」藉口幫吳阿婆實現財富增值保值,推薦她購買一隻收益較高的原始股,並指導她下載App,開通帳戶。吳阿婆先後來到多家銀行進行轉帳、開通網銀等操作,工作人員發覺吳阿婆使用的App可疑,當即提醒:你可能受騙了。

吳阿婆記得「導師」告訴她,「千萬別找銀行工作人員、別找警察,因為這是內部福利,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吳阿婆深信不疑,反倒認為銀行「多事兒」。

銀行工作人員果斷報警,面對民警的勸說,吳阿婆還是堅持轉帳。作為西南政法大學反詐研究團隊成員,獲悉這一情況的謝玲火速趕往現場,試圖阻斷詐騙團伙對吳阿婆的心理控制。

「吳阿婆這類特殊人群,需要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經過謝玲2個小時的溝通疏導,吳阿婆終於鬆口,向民警展示了與「導師」的聊天記錄和App介面。

謝玲認為,防詐、反詐需要全民行動,社區、基層派出所、反詐志願者聯手,廣泛做好普法工作,同時,鼓勵老年群體積極主動學習反詐知識,守好每一分「養老錢」。

田坤提醒公眾,遇到能夠準確說出自己姓名、身份證號、家庭住址等個人信息的電話、簡訊,要提高警惕,保持謹慎,不要輕易點擊陌生簡訊、郵件、社交工具中發來的連結,更不要隨便安裝陌生應用,如有疑問及時聯繫公安機關核實。

投稿轉載說明

本公號非營利性 不支付稿酬

投稿即視為同意本公號對文章進行轉載刊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99699d6a0cb26928f9aa5e6f1bfd9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