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
作者:王偉臣 上海外國語大學法學院教師
來源:中國法律評論
作者:王偉臣 上海外國語大學法學院教師
來源:中國法律評論
目次
一、作為配角的宰相
二、作為主角的法官
三、作為神話的偵探
四、作為電影宇宙的狄仁傑
狄仁傑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
1969年英劇狄仁傑
毫無疑問,狄仁傑是目前中國古代法律人物最大的IP。和包公不同,戲曲中狄仁傑的劇目很少,所以狄仁傑完全是通過電影、電視走紅的。
作為配角的宰相
狄仁傑是武唐時期的一位重要官員。據我的考證,凡是有狄仁傑的電視、電影里一般都有武則天,反過來,有武則天的電視、電影里一般也都有狄仁傑。1939年上海新華影業公司出品、方沛霖執導的電影《武則天》是華語影壇第一部武則天電影,裡面就出現了狄仁傑的角色。
武則天 1939
飾演狄仁傑的演員叫黎明,因為資料太少,查不到這是不是藝名,也查不到這位演員的照片。影片中,徐敬業起兵造反,作為當朝宰相的狄仁傑為武則天出謀劃策。所以,狄仁傑是以配角政治家的形象初登熒幕的。在1963年由邵氏出品、李翰祥指導的彩色電影《武則天》中,陳又新飾演的狄仁傑依然是這種形象。
武則天 1963
1967年,邵逸夫、利孝和成立了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經營免費電視頻道的播放,極大地推動了電視在香港的普及。1976年出現了史上首部電視劇版的《武則天》。由於這個電視台三年就倒閉了,目前關於此劇的資料非常少,甚至豆瓣、維基百科上都沒有條目。儘管我相信裡面肯定有狄仁傑,但是實在找不到任何的影像資料。目前能夠看到的華語電視劇中最早的狄仁傑的形象出現於1984年香港電視劇《武則天》中。
武則天 1984
飾演狄仁傑的演員叫梁漢威。儘管這也是一個頗為陌生的名字,但此人卻是截止到當時狄仁傑的扮演者里名氣最大的一位。梁漢威曾經在1985年的香港電視劇《八仙過海》里飾演張果老。這部電視劇里的狄仁傑仍然是政治家、武則天的幕僚。
一代女皇 1985
同樣在1985年,台灣跟風拍攝了一部更有名的武后劇——《一代女皇》。這部劇於90年代初被引進大陸,在各大電視台聯播數十次,造成收視轟動,於是就引出了1995年劉曉慶版的《武則天》。80年代末90年代初,兩岸三地共同掀起了第一撥「女皇熱」。
武則天 1995
在武則天的影視世界中,狄仁傑只是一位配角政治家。儘管如此,這時狄仁傑的形象其實更符合史實。
官方史書關於狄仁傑參與司法審判的明確記載只有一句: 「仁傑,儀鳳中為大理丞,周歲斷滯獄一萬七千人,無冤訴者」。意思是說,儀鳳年間(公元676年以後),狄仁傑擔任大理寺丞,於一年內判決了大量積壓案件,涉及一萬七千人,無一人喊冤。
一萬七千人是什麼概念?
如果全年無休連軸轉,平均每天要判決四十六人。這樣來看,狄仁傑果真斷案如神?可事實並沒有那麼神奇。狄仁傑並不是大理寺最高長官大理寺卿,而是「四把手」大理寺丞,主要負責地方司法案件的複審工作,說白了,就是每天坐在辦公室里進行書面審理。
儘管是個六品職位,但畢竟是46歲的狄仁傑首次調入中央,所以他非常珍惜這個機會,廢寢忘食的加班工作,由此也獲得上級的賞識,很快就離開大理寺調任侍御史,從此與大理寺再無干係。
狄仁傑一生為官,兩次擔任宰相,不僅是輔佐武則天掌握國家大權的左右手,還是恢復李唐江山的股肱之臣。在狄仁傑政治生涯中,在大理寺的這段複審工作只能用平淡無奇來形容。
作為主角的法官
其實就在1985年台灣版《武則天》播出一年後,大陸就播出了一部以狄仁傑為主角的電視劇——《狄仁傑斷案傳奇》。這部作品是太原電視台製作拍攝的,可能是因為狄仁傑是山西太原人。
狄仁傑斷案傳奇 1986
飾演狄仁傑的孫承政也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演員。這部劇在豆瓣電影上的評分達到了8.9分。大概是所有與狄仁傑有關的影視作品中評分最高的。為什麼評分這麼高呢?答案就在片頭裡。
狄仁傑斷案傳奇 1986
這部劇是直接根據著名漢學家、荷蘭人高羅佩(Robert Hans van Gulik)的代表作《大唐狄公案》改編完成的。
據說,1947年第二次在日本大使館工作的高羅佩在東京街頭的一家二手書店裡偶然看到了一部清代公案小說——《狄公案》。這本小說包括三個案件:一個絲綢商人被殺,一個小村莊中的奇怪屍體,一個退休官員的兒媳被毒死。這種題材在中國古代小說類型里有個明確的稱謂,叫做公案傳奇。
高羅佩與他的書房吟月庵
在高羅佩看來,中國公案小說與西方偵探小說相比,往往缺少懸疑,破案過程總要有超自然力量的介入,對罪犯如何受到極刑有很詳細的描寫,這些特徵對於西方讀者而言都缺乏吸引力。把《狄公案》翻譯成英語之後,他開始嘗試按照西方偵探推理小說的方式重寫狄公案。
從1957年的《迷宮案》開始,到1968年的《黑狐狸》,整個系列包括16個中長篇和8個短篇,全書約130萬字。合稱為「大唐狄公案」。
對於西方讀者而言,這套書既有他們所熟悉的福爾摩斯式的懸疑,又有來自東方的神秘感,所以風靡一時,先後被譯成法語、德語、西班牙、瑞典語、芬蘭語等。
在西方世界,「Judge Dee」被稱為「中國福爾摩斯」,早於江戶川柯南幾十年成為亞洲第一神探。更有意思的是,《大唐狄公案》還被英國BBC電視台拍成了電視劇 Judge Dee。
據說,這部於1969年播出的八集電視劇反響不高,大概是因為由外國人扮演狄仁傑,顯得不倫不類。儘管如此,這卻是世界範圍內第一部以狄仁傑為主角的作品。
Judge Dee 1969
1974年,美國拍攝了第一部以狄仁傑為主角的電影《狄仁傑之朝雲觀》(Judge Dee and the Monastery Murders),不管是演員的長相還是道具服裝都非常的東方主義,充滿了西方人對中國的神秘想像。
Judge Dee and the Monastery Murders 1974
1980年,當時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研究所讀研究生的趙毅衡在北京圖書館讀到了《大唐狄公案》的英文原著,並首先撰文向中國讀者介紹此書。
而後,趙毅衡的同學陳來元、胡明以及陳來元的夫人李惠芳等譯者於1981年至1986年用了5年多的時間完成了《大唐狄公案》這部巨著的翻譯工作。
「於是,歷史中的狄仁傑、清代公案小說家筆下的狄梁公、高羅佩譯本中的『Dee Goong』、高羅佩筆下中西合璧的 『Judge Dee』 及陳來元、胡明稍經修描的新狄公,互相承繼而又各有修正,構成了中西文學交流史上多重文化交織的奇異光影。」
1986年《狄仁傑斷案傳奇》呈現出的就是以陳來元、胡明譯本為基礎的「回歸故里」的新狄公。
值得一提的是,該劇(高羅佩)開篇就解釋了大理寺丞狄仁傑為何能夠走出大理寺的辦公室。
狄仁傑斷案傳奇 1986
狄仁傑斷案傳奇 1986
離開了大理寺的辦公室,也就離開了官方史書。劇中的五個故事,玉珠串、黃金案、蓮花池、斷指記、四漆屏都來自於高羅佩的小說。巧合的是,就在同一年,西安電影製片廠根據《四漆屏》拍攝了華語第一部以狄仁傑為主角的電影《血濺畫屏》。
血濺畫屏 1986
從這兩部作品開始,影視中的狄仁傑終於走出了武則天的陰影,開創自己的影視天地。從作為配角的政治家蛻變為作為主角的偵探式法官。
狄仁傑的走紅其實有些偶然,因為《狄公案》並非明清公案小說里的佼佼者。如果當初高羅佩在東京街頭偶然看到的是《施公案》,那麼今天最流行的古代法律人物IP可能就是施世綸了。
作為神話的偵探
與《西遊記》一樣,因經費不足,1986年的《狄仁傑斷案傳奇》只拍了14集。10年後又補拍了50集《狄仁傑斷案傳奇》。
狄仁傑斷案傳奇 1996
儘管兩部加在一起共64集,前後播了十幾年,但是它的知名度太低了。因為整個90年代是包青天的天下。甚至到了2006年,鄧超還主演了第三部《少年包青天》。與之相比,家鄉電視台拍攝的狄仁傑並沒有產生太大影響。
2000年中央電視台拍攝了由著名演員寇世勛主演的《護國良相狄仁傑》,一共四部80集。在這部劇中,狄仁傑又回到了之前的定位,依然是一位政治家。但是2004年《神探狄仁傑》橫空出世。
神探狄仁傑 2004
導演兼編劇錢雁秋完全沒有參考小說《大唐狄公案》,而是另起爐灶,自己編寫劇本。還請來他的同學(北影87級表演系)張子健,加上樑冠華,共同拍攝了這部著名的古裝探案劇。
錢雁秋
這個版本的狄仁傑之所以大獲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梁冠華的出色演技。當然,這一切也離不開錢雁秋的原創劇本。
從高羅佩的《狄仁傑斷案傳奇》到錢雁秋的《神探狄仁傑》,從斷(審理)到探(偵查),一字之差,狄仁傑已經由「法官」徹底變成了「神探」。也正是因為這個系列,狄仁傑的形象開始不斷神化。
從宰相到法官再到偵探,儘管有偶然的因素,但也反映了中國影視產業正越發的娛樂化,《康熙王朝》《走向共和》《大宅門》等歷史正劇、傳奇劇的熱度開始消退,福爾摩斯、阿加莎·克里斯蒂、東野圭吾等國外著名的偵探故事、推理作家對中國觀眾的吸引力越來越大。
梁冠華的五部狄仁傑
梁冠華飾演的狄仁傑一共拍了五部。但是不能說,梁冠華一共拍攝了五部《神探狄仁傑》。因為2010年的第3.5部叫做《神斷狄仁傑》。因為版權糾紛(說來話長,就不再展開了),不得不改個名字,所以叫神「斷」。有趣的是,因為版權問題,狄仁傑暫時恢復了斷(法官)的角色。
此外,與《神探狄仁傑》有關的還有所謂的「元芳體」: 元芳,你怎麼看?
而「元芳體」的流行,只能證明很多人根本沒有看過《神探狄仁傑》。
在100多集的故事中,你很難能夠聽到「元芳,你怎麼看」這句原話。換言之,在《神探狄仁傑》系列中,狄仁傑從來都沒有說過這句話。只是偶爾說過,「元芳,說說你的看法」、「依你之見呢」。所以「元芳體」其實是網友惡搞的產物。
當然,李元芳這個角色本身也是錢雁秋根據展昭的特點虛構出來的。不過,李元芳成為網絡流行語卻反映了2004年《神探狄仁傑》的里程碑意義: 狄仁傑正在或者已經超越包青天,成為了古代法律人物的最大IP。
狄仁傑徹底流行開來,出現了各種版本。比如2008年的動畫片《少年狄仁傑》。2010年的《神探狄仁傑前傳》也可以稱為「青年狄仁傑」。
有趣的是,狄仁傑在大陸和香港幾乎是同一時間開始走紅的。
1999年,TVB出品了由歐陽震華主演的古裝懸疑劇《洗冤錄》。該劇是根據宋代著名法醫學家宋慈所著《洗冤集錄》改編而成的。2003年又拍了第二部。把宋慈的這本書拍完之後,這部劇的主創竟然移花接木,於2004年推出了《月上江南之狄仁傑洗冤錄》。此後,TVB又先後播出了鄭則仕版的《盛世仁傑》以及黃宗澤版的《少年神探狄仁傑》。
胡適在《三俠五義》的序言里提到,包公「是一個箭垛式的人物」。意思是說,民間傳說將各種各樣的斷案故事都映射到包公的身上。
按照這種比喻,影視中的狄仁傑也是一個箭垛,而且直徑更大。比如,2015年的網劇《名偵探狄仁傑》甚至出現了韓劇《來自星星的你》的橋段。
名偵探狄仁傑 2015
更有甚者,手游「王者榮耀」也出現了名叫狄仁傑的角色,號稱「代表法律制裁你」!
王者榮耀 2015
作為電影宇宙的狄仁傑
上面的這些電視劇,從類型上講都可以歸入推理劇。真正使狄仁傑格局廣闊的應該是2010年由華誼兄弟投資、徐克指導、劉德華主演的《狄仁傑之通天帝國》。既然狄仁傑是一個箭垛,那麼無論徐克怎樣發揮腦洞都不為過。
狄仁傑之通天帝國 2010
這部影片完全突破了過去狄仁傑影視作品的推理懸疑的類型,變成了一部集劇情、動作、懸疑、犯罪、古裝於一身的帶有眾多類型片元素的商業大片。狄仁傑在這裡邊簡直無所不能,文武兼備,甚至還掌握了高明的易容術,幾根針就能徹底改變一個人的形象,比金庸古龍的武俠中易容之術更加神乎其神..... 2017年的電視劇《通天狄仁傑》的片名取得很妙,現如今的狄仁傑確實已經「通天」。
狄仁傑之神都龍王 2013
續集(前傳)《狄仁傑之神都龍王》甚至又增加了科幻的元素,趙又廷身後是什麼鬼?(當然中國古代的公案小說一般都帶有奇幻色彩)
《神都龍王》片尾還爆出了包括《狄仁傑之黃金捲軸》《狄仁傑之通靈神宮》《狄仁傑之奪命盛宴》《狄仁傑之崑崙金頂》《狄仁傑之九鼎神珠》等在內的23幅概念圖。 每一幅都是一部新電影。如果四年拍一部,狄仁傑的故事至少能拍到22世紀。
從《通天帝國》到《神都龍王》再到今年的《四大天王》,徐克打造的以狄仁傑為主角的電影宇宙剛剛拉開序幕。文武兼備、風流倜儻的狄仁傑就是中國版的007。通過陳來元等人的譯著,狄仁傑從歐洲回歸中國,通過徐克的鏡頭,狄仁傑再次從中國走向世界!
總而言之,從1965年到現在,一共出現了二十一部以狄仁傑為主角的電視劇,五部電影,十五位中外演員曾經或正在扮演著狄仁傑。與狄仁傑相關的影視作品還將繼續拍下去。
參考文獻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九狄仁傑》。
李東東:《雙紅堂藏狄仁傑故事戲本四種研究》,載《戲曲藝術》2015年第4期。
王朝華:《論狄仁傑》,山西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陳來元:《我譯<大唐狄公案>的酸甜苦辣》,載《中國翻譯》2012年第2期。
李小龍:《高羅佩筆下的小說回目及其意義》,載《讀書》2009年第9期。
張元歡:《中英破案劇敘事空間之異同——以<神探狄仁傑1>和<新福爾摩斯>為例》,載《中國電視》2012年第1期。
陳旭光:《「狄仁傑」與中國電影的魔幻大片時代》,載《當代電影》2013年第11期。
投稿轉載說明
本公號非營利性 不支付稿酬
投稿即視為同意本公號對文章進行轉載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