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對沖疫情對各國經濟造成的影響,全球央行集體大「放水」,在全球經濟增速下滑、利率水平走低的背景下,國際資本面臨「資產荒」,尋找安全邊際更高的低估值資產是當前最大的難題。4月底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港股通南下資金流入已接近2500億港元,這麼多的「聰明錢」流入港股市場,港股市場就是全球資本尋找的價值窪地?今天同花順專家團邀請興全滬港深兩年持有期混合型基金擬任基金經理——林翠萍女士為大家分享。
嘉賓介紹:林翠萍,CFA持證人,美國斯克蘭頓大學企業管理碩士。擁有23年投研經驗,主要投資於亞太地區的REITs、地產及大消費產業(日常生活消費品、非日常生活消費品、科技及醫療保健行業),興全滬港深兩年持有期混合型基金擬任基金經理。
嘉賓核心觀點:
1、逆全球化不是一個只針對中國香港的問題,港股市場50%-60%的參與者是歐美的資金,只要有利益可圖,這個資金要迅速撤離是一個不太可能的事情。
2、未來科技板塊市值和盈利的占比都會逐步占據整個市場更多份額,金融板塊的占比會有所下降,銀行讓利給實體企業。
3、站在一年以上的維度去尋找機會,由於科技和消費在成長領域裡面比較集中,可以從這兩個方向去找。
4、在全球利率水平走低的背景下,國際資金,以及境內的理財子公司、保險公司等面臨「資產荒」,港股或是不錯的選擇。
5、目前港股市場大多數行業、公司的股價已到比較合理的位置,金融、消費、醫療和科技板塊都有很好的投資機會,
訪談詳細內容:
1、中國香港作為全球化的金融市場,近期逆全球化的聲音又再次在已開發國家響起,有普通投資者擔心這種聲音會影響港股,您是如何看待的?
林翠萍:首先我認為逆全球化不是一個只針對中國香港的問題。全球化最基本的基調就是比較優勢,利用某個國家的相對優勢的方式去做一個生產的轉變。可以想像,逆全球化最大的衝擊可能就是在貿易方面。2008年以前,貿易是逐年增長的態勢,一般大概是全球GDP增長的兩倍,甚至更高;但是2008年金融海嘯以後,全球經貿的增長已經緩下來了,如果逆全球化將來真的變成事實,然後越來越加劇的話,最終全球的經濟增長一定會有一個比較大的下滑,所以這個衝擊不會只是針對中國香港。
如果從對港股的投資上面來說,我覺得講這個問題還太早。再往後面看,全球秩序包括單一市場的演變沒有人能確定性地預測;但作為投資人來講,我能做的事情就是在變局裡面去找相對有競爭優勢的投資標的。
據統計現在港股市場的交易參與者有50%-60%,是歐美這邊的資金,在我看來,只要有利益可圖,這些資金要迅速撤離是一個不太可能的事情,所以短時間內港股大機率不會出現很極端的變化。
2、您的投資領域跨足海外市場,這些年海外證券市場TOP公司大都是科技股,而國內主要是銀行、消費,您認為這種差異的原因是什麼,會如何演變?
林翠萍:這個問題很有趣;我之前做過的材料裡面也有類似的比較:大概2014年,全球股市裡面金融行業(包含銀行、多元金融證券這一塊)在全球股市的占比平均來看大概是18.8%,新興市場在24.8%,而中國確實非常集中,為32.3%;但這幾年可能有所下降。
中國金融板塊占比過於集中這個事情這幾年確實存在;我們可以看到四大行、郵儲等都體量相當巨大,這種演進需要一個過程。當然,如果銀行本身獲利的占比在整個經濟體裡面占了很大一塊,比如說超過三成以上這樣的一個狀態來講的話,它就會變成一種不均衡;可能需要銀行讓利更多的這種方式,讓企業的運營上面成本更低。我們國家一直在做金融改革、利率的自由化;利率的自由化其實很大一部分就是讓銀行的競爭更加市場化,而市場化最終的目標就是讓整個經濟體的運作更有效率。
如果我們的金融行業是往一個更自由化的方向去運行的話,它最終就會汰弱留強,市場的集中度就會更高,這個是可以預見的。當然每個公司它可能有不同的競爭策略,競爭之下也會有更多的創新,包括現在國家也在推數字化貨幣;所以我覺得演進也還在不斷的進行——這是一個好現象。
如果說對照海外市場,大公司都是科技股這種現象我相信我們國內也一定看得到,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科技創新這個領域我們現在也在加大發力。經濟的演變、經濟結構的轉型都會導致整個資本的運用更有效率。我相信科技板塊市值的占比、盈利的占比都會慢慢占據整個市場更多的份額。而如果是站在支持經濟體的角度,對照海外市場的經驗來看,整個金融板塊的占比應該是會有所下降的。
3、消費在過去幾年A股表現強勢,橫向對比科技和消費的話,站在一年以及以上的維度,您認為誰更具潛力?
林翠萍:其實我認為消費和科技很多時候是可以一起看的,很多科技也是基於消費電子的銷量上面,所以我覺得沒有誰更有潛力;但是你如果問我的話,我可能還是會更看著它現在的估值合不合理這件事情。對我們來說,行業的前景是一個燈塔,但是我在這個時間點上面投什麼樣的票或是什麼樣的行業,主要是還是看機會。所謂機會一般就是指市場上有沒有行業內可選的公司;比如說大家都很覺得華為很牛,很想投華為,但是華為沒上市。
另外一個部分就是估值的問題。做投資,就是想要今天買的價錢在後面有更好的一個收益;所以我們在做投資決策的時候,成長是一個事情,你用什麼價錢去買是另一個問題,這兩個問題很大程度地決定了你投資賺不賺錢。回歸到消費和科技這兩個板塊,我是覺得都有機會;這兩塊確實也很難切開來看,比如說我們現在講的半導體就很多是基於手機、5g的銷售,這個東西算是電子還是消費?在我來看的話,它是消費電子,那既是科技也是消費。
A股表現很強勢,但是現在你可能還是必須要回過頭來去看,因為現在還是經濟實體面的數字正在往下走的階段。我們現在看第一季度的話,GDP是-6.8%,第二季度可能有一個反彈;但是海外的市場還正處在疫情的高峰,如果是以出口企業來說的話,恐怕不見得會更好,可能會是一個持平的狀態。加長維度去看的話,我認為還是必須想一想,現在的價位能不能消化企業盈利可能下滑的期望。
如果你給自己一年以上維度的話,你應該去找一找未來一年裡面哪些公司盈利成長的趨勢更確定;科技跟消費肯定是在成長領域裡面比較集中的,可以從這個方向去找。
4、根據產品合同,興證全球的滬港深基金(009007)港股通投資比例為:48%-95%,高於A股市場的投資比例。您認為投資港股市場有哪些優勢?
林翠萍:首先,港股市場吸引了大量的國內外優質企業來此上市。總市值全球排名第6,成交規模全球排名第9,而且是全球IPO龍頭市場,IPO金額在2017-2019年間蟬聯冠軍,這對投資人而言,意味著有更多優秀上市公司可供投資選擇。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隨著港交所2018年變更上市交易規則,鼓勵更多新興科技公司到港股掛牌,這個市場的行業結構正在發生變化。過去港股以金融、地產行業為主,但近年來大金融板塊占比不斷下降,而資訊、科技行業的占比則從2015年的8.6%攀升到2019年的25%,新經濟板塊的快速崛起,為投資者帶來了更多投資於新興科技企業的機會。
其次,港股是投資中國資產的窗口。從上市公司的結構來看,其實港股與中國內地經濟的相關度更高。截止到2019年底,港交所主板與創業板有接近2500家上市公司,其中內地企業數量占比超過了50%,市值占比超過了73%,成交量占比超過了79%。
另外,港股以機構投資人為主,決定了港股與A股不一樣的市場特徵。港股的機構投資者交易量占比超過80%,並且還在逐漸攀升;而A股的交易量主要由個人投資者貢獻,占70%左右。正是因為投資者結構的不同,導致香港市場換手率比A股低了很多。而且由於機構投資者更加重視企業盈利,導致港股成為一個基本面驅動的市場,參與者長期主要是賺取企業盈利增長/分紅帶來的收益。從1974年以來到2019年底,恒生指數年化收益率約13.2%,其中企業盈利增長貢獻10%,股息貢獻3.7%,而估值擴張是負貢獻。在一個機構投資者占主導、靠基本面驅動的市場,更需要投資者堅持長期投資以期獲得更好的回報。
港股不是A股的替代品,而是資產配置的好夥伴。目前國際資金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如何在全球利率水平走低的背景下,有機會保持一定的收益率水平。境內的理財子公司、保險公司等也同樣面臨「資產荒」。這些資金都在尋找能提供收益波動相對更小、預期收益率較高的優質資產,而我們認為港股市場或是不錯的選擇。
5、您能不能介紹一下,您正在發行的興證全球的滬港深基金(009007)的投資架構和邏輯?
林翠萍:核心投資思路是以基本面分析為基礎,尋找具有長期競爭力、穩定現金流和盈利增長平穩的優質企業作為核心持倉,早期買入、長期投資,與優質企業一起成長,使基金能受惠於這些公司的盈利增長與估值提升帶來的收益。
首先通過量化篩選構建股票池,採用能反映個股流動性、公司財務風險、未來成長潛力、現金流穩定性和管理層可靠程度等因素的指標。股票池每季度進行調整,每月跟蹤估值水平,目前有120 只左右個股在股票池中。接下來對股票池中個股進行基本面分析,主要關注企業長期盈利增長的潛力。一方面分析行業競爭格局,供給端是否太過擁擠,會不會面臨激烈價格競爭對盈利不利;另一方面分析公司是否具有長期可持續的競爭力。再分析個股估值水平,作為風險評估。
構建核心–衛星投資組合:核心持倉長期投資行業競爭格局、公司管理能力均認可的公司;衛星持倉投資傳統、成熟行業中穩健獲利但由於關注度低被市場低估的公司,把握短期交易機會。再從行業集中度、個股集中度等方面考慮整體組合風險。
大類資產配置:投資中更注重自下而上選股,認為主動管理基金經理的主要任務是在各種市場環境、趨勢中尋找投資機會。2018年感覺市場下跌壓力較大,主動進行減倉,但減倉幅度較小。投資中不會進行極端的倉位調整,因為倉位過低也會承擔較大的踏空風險,而且擇時判斷較為困難。
行業配置:在港股主要投資金融、消費、醫療和科技板塊,周期/能源板塊投資較少。周期股中ToB的行業如原材料、鋼鐵和水泥等了解較少,因此在投資組合中占比較少。主要投資成長性行業,賺行業與公司的錢。如果行業競爭格局不好,已經沒有增長點,但競爭者多,一直處於價格競爭,利潤率難以提升,公司就很難掙錢。這種行業的公司因此除非股價非常便宜,遠低於內涵價值,可能會短期投資,從大方向上來看這類行業的公司配置較少。
目前香港市場大多數行業、公司,股價已經跌到了我認為買入比較舒服的位置,目前投資一到兩年大機率能獲得正收益,金融、消費、醫療和科技板塊都有很好的投資機會。在市場估值便宜的階段,應該投資有未來性的行業和公司,其他公司即便估值均值回歸,投資收益率也不及有成長性的公司。
個股選擇方法:投資時要避免被市場情緒所左右,進行理智判斷,而精細的基本面分析流程,可以鞏固對長期資產評估價格的信念,是理智判斷的基礎。基本面分析中會將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首先理解公司的商業模式、盈利來源,再根據財務信息驗證這些判斷,與同業比較看經營質量、獲利質量指標是否表現一致,對盈利穩定增長的趨勢和潛力進行綜合判斷。
基於過往的研究跟蹤與投資經驗,在香港市場,我們有30 只左右核心跟蹤個股,這些個股已經確認符合核心持倉條件,可以在合適價格布局長期投資。港股有很多做空機構,有時候做空報告會對股價產生很大傷害。如果被做空機構發現基本面問題,股價就一去不回;但如果只是因為股價漲多進行做空,對基本面紮實的公司影響不大。希望通過嚴謹的投資流程,篩選出好股票,來排除這種風險。
--
近1年收益率
興全滬港深兩年持有混合
009007
查看詳情
風險提示:興全滬港深兩年持有基金每份基金份額的最短持有期為2年。對於每份基金份額,最短持有期指基金合同生效日(對認購份額而言,下同)或基金份額申購確認日(對申購份額而言,下同)起(即最短持有期起始日),至基金合同生效日或基金份額申購申請日起滿2年(2年指365天乘以2的自然天數,下同)後的下一工作日(即最短持有期到期日)。本基金每份基金份額在其最短持有期到期日(含該日)後,基金份額持有人方可就該基金份額提出贖回申請。因此,對於基金份額持有人而言,存在投資本基金後,2年內無法贖回的風險。本基金為混合型基金,其預期收益和預期風險水平高於債券型基金和貨幣市場基金,低於股票型基金。本基金投資於港股通標的股票,需面臨匯率風險、香港市場風險等境外證券市場投資所面臨的特別投資風險。本基金非保本。興證全球基金承諾以誠實信用、勤勉盡責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財產,但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投資者投資於本公司基金時應認真閱讀相關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等文件並選擇適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品種進行投資。我國基金運作時間較短,不能反映股市發展的所有階段。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或基金經理曾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公司立場,不作為投資建議,且具有時效性,僅供參考。基金投資需謹慎,請審慎選擇。
同花順專家團,是由同順號團隊傾力打造的行業專家訪談專欄。關注同花順專家團,把握經濟熱點,洞悉市場變化,深入產業分析,與專家面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