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紅色記憶 不忘初心使命
營口的大地上,紅色資源豐富,革命精神豐沃。一些我們常常談及的地名,伴隨著營口解放、新中國成立而誕生,歷經風雨滄桑沿用至今。它們有的記載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有的滲透著令人難以忘懷的紅色基因,成為了這座城市寶貴的文化資源。
正值中國共產黨建黨99周年之際,今天,讓我們循著營口的紅色地名,一起追憶曾經發生在這片熱土上的紅色故事……
楊運鎮楊運村
楊運村位於蓋州市楊運鎮東南部,因烈士楊運而得名。
楊運原名楊萬宏,河南省偃師縣緱氏鄉官莊村人。1939年參加革命,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受黨的派遣到東北地區開展工作,被分配到萬福縣熊岳區任區委書記兼區長。1946年5月,楊運帶領群眾開始除奸懲霸、反奸清算、減租減息等鬥爭。1946年寒冬,敵軍步步向東部山區逼進,八道河、北威子都駐紮了敵軍。楊運和他的二十多個戰友們在深山野林里同敵人周旋戰鬥,經常吃不上飯,睡不好覺,為保存實力,楊運讓副區長陳明帶領大部分區工作隊同志撤到崗里(今大連普蘭店)。廣大群眾非常關心楊區長和其他同志的安全,勸他們也撤到崗里去。楊運卻斬釘截鐵地說:「不能撤!我們走了,鄉親們就要受苦了,大山不倒,共產黨不倒,就算只剩一個人也要戰鬥下去!」。這期間,國民黨懸賞5萬元通緝楊運,並調遣一營兵力駐紮八道河搜山。楊運在群眾的幫助下幾次躲過敵人的追捕,但在一次突圍中不幸被樹杈刺傷左腳,傷口凍潰,彈盡糧絕,只好躲進農戶家養傷。敵兵尋蹤覓跡,將其包圍。為了不使農戶家遭受牽連,楊運挺身而出。敵兵用鐵釘將楊運的雙手釘在車板上,楊運鮮血淋漓,幾次昏厥過去。
1947年1月17日,楊運慘遭殺害,年僅23歲。1947年6月,萬福縣解放,縣委、縣政府將楊運生前戰鬥的八道河山區改為楊運區,村名也改為楊運村,一直沿用至今。
楊運烈士墓坐落於楊運鎮六道河村北觀寶山的南坡上。塋盤座北向南,呈正方形,邊長16米,高1.06米,正中有6級台階通上。墓分墓室、墓頂兩部分。室內置木棺,柩內有書有烈士英名的木製 靈牌。墓前東西兩側有烈士母親和胞弟來弔唁時,栽植的四株蒼松,正中立有花崗岩石質的墓碑一通,碑身高1.32米,寬0.62米,厚0.15米。正面印刻「楊運烈士之墓」6個大字,背面印刻楊運同志簡介。
記者 / 姜姍 編輯 / 崔璽
責編 / 朱琳 魏家鵬 製作 / 王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