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看《少年的你》的劇情簡介,我興趣不大:
性格內向的優等生陳念,恰逢高考之年,因同學意外墜樓,引發一連串不為人知的故事;
最孤獨的時刻,一個叫「小北」的少年闖入她的世界。
這樣的梗概,讓我感覺有些狗血,國產青春片不缺「狗血」二字。
何況,映前看到的牌面,都在傳遞不穩當的信號:
映前4個月公布撤檔;男主是流量者易烊千璽;
25號上映,22號才突然官宣定檔。
但結果,卻出人意料:
上映才兩天,票房已飆至3.5億,拉了李安《雙子殺手》的2.1億票房老長一段距離。
同時,易烊千璽的演技也獲得多方肯定;
豆瓣評分,開出8.7,截止本文寫成,已超17萬人評價,分數還在8.6分。
可以說,《少年的你》上映,為本周本應受《好萊塢往事》臨時撤檔影響的影市,帶來了一劑強心針。
《少年的你》是曾國祥繼《七月與安生》後,第二部長片作品。
之前,通過《七月與安生》所獲金馬獎肯定,曾志偉之子曾國祥證明了自己:哥不僅僅是混跡於香港小成本電影中的小演員,還是一個有潛質的好導演。
這回,《少年的你》沿用的,依然是當時的金馬獎班底:
除了曾國祥,還有金馬影后周冬雨,監製許月珍,編劇林詠琛 / 李媛 / 許伊萌,攝影指導余靜萍等。
而一個香港人,曾國祥能把不熟悉的高考場景拍成片中那般模樣,足見是下足了功夫。
技法上,曾國祥在後半段則將一個事件的始末,先將其拆成碎片,再通過不同人物的視角,加上一次次反轉拼出事情原貌。
這種設計,又使得這部文藝范的電影,有了更易於接受的大眾觀看門檻。
難得的是,這些技巧卻沒有淪為主角,而是一次次推動電影的情感輸出。
想提示您:淚點低的朋友,請帶足紙巾。
如果從主角年紀以及故事所發生的群體環境,本片是青春片沒錯。
但它卻不走多數國產青春片的純情路線,「青春」兩字後面,多加了一個詞:
青春現實題材。
這個題材,涉獵的範圍更廣,也超過了青春片的範疇,觸角所及之處,是一個這些年不斷引起關注的社會問題:
校園凌霸。
從故事本身來說,在我的觀感里,它的基調是殘酷的。
如果要用一個顏色來形容,我覺得是:
暗黑。
是的,它觸及到了校園凌霸事件背後,那個暗黑的角落。
就像片中,陳念(周冬雨)和小北(易烊千璽)念的那句名言:
雖然身處溝渠,卻也依然仰望星空。
故事的開場,就已經刺出了一種校園學生狀態:
高考在即,學生胡小蝶卻因為校園凌霸,跳樓自殺。
當天,屍體陳於操場,全校學生卻是紛紛出來圍觀,通過手機進行討論。
這些人,除了帶著八卦獵奇心理,還呈現出一種圍觀下的冷漠。
只有陳念,在這些同學中走了出來,脫下外衣,蓋在胡小蝶身上。
本來,這是一個善意的行為。
但陳念卻因此引來不作為的同學們的各種不爽,各種議論紛至沓來。
從而,陳念成為了校園凌霸的對象。
集體性的,是冷暴力的嘲諷或者冷漠。
而針對性的,則有同學不斷對她施以暴力行為。
這和很多此類題材類似,一下子就刺到了這樣的痛點:
有時候,很多人不喜歡你,並不是你的問題,而是很多人的問題。
而男女主角的相遇,則由這樣一個事件帶出:
某天,回家路上,陳念看到社會小混混小北在街上被人圍毆。
陳念看不下去,報警,這個行為卻被施暴者看到。
於是,施暴者抓過陳念,一番羞辱。
也因為這個事件,陳念和小北認識。
由此,片中這樣一個組合出現:
社會小混混小北+陳念。
同時,因受到校園凌霸,陳念找上小北,讓後者為其提供保護,以期順利通過高考。
從而,使得本片的故事,將校內和校外,連成了一條線。
相信你們這兩天看到很多關於本片的劇情介紹了,所以我就不縷了。
還是說回暗黑元素,本片對此,不僅停留於面,而且還觸碰到了點:
開篇有自殺墜樓,後續還有各種凌霸手段展示(暴力與冷暴力),集體淡漠,甚至拍攝裸照視頻等情節。
這樣的情節,又和本片的背景形成了截然相反的對照:
一群做出校園凌霸行為的學生,卻正在備戰通往人生光明之路的高考。
諷刺不?
島國之前有一套劇《3年A班》,裡面那位老師,對參與及漠視校園凌霸的學生說道:
你們這樣的人,到底要畢什麼業啊?
如果說,「暗黑」這詞可用來形容片中的那些行為,那麼「現實」兩字,則是用來形容這些校園凌霸行為背後的成因。
這些成因,更多是在現實層面上的。
先看錶現型。
片中,不管是施暴者還是受害者,都對他們的背景進行了交代:
陳念的保護者小北,他算是校園凌霸事件之外的第三方。
而他流落街頭,不讀書的原因,是因為:
父親先拋棄了他和母親。
接著,由於帶著他,母親不好改嫁,於是,小北再次被母親拋棄。
不讀書,只能靠混跡街頭,倒賣手機這種勾當生存。
由於角色的設定,片中將小北設定為沒有明天,卻對陳念重情重義的江湖人物。
但現實是,校園凌霸的參與者中,也不乏社會小混混。
受害者,則以陳念為代表。
單親家庭,母親為了供陳念讀書,在賣假貨。
然後,不斷受到別人追債,經常東躲西藏。
對於陳念來說,她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學,是改變這個家庭的唯一出路,也是擺脫困境的希望。
例如,陳念會哄著母親:
我考上後,你去我們學校旁邊開個店,我帶同學過來,我們一起賺同學的錢。
也因此,對於高考這根救命稻草,陳念看得尤其重。
再加上家庭因素,所以,對於校園凌霸,陳念只能一忍再忍。
對她來說,熬過去,就好了。
只是。。。
還有以優等生魏萊為代表的施暴者。
她反而出自生活條件良好的家庭,但家庭教育卻也出了問題:
因為復讀,父親一年不理她;
母親對她的期望頗高,認為我的女兒就是比別人優秀,和別人不一樣。
這樣的高期待和高壓力下,則反而催生出魏萊的一種逆反心理。
而這樣的心理,則讓其通過校園凌霸這種行為,來獲取在家庭中無法獲得的心理滿足感。
而狠的是,施暴者還會衍生施暴者。
例如,魏萊團隊裡面有一個施暴者,如果她不參與施暴,那麼她就會成為校園凌霸的對象。
所以,對我而言,《少年的你》不同於當年的《九降風》及其港版的《烈日當空》。
雖然後兩者我也很喜歡,但它們更多的是將殘酷青春,歸結於青春期的荷爾蒙衝動。
而《少年的你》則相對走得更遠,也更深一些。
片中的那些校園凌霸行為,只是形形色色此類事件的縮影。
在這背後,本片顯而易見地揭示了這些行為背後的成因:
校園凌霸行為,大部分成因來自於校外,尤其是家庭。
而且,這些行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長期日積月累,然後走到某個節點後的爆發。
最近很多媒體都把《少年的你》說成是最好的國產青春片。
是不是最好,只有您看過了,您自己說的才算。
對我而言,是部好片就對了。
當然,這對於校園凌霸這樣一個社會性的問題,本片更多的也是提出問題和現象,至於解決,這問題自然不是一部電影能夠解決的。
但如果能喚起社會大眾對於這個問題的更多關注,我覺得這就值得尊重了。
我在讀書的時候,也遇到被校內混混清錢的事。
我當時的一個心情,和片中陳念的那個心情很相似:
趕快畢業,畢業後就是成人了。
成人了,就能擺脫這些,就不會被這些人欺負了。
只望,這種渴盼成人的心情,能被越來越少的少年所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