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往事》可以看了。
我很喜歡這片子,但也無法否認,這是昆汀作品中,最為小眾的作品。
再者,可能是我比較鈍感,從全片的氣質來看,我並不覺得李小龍的部分,是之前爭議般的詆毀。
說從前,昆汀是香港電影粉,《英雄》後來在北美大熱,後面的功臣就是昆汀。
更不用說他能把吳宇森的《喋血雙雄》倒背如流。
《殺死比爾》中,昆汀更讓烏瑪瑟曼穿上了李小龍的經典戰衣。
說現在,我覺得片中李小龍的那部分,更多是一個喜劇效果。
因為,昆汀在片中也涮了不少當年的好萊塢明星。
甚至,波蘭斯基還被塑造成一個看起來有些傻的形象。
不過,李小龍在《青蜂俠》片場那場戲,如果和幾個情節串起來,也算是一個彩蛋了。
開場不久,小李子扮演的RICK也說自己演過《青蜂俠》。
片尾字幕出現後,背景音樂則是60年代《蝙蝠俠》電視劇的主題曲。
串起來看,則是一個迄今鮮為人知的梗:
60年代,《青蜂俠》和《蝙蝠俠》曾經拍過聯動劇集。
還有一幕,是片中出現了60年代的電影《勇破迷魂陣》中一個打鬥片段。
這期間,昆汀還穿插了一段李小龍和該片女主角莎朗泰特練拳的戲。
這個梗在於:
李小龍是該片的武術指導。
這類迷影的梗,片中比比皆是。
再舉兩個:
片尾的彩蛋,小李子抽著昆汀杜撰的紅蘋果香煙。
這也是昆汀當年安排烏瑪瑟曼在《低俗小說》中抽的香煙牌子。
一開始,小李子扮演的Rick和阿爾帕西諾扮演的Marvin有一番對話。
而因為Marvin邀請Rick去義大利拍西部片,使得Rick傷心欲絕,說道:
我過氣了。
梗在於:那個時候,好萊塢大牌對於義大利西部片是看不上眼的。
只有混不下去或沒名氣的演員,才會去拍那種他們眼中不入流的義大利西部片。
P.S.:好萊塢西部片和義大利西部片區別在於:
前者的正派角色高大上,而後者並不正邪分明,且遊走於道德和法律邊緣,暴力黑暗也更甚。
這麼多的梗,使得《好萊塢往事》成為昆汀夾雜最多私貨的一部,就如阿方索那部《羅馬》般私人。
對於昆汀來說,1969年,是好萊塢進入新時代的開始,嬉皮文化開始滲入到電影中。
他自己說道:
那時候我剛好6,7歲,對那時候的流行文化記憶猶新。
如今的我正處於一個經常回想過去,還沒有徹底老去,所以我對那時候的好萊塢有足夠的歷史知識,同時又保留一種童話般的遐想。
於是,私人迷影與年代久遠的梗,以及昆汀的話癆風格,使得本片會讓一部分觀眾,看得雲里霧裡。
但如果對故事背景有了一定了解,我相信就會看得蠻爽的。
例如戲中這個咋一看莫名其妙的情節:
花花公子豪宅辦Party,其中有個人,神神道道地描述了舞池中某三個人的關係。
這三人的關係,是現實中,當年轟動好萊塢的一個勁爆八卦:
莎朗泰特在拍攝波蘭斯基的《天師捉妖》時,兩人相戀了。
於是,莎朗泰特甩了當時的男友:造型師傑伊塞布林。
問題是,分手後,傑伊依然還是前女友的密友和化妝師,且三人關係還不錯。
《天師捉妖》
所以,你說昆汀特別放大誰吧,好像也沒有。
基本上,昆汀基本上涮了每個人一遍。
但全片的視角,卻是兩個虛構人物:
小李子扮演的過氣演員Rick,以及Rick的特技替身Cliff(布拉德皮特)。
Rick和Cliff剛好是截然相反的人物特質:前者負責敏感搞笑,後者負責剛猛及熟男魅力。
Cliff是妹子看了就會自己跑上來被泡的那種。
布拉德皮特則很好地演繹了那種讓人信服的成熟老男人魅力。
打起架來,Cliff剛猛迅疾。
工作上,他是Rick最搭的特技替身,生活上,是Rick的好司機,情感上,又是Rick信任的好兄弟。
可以說,這個角色在人格上,幾近完美。
至於Rick,這應該是我這些年看到小李子最為搞笑的表演了。
例如有一段Rick在片場頻繁NG的戲,讓我笑岔了。
不過這得結合電影看才有感覺。
反正,這樣的小李子,很少見是不是?
Rick這個角色,多少也是指代那時的好萊塢,一代新人換舊人,光鮮背後的殘酷市場法則。
Rick這麼說道好萊塢的生存憑證:
在這裡最重要的是,你買了房,不用租的。
這表示你住下來了,而不止是一個過客。
只是,Rick如今的窘境,卻被製片人Marvin一語道破:
50年代你很紅嘛,都是男一號。
可你現在只能到處去劇集裡演反派。
這周在這劇集裡被新人打,下周在那劇集裡換個人打你,再下周,換誰扁你?
你成了新人的人肉沙包,後來,你倒下了,你的男一號生涯再也起不來了。
本片就從這個過氣演員起起伏伏的經歷,來看那個時代的一段好萊塢往事。
雖然是虛構,但Rick角色,卻也融合了一些當時好萊塢演員的經歷。
例如老牛仔伊斯特伍德。
片中有個情節,是Rick去義大利拍那所謂不入流的西部片。
而當年,伊斯特伍德也是過了事業黃金期,處於瓶頸,只能在電視圈打滾,而且出路看似越來越少。
於是,破釜沉舟,他跑到義大利與導演賽爾喬·萊翁內共同拍攝了著名的《鏢客三部曲》(《荒野大鏢客》,《黃昏雙鏢客》,《黃金三鏢客》)。
這一系列,使得伊斯特伍德翻紅,也成為義大利西部片的一座里程碑。
《荒野大鏢客》
昆汀說《好萊塢往事》算是他給電影的一封情書,裡面確實寄託了很多自己的情懷。
在我看來,這片子並非為了突出某些點,而是通過Rick和Cliff的視角,拍一段當時的好萊塢群像。
於是,片中涉及到當時的事件不少,但有的部分卻埋的很隱蔽。
例如片中出現有個陌生人來到導演波蘭斯基家找舊友,卻被告知舊友已不住在這裡。
這個陌生人,就是曼森家族的頭子:查理·曼森。
本片的另一個素材,就是1969年,曼森家族兇殺女演員莎朗泰特等四人的真實事件。
在片中,曼森就只露臉了這麼一次,還沒表明身份,只是在影像上有所暗示。
但對背景不了解的人,即使後面殺手還提到曼森的名字查理,估計也不容易Get到這個梗。
片中的曼森
還有一幕,是莎朗泰特走進一家書店,為老公波蘭斯基買《苔絲》。
據說當時,波蘭斯基並不喜歡這書。
但在莎朗泰特被殺10年後,波蘭斯基卻為亡妻拍了《苔絲》電影。
波蘭斯基說過,如果要算,他人生中唯一的分水嶺,就是妻子之死。
當年,曼森家族對明星犯下的這起兇殺案,在好萊塢著實轟動。
實際上,曼森家族的人並沒有血緣關係,只不過是以曼森的名字命名而已。
曼森的母親是個妓女,母親也不知道孩子是誰的種,於是就把自己最喜歡的情人的姓給了兒子。
曼森是由自己的阿姨撫養長大的,但姨夫是個心理變態。
種種暴行下,曼森流浪街頭,多次入獄,也缺乏正常教導,身邊充斥的是社會的黑暗面,這也造就了他的性格和人格的扭曲。
後來,在那個嬉皮士運動鬧得正歡的年代,曼森創辦了一個邪教,並通過招搖撞騙的伎倆,他把自己塑造成了這個邪教的精神領袖。
邪教里,多是些迷茫的嬉皮士小年輕,且多為女性。
《好萊塢往事》中,有一場戲,時間不短。
背景是一個破舊的農場,事件是Cliff一人,斗一群年輕女性為主的嬉皮士。
不了解背景的朋友,估計又會看得雲里霧裡的。
尤其是Cliff到了這個農場後,為什麼非得去找一個80多歲的老瞎子聊天?
片中的這個老片場,原型就是後來著名的史帕恩農場,曼森家族曾經的一個重要據點。
曾經,這裡被出租用以拍攝西部片。
而當曼森和他的邪教到來後,為了換取免費居住權,曼森讓他的女性信徒們,輪番為80歲的失明老農場主提供性服務,並充當農場主的眼線。
這場戲,昆汀拍的就是當時曼森家族的這段事。
史帕恩農場
片中Cliff所至的舊片場
片中,那個未成年的嬉皮士女孩衝著離去的Cliff喊道:
喬治(農場主)沒瞎,瞎的是你。
曼森對於信徒這種邪惡的洗腦,在現實中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而1969年8月9日晚,曼森家族則將噩夢帶給當時在好萊塢已大有名氣的波蘭斯基。
當晚,波蘭斯基正在倫敦拍片,逃過一劫。
而他那已有8個月身孕的妻子莎朗泰特,則邀請了幾位朋友來到比弗利山莊的豪宅過周末。
沒想到,4名曼森家族的殺手的到來,對屋裡的人進行了無差別屠殺。
不僅無人倖免,更殘忍的是,莎朗泰特和她肚中已8個月的孩子慘遭毒手後,兇手還用莎朗的血,寫下PIG這個詞。
第二天,被隨機選擇的拉比安卡一家,又成了這個邪教的無辜受害者。
死者家中,也被寫上了血字。
後來查理曼森被捕,整個審判過程竟持續了9個多月,這個記錄直到90年代才被辛普森案打破。
審判過程被拍了下來,向全美播放,而瘋狂的是,曼森則藉此機會,在鏡頭前「慷慨陳詞」,意圖煽動全美。
教徒們則每天打扮得異常出個,而且還齊唱頌歌,意圖為曼森頂罪。
這期間,曼森還在前額畫了一個十字,後來,竟改成了納粹標誌。
而他的信徒們,竟然緊緊跟隨。
1971年,曼森和四名嫌疑犯被判了死刑(其中一名嫌疑犯作案時才19歲)。
只是,第二年,加州廢除死刑,於是,曼森等人被改判無期徒刑。
多年以來,曼森申請過12次假釋,統統被拒絕,而《滾石》還將他認定為「世界上活著的最危險的人。」
直到2017年,曼森病逝,終年83歲。
《好萊塢往事》的最後半個小時,才開始這起慘案的情節。
但是,昆汀並沒有在螢幕上還原這個慘案。
他做了自己的特別處理。
這個處理,使得本片的結局,成為今年我最喜歡的電影結局。
不劇透講不清楚,不講我又覺得不過癮。
所以,還沒看且怕劇透的朋友,到此您可以關掉本文了。
昆汀並沒有讓曼森家族的殺手們,再把莎朗泰特等人在螢幕上再殺一遍。
就像《無恥混蛋》中,昆汀讓希特勒被殺死於戲院。
這次,昆汀再次改變真實事件,讓邪教的幾個殺手們,來到Rick的住處,當晚,Cliff也在那裡。
哦,對了,在劇中,Rick剛好是波蘭斯基的鄰居。
結果呢?
三個殺手,兩個被Cliff給宰了。
最後一個,被Rick用噴火槍燒死。
這個殺的過程,讓很多人覺得,昆汀的血漿終於又回來了。
但最讓我感動的,卻是殺戮之後的結局。
驚嚇未過的Rick,一個人站在波蘭斯基家門口。
這時候,那個在現實中被殺死的傑伊站在門口,主動和Rick噓寒問暖,並關心起他晚上的遭遇。
進而,莎朗泰特也從門控對講機裡面,和Rick交談,一陣關心。
這對鄰居終於認識了對方。
而最後的最後,則是Rick被莎朗泰特邀請到家裡,喝一杯,聊聊天。
此時,昆汀將鏡頭拉遠,打造了一個旁觀者的視角,觀眾看到,Rick和新朋友莎朗泰特等人在豪宅門口握手問候,再一起被歡迎進門,很溫暖,很友好。
這就是昆汀打造的結局:
莎朗泰特等人不但沒死,甚至沒有遭遇惡徒。
惡徒,就這樣不經意地與他們擦身而過,且得到應有的下場。
畢竟,現實已經那麼殘酷了,昆汀顯然不願意讓那殘酷,在螢幕上再來一次。
所以,這個看似平淡的結局,卻讓我著實感動,恍如隔世,卻也不甚唏噓。
如果,這是現實,該有多好?
當然,這純粹是一個美好的幻想了。
但電影,不就是一個做夢的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