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庚:廈門集美大地上永遠矗立的一座愛國主義的豐碑

2019-09-19     楊公古法風水曾祥裕

陳嘉庚: 廈門集美大地上永遠矗立的一座愛國主義的豐碑

曾祥裕 曾海亮

游廈門不能不去集美,那是因為永遠矗立著一座愛國主義的豐碑,那是著名華僑領袖實業家教育家陳嘉庚生前舊居和他身後歸宿地。

集美位處廈門島西面,上世紀50年代,一道高集海堤把廈門島和集美連在了一起,後來又在這裡建起了廈門島第一座大橋——廈門大橋,我們坐在大巴上,駛過大橋,瞧瞧窗外的藍天白雲,明媚的陽光撒在海面,波光鱗鱗。

當我們走下車,悠閒漫步在集美學村那古榕成蔭的小街上,撲入眼帘的是紅磚翹角的典型閩南建築和碧波蕩漾的龍舟池。

集美: 陳嘉庚實現報國理念的大本營

集美的景色頗有園林風格,這裡曾是陳嘉庚實踐辦學報國理念的大本營,也是陳嘉庚歸宿之地。

陳嘉庚先生在他所處的那個年代,也就是「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刻」,「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那個年代,大部分實業在南洋的他,出於民族大義,愛國熱情,除對中國抗日戰爭發動華僑捐錢捐物以外,歷經艱辛,1913年、1921年先後出資興辦集美學校、廈門大學。這對於一個本身只念過幾年私塾,識字不多,靠自己漂泊海外打工的創業者來說,這是何等具有遠見卓識的行為啊! 1923年孫中山大元帥大本營批准「承認集美為中國永久和平學村」,「集美學村」之名由此而來。

為何陳嘉庚對教育情有獨鍾?

我想起陳嘉庚先生曾說一句話:「國家之富強,全在乎國民。國民之發展,全在乎教育」,「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這說明他對教育情有獨鍾,才捨得耗儘自己畢生的財富和精力在廈門興建學校。

一個國家持續發展的動力在於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和諧發展。而一個民族所擁有的社會環境優劣,就決定這個民族的文化素質高低。先進文化就是生產力,能營造先進文化的社會環境就是一個國家最旺盛的風水特徵。縱觀一個家族要興旺發達下去,只有文化才是其生生不息的源泉。所以,最好的風水景觀營造,就是緊緊圍繞培養讀書人來大做文章。

中華民族要立足於世界之林,依靠的是強大的文化力量。旁觀者清,連前新加坡李光耀也指出:「中國和平崛起,文化應當先行」,文化作為發展的驅動力,它不僅在於通過弘揚傳統文化把人們凝聚起來,還在於在動態的「化」的過程中領悟先進的時代內涵。文化戰略的構建,不只是一種規劃,更應是全局性、前瞻性、長遠性意志的體現。

致富不忘報效祖國,「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陳嘉庚做公益事業慷慨解囊,而他的生活卻十分儉樸。他身體力行的座右銘是:「應該用的錢,千萬百萬也不要吝惜,不應該用的錢,一分也不要浪費。」 他家有數百萬財產,晚年為自己規定伙食標準即每天五角錢,經常吃番薯粥、花生米、豆乾、腐乳等。他一生致力辦學,為集美和廈門大學興建數十座雄偉的高樓大廈,自己的住宅卻是一所簡樸的二層樓,既小且暗。

可以說,舊中國正有許許多多像陳嘉庚這樣的仁人志士、民族脊樑,才沒有亡國;新中國才在千瘡百孔的戰爭廢墟中迅速崛起。所以陳嘉庚以他人格魅力贏得了毛澤東的讚賞「華僑旗幟,民族光輝」。偉人精神永遠銘記在國人心中。原福建省委書記、後任中央扶貧基金會會長項南說:「陳嘉庚一生對中華民族和南洋各族做出的貢獻是巨大的,是跨越國界和跨越世紀的。」「一生勤奮的陳嘉庚,不僅積累了大量的物質財富,還積累了豐富的精神財富。」

陳嘉庚的愛國之舉留給後世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我們今天緬懷陳嘉庚,應該學習他那種熾熱的愛國精神和大公無私的情操。但縱觀當今官場急功近利和腐敗叢生的現象,要把「科教興國目標真正落到實處,可謂任重而道遠。

我贊成一位網友的評論:「陳嘉庚先生的時代已過去了半個多世紀,在這半個多世紀裡,我似乎感覺到我們的民族沒有像我們的前賢那樣深刻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沒有深刻認識到教育真正的內容和目標是什麼。且不說「文革」那變異的年代,就說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發展的今天,我仍然經常看到很多地方最醒目最闊氣的建築是政府大樓、樓堂館所、豪宅別墅、高級住宅,許多中小學校的校舍特別是偏遠落後地區的依然破舊不堪,希望工程仍在繼續,我們的教育並沒有和經濟的發展同步發展協調發展。」

「 一個國家民族的發展最根本的是要靠全面健康的教育,要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綜合素質。 歷史和現實的實踐都證明:一個有文化、綜合素質高的民族沒有理由不處於世界民族之林。落後的本質含義就是人的素質差。」

陳嘉庚先生故居

我一邊沉思著教育問題,一邊走近陳嘉庚先生故居,其坐落於集美鎮後尾角,今嘉庚路149號,是陳嘉庚先生居住過的地方,1918年建成。故居原是一座兩層小樓房,1938年被日本飛機炸毀,後重修,直到完工後才重修居宅。

現故居是1980年按小樓原來格局修繕的,按先生晚年居住情況陳列,並珍藏有手稿、衣服及日常生活用具等遺物。故居西側的一座三層樓房為「陳嘉庚先生生平事跡陳列館」,共以「經商南洋,情深鄉國」,「傾資興學,百折不撓」,「赤誠愛國,鞠躬盡瘁」三部分陳列,展現出陳嘉庚先生經營實業的聰明才智,勤勞儉樸、傾資興學的高尚品德和赤誠的愛國情懷。

陳嘉庚先生的銅像就佇立在歸來堂前。銅像後石屏上刻有毛澤東主席的「華僑旗幟,民族光輝」題詞。 我肅立在陳嘉庚塑像前行鞠躬禮。做人就要像陳嘉庚那樣,胸懷大志,樂於奉獻。

「歸來堂」,顧名思義,就是漂蕩海外遊子重返故土的溫情港灣。這是陳嘉庚生前想建的建築,原本是想歸國華僑回國後有個聚會的地方,他生前因種種原因沒有建成,後來陳嘉庚逝世一周年時,由周恩來總理指示落成。

經測,歸來堂為癸山丁向兼子午。

鰲園是一座富於閩南特色的藝術園林

歸來堂走出,我們一行人還興致勃勃去參觀了鰲園。有些人來了集美游過歸來堂就被導遊帶上車匆匆離開,這是一件遺憾事。其實鰲園是集美最值得去的地方,因為鰲園不僅是一座墓園,更是一座富於閩南特色的藝術園林。

為什麼取名鰲園呢?同行人有人提出此問題,讓我們猜。我認為取地名喜歡喝形。這與「鰲」的吉祥內涵有關。因為「鰲」泛指大龜、大鱉,在閩南是吉祥長壽的象徵。

鰲園原為一座小島,三面臨海,西接陸地,因形如大鱉,所以稱之「鰲園」。大門有幅楹聯「鰲載定教山盡峙,園居寧與世相忘」。上下聯首字結合正是「鰲園」。鰲園是陳嘉庚先生於1950年回國定居後為建設故鄉集美完成的首項宏偉工程,至1961年完工,歷時10年,占地近9000㎡由門廊、集美解放紀念碑、陳嘉庚陵墓等組成。園中公有666幅精雕細刻、栩栩如生的青石雕,是閩南石文化的代表作。

1962年,著名詩人郭沫若參觀鰲園時,觸景生情手書一聯:「鰲園博物大觀百聞不如一見,鷺江集美中學萬人共仰春秋」。高度評價了鰲園博物大觀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珍貴的藝術價值。

鰲園現占地11230平方米,園門朝北,。進入園中,滿眼是高低錯落的亭台樓閣,是中西合璧風格的體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數「鰲亭」和「命世亭」,均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與鰲園同時建成,是鰲園建築景觀的延伸。「命世亭」內原先樹立著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十大元帥的雕像,由於歷史的原因,這些雕像在1961年9月間被悄然移走,成為一件憾事。 鰲園構築宏偉,石雕技藝精湛。

198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國務院公布其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讓我難忘的一道景觀就是園中樹立的大型石雕「桃李芳菲」和「尊師重教榮譽碑」,均從不同的視角高度讚頌了「教育為本,科教興國」的永恆主題。「尊師重教榮譽碑」的主體建築蠟燭石雕,其高9.9米,表達永久吉祥之意,又象徵一把永遠燃燒的火炬,是陳嘉庚先生興辦教育、培養人才和點燃自己、燃燒別人這種無私奉獻精神的縮影。

集美解放紀念碑是螯園的主體建築,是陳嘉庚先生親自精心設計的。紀念碑高28米,象徵中國共產黨經過28年奮鬥,終於取得了勝利。碑基為13、10、8、3級四個台階,13級寓意陳嘉庚先生事業鼎盛的年月,10級為遇到困難的年月,8級為八年抗戰,3級為三年解放戰爭。正面是毛主席親筆題寫的「集美解放紀念碑」,背面是嘉庚先生撰寫並手書碑文。

紀念碑的頂端高入雲霄,冠以琉璃瓦大屋頂,體現了陳嘉庚先生一貫「採納古今、中西結合」融為一體的要求和處處不忘民族尊嚴,期望中華騰飛的高尚情懷。紀念碑的南側,有一道屏風式的石牆和陳嘉庚先生的陵墓分界。

陳嘉庚墓面向大海

陳嘉庚逝世時88歲。陳嘉庚墓就坐落在集美解放紀念碑正南面,背靠烈士紀念碑,其意在於陳嘉庚墓地有雄厚靠山。陳嘉庚墓地面向大海,視野廣闊,環境優美,景色宜人,與遠處秀峰上其原配夫人墓遙遙相對。

陳嘉庚墓丘以輝綠岩塊石砌成,坐北朝南,東西寬5.3米,南北長6.6米,占地面積35平方米。墓冢呈壽龜形。中國自古有"百歲高齡,千年壽龜"之說。在閩南地方,人們對「龜殼墓」的解釋是「壽龜」、「長壽」和「吉祥」等意思。

也有一說,說鰲是海中的大龜或大鱉,像傳說中的碧璽一樣都是忍辱負重、力馱萬斤的神獸,鰲園建在鰲形的小島上,而 陳嘉庚先生的墓冢又做成龜型,這恰好是對先生精神與品質的最大褒揚、最好評價,說明他就是承載民族興盛大任的「神龜」,就是中華民族的基石和脊樑。他不僅用他畢生的心力、言行、財富為民族的解放與振興做出卓越貢獻,而且用他畢生倡導並身體力行的愛國、忠誠、為公、誠信、恆毅、開拓、進取的高貴品質,為我們總結並闡釋了極為珍貴的「嘉庚精神」。這是他獻給人民的精神財富。

墓高0.48米,橫徑2.1米,縱徑2.35米。墓圍呈「風」字形,圍屏上嵌有15幅反映陳嘉庚前半生重要經歷的青石浮雕。墓碑為弧首,花崗岩質,高0.87米,寬2.2米,厚0.18米,上鐫隸書「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歸僑聯合會主席/陳嘉庚墓」等字。

供桌為輝綠岩質,長1.18米,寬0.58米,高0.45米,正立面及兩側面嵌有反映抗戰時期陳嘉庚訪問延安等三次重要活動的青石浮雕。墓前為重檐歇山頂拜亭,鋼筋混凝土仿古結構,亭面寬7.5米,進深10.9米,高9.3米。墓後為「博物觀」浮雕照壁。照壁呈「冖」形,全長26米,高7.5米,共有各類青石雕219幅,內容涉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工、農、漁、牧業,民族風情,文物古蹟等。

經測,墓穴坐度分金為子山午向兼癸丁周天4度,坤申來水浩浩蕩蕩流向東南方,墳丘為龜形。龜壽形墓表由13塊水磨石鑲成,光可鑑人。

我瞻仰陳嘉庚墓後,面朝大海,心想集美在陳老心中是一種生於斯、長於斯、歌哭於斯的愛國愛鄉的情懷,他一生捐助教育的報國情懷鑄成他的偉大人格。陳嘉庚等老一輩愛國主義的楷模,舍小家為國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鞠躬盡瘁。斯人已逝,他們的愛國精神永遠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發揚光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u55V20BJleJMoPMnge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