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梅州有一方慈愛凈土,走訪興寧慈光安養院後感受了大愛無疆的內涵
曾祥裕 曾海亮
有一種大愛,不計報酬,無私奉獻,以實際行動踐行佛法的倡導,資助貧困,為往生者提供臨終關懷、助念往生服務,二十餘年「為黨和政府分憂,幫天下兒女盡孝」。
他們所作所為,為社會的傳統人文關愛、無私奉獻社會樹立了一面旗幟。
近日,我在梅州興寧參觀了這所全國規模較大,設施齊全的公益機構慈光安養院。走進這家安養院,佛音飄來,佛堂佛像莊嚴,助念室義工正在為往生者助念。
「善始善終「是人生五福之一,讓逝者無牽無掛、安詳無憾的離開,是其最大的福氣。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無論生前種種,讓逝者體面的離去,在其生命的篇章里,畫上完美的句號,是每個親屬的責任。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同時我們更應關愛身邊的家人。
我曾聽一個法師開示:人臨命終時,為其助念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在《地藏菩薩本願經》存亡利益品第七中:「未來現在諸眾生等,臨命終日,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一辟支佛名,不問有罪無罪,悉得解脫。」
《佛說阿彌陀經》有段開示:「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佛就告訴我們要定心、恆常執持佛號,有願者阿彌陀佛必定會來接引往生極樂佛國。
所以為亡者助念是很重要的,而對於修學佛法的人,為其助念是在種福田,學佛人都會去經歷助念,這是自利利他的事情。
我驚嘆在梅州興寧有這麼一群人學佛後心懷大愛,做了一件感天動地的大善事。眾所周知,當前,養老已經成為急需解決的一大社會難題,尤其是貧困、孤寡老人的養老送終問題,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
真了不起,一批志願者以生命關懷為出發點,堅持愛國愛教的思想,感恩社會,長期義務上門提供臨終關懷、助念往生服務,拒收錢物,經常捐資幫助經濟困難往生者辦理後事……在多年義務臨終關懷、助念的過程中,發現貧困、孤寡老人往往因缺少家庭的關懷照顧,身心不安,病情加重,於是念佛堂決定感恩社會,聚集社會愛心人士的力量,創辦一個以慈善為本、博愛為懷、導歸凈土為目標的場所,讓老人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終有所歸,感召社會各界培育慈心悲願風尚,營造敬老、愛老的社會氛圍。
據介紹,目前慈光安養院項目用地約36畝,建築占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建設項目主要7幢,包括主樓,多功能大樓、臨終關懷大樓和宿舍樓5棟。多年來,幫助困難老人、特困戶捐贈慈善救濟款達153萬元,義診施藥25.4萬元,捐資貧困大學生18.5萬元,印贈中華傳統文化書籍68萬元,放生護生235萬元,臨終關懷老人、病危人達1453人。
我對這個愛心團隊從事的慈善事業如此有序,如此廣受好評,無比敬佩。
安養院實行的人文化管理,人與人之間無私相待,每一位工作人員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只要誰有困難,大家就會全力幫忙,充滿著人性關懷。
善小暖人心,奉獻顯真情。我敬佩愛心人士如此虔誠幫助那些病重老人。雖然與被照顧的人素不相識,但他們不嫌髒、不怕臭,對病人毫無嫌惡之感,用佛教「普渡眾生」的理念,用佛教真、善、美的道德品德去溫暖人心,用親人般的關懷使老人逐漸改變過去怨天尤人的態度,學會了感恩,讓受助者感受到在困難面前自己並非孤立無援,社會的關愛無處不在。
凡來到安養院參觀的人,親眼目睹一幕幕愛心之鏡頭後,無不感嘆,這是一方大愛凈土,對於困境中的人,這種關懷猶如雪中送炭,溫暖了他們的心房,猶如潺潺甘泉,滋潤了他們的心田。
如今,愛心的種子己從梅州向國內其他地區播撒。
據介紹,這個愛心團隊現已發展至幾百人,分別在廣州、順德等地甚至外省免費提供臨終關懷服務,通過適當的方法幫助臨終者擺脫對死亡的恐懼,借臨終之際幫助其實現生命的提升,妥善安頓病人,幫助臨終者建立正念,令其心生安樂。
我參觀慈光安養院後,為這個愛心團隊大愛之舉,無私奉獻的真情感動,一群生活在社會基層的普通公民,乾了一件撫慰蒼生,關愛眾生的宏偉系統工程,做了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大實事!
人間有真愛,在他們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