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裕風水團隊行至湖北丹江口和浙江千島湖 探秘水下古城

2020-03-07     楊公古法風水曾祥裕

曾祥裕風水團隊行至湖北丹江口和浙江千島湖 探秘水下千年古城:古均州和遂安

曾海亮

曾祥裕風水團隊奉行知行合一的治學精神曾分別前往湖北丹江口和浙江千島湖,探秘水下古城。

一、「鐵打的均州「沉入丹江口水庫



} 在考察丹江口靜樂宮時,我們才知現在人們所看到的道宮是新建的建築。老靜樂宮原是均州古城的重要地標。但已沉入水中。

靜樂宮位於古均州城內東北部,敕建於明永樂十六年(公元1418年),建有玄帝殿、聖父母殿、左右御碑亭、神庫、神廚、齋堂、道房、廚室等197間,賜「靜樂宮」為額。靜樂宮專門管領營建武當山的建材供應和接待,也是進入武當山的第一宮。


修建丹江口水庫時,靜樂宮的贔屓石碑等被運往丹江口城區丹趙路,原址已被基本拆平。

隨著我們深入調研才知,煙波浩渺的丹江口水庫之下,就是均州古城。

丹江口大壩1973年建成,隨著下閘蓄水後形成的丹江口水庫將包括古均州在內的許多地方永久沒入水下。

據考證,均州古城位於丹江口市均縣鎮,東臨漢江,曾為古均州、均縣治所所在地。均州古城平面呈不規則正方形,南北長1公里、東西寬0.9公里,占地約1平方公里;城牆高8.5米、上部寬4米、下部寬20米,雉堞790個。

均州古城原為東漢建武四年(公元28年),將領延岑修築的土城牆,經歷代修葺,仍為土城牆。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守御千戶李春始以磚石修築了均州古城;到明永樂年間,永樂皇帝朱棣敕令重建均州城,建築規模宏大,城池結構堅固,有「鐵打的均州」之譽。城牆結構為內填土夯實、外包城磚形式,外陡內緩。

均州古城有6座城門,其中東、西、南、北門較大,小東門和上水門較小,北門設瓮城。均州古城保持了明朝以來官署、街坊格局。

均州古城北、西、南三面臨護城河,東面臨近漢江。從1958年開始搬遷,至1968年丹江口水庫建成蓄水,均州古城逐漸被淹沒於水下,迄今已半個世紀。


二、幾回回夢到千島湖 今朝游湖 , 湖底竟躺著一座震驚世人的千年遂安古城


千島湖風景區總面積982平方公里,因其湖內擁有1078座翠島而得名。它與加拿大渥太華西南200多公里的金斯頓千島湖、湖北黃石陽新仙島湖並稱為"世界三大千島湖"。

我們乘坐快艇在萬頃碧波中遊覽,視線所及,群峰壁立,眾多翠島如珍珠般星羅棋布地撒落在晶瑩澄碧的573平方公里水平上,湖水平均深度為34米,屬國家一級水體,不經任何處理即達飲用水標準,原新華社社長穆青讚譽為「天下第一秀水」。聽導遊介紹後,我們才得知 沉睡在湖底下的有一座叫遂安的古城。

在遊覽時,我聽到當地一位文化老人沉重的回憶:「當年29萬淳安人民為了支援國家建設新安江水電站,背井離鄉移民。當時大水瞬間就漫上來了,田地被淹,房舍被拆,情願和不情願都是幾天之間的事,匆忙得無法選擇,根本來不及和祖宗道別……沒有人可以通過任何形式表達遷離幾十代生活的故土的茫然和痛感,更不用說那種太不顧及民生的行軍式轉移,無序的流徙。許多人身無分文,為了生存,遷移再遷移……當年,新安江沿岸成群結隊挑籮筐抱小孩,挎包袱、扶老攜幼的流民圖,說不盡的辛酸,道不完的痛苦……今天,千島湖的每一滴水,都好像是淳安移民的血淚!」


「是的, 1959年,因興建新安江水電站,當年移民來不及做文物保護。始於漢唐年間的「獅城」、「賀城」一夜間被淹沒在這片碧波之下!」陪同我們考察的浙江易學專家王榮良先生很惋惜地說道。

三、考察感言:沒有鐵打的古城 也沒有一成不變的古城



曾祥裕風水團隊通過行走在湖北丹江口和浙江千島湖 ,探秘水下古城,感慨不已:沒有鐵打的古城 , 也沒有一成不變的古城!

隨著國家亘古未有的偉大時代變遷,城市大發展後人們生活的需要,移城或棄城建水庫,改變了許多古城的命運。

我們心想若假以時日,說不定湖底下古城會水退城出,重見天日,屆時重遊湖北丹江口和浙江千島湖,肯定會發出《三國演義》電視劇主題曲那樣的感慨:「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k9f6HABrZ4kL1ViAn1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