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日本海軍提出了「八四艦隊」造艦計劃。根據這個計劃,到1923年底,日本海軍將擁有8艘戰列艦(扶桑、山城、伊勢、日向、長門、陸奧、加賀、土佐)、4艘戰列巡洋艦(霧島、比睿、金剛、榛名)。1917年,日本海軍又提出根據日德蘭海戰的結果,需要再新增兩艘戰列巡洋艦,即「八六艦隊」計劃。
長門號戰列艦
不久,一戰以德國戰敗結束。幾個主要戰勝國的喜悅還沒有消散,列強又迎來了新一輪海軍軍備競賽。
1920年,日本海軍再次提出了「八八艦隊」方案,計劃到1927年,再增加4艘戰列艦和4艘戰列巡洋艦。最終的「八八艦隊」包括長門、陸奧、加賀、土佐、天城、赤城等16艘主力軍艦。而艦齡較早的戰列艦扶桑、山城、伊勢、日向和戰列巡洋艦金剛、比睿、榛名、霧島則組成二線艦隊,這樣日本海軍實際擁有了「八八八艦隊」。
長門號戰列艦
1922年,由於《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簽訂,日本被迫終止了「八八艦隊」計劃,只建成了長門和陸奧兩艘戰列艦,加賀、天城、赤城則被改造為航空母艦。
長門號誕生之日,正是大艦巨炮主義的全盛時期。當日本海軍需要它大施拳腳時,卻又陡然迎來了大艦巨炮的沒落。航空母艦、艦載航空兵的出現,徹底把戰列艦淘汰出了歷史的舞台。
長門號戰列艦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除了在珍珠港之戰前發了個電報,長門號戰列艦一直碌碌無為,只是在本土訓練。1943年後,又在特魯克、林加延灣之間遊蕩,躲避美軍空襲。
直到1944年10月的雷伊泰灣海戰,長門號戰列艦的410毫米主炮才迎來了開火的機會,同時也成為了大艦巨炮主義的絕唱。一個月後,只受到輕傷的長門號返回日本橫須賀,此時日本海軍既沒有燃料,也無法修復長門號,只好將其偽裝起來作為浮動炮台使用。
長門號戰列艦
根據舊日本海軍少將橫山一郎的回憶錄,日本投降前夕,海軍大臣米內光政曾經打算將長門號戰列艦、利根號重巡洋艦、鳳翔號航空母艦和一些驅逐艦轉讓給蘇聯,換取飛機、燃料和其他物資,不過此事最終不了了之。
長門號戰列艦
日本投降時,長門號是日本海軍唯一一艘還能浮起來的戰列艦。
1946年3月,長門號戰列艦以10節的速度航行,耗時兩個月抵達南太平洋的比基尼環礁。和其他數十艘軍艦一起,作為代號「十字路口行動」的核試驗靶船。
十字路口行動
本來作為參加過偷襲珍珠港的罪魁禍首,美國人把長門號安排在距離爆點非常近的位置,確保被核爆一舉擊沉。但由於美軍飛機投彈失誤,再加上厚重的裝甲,第一次核爆後長門號只受了輕傷。
十字路口行動
當時的日本媒體獲悉後,立刻大肆宣傳:「在原爆的威力下,美國軍艦相繼沉沒,長門號仍然是不沉的戰艦」,「不愧是一代名艦,長門號戰列艦是日本造艦技術優秀的證明!」
十字路口行動
其實上第一次核爆後,沒有沉沒的軍艦除了長門號以外,還有「內華達」號戰列艦、「獨立」號航空母艦、「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等10艘軍艦。
又過了3周,第二次水下核爆後,長門號才有輕微的右舷2。傾斜,但仍然堅挺著漂浮在水面,果然是老兵不死。直到5天後的一個深夜,長門號才靜悄悄的傾覆沉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