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機場之一,高峰期單日出境入境的乘客達六萬左右。
疫情暴發後,機場海關迅速成為抗疫第一線。謝麗惠是北京海關所屬首都機場T3航站樓的海關關員,她排查出了全國空港口岸首例新冠肺炎病人。
身著防護服,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成常態
1990年出生的謝麗惠醫學碩士畢業後進入北京海關,在醫學巡查這個崗位上工作了三年。從疫情暴發開始,她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口罩、眼鏡、防護服等各種厚重的防護裝備,每次進入工作崗位前都要認真穿戴並做仔細檢查。因為防控壓力,穿著厚重防護服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成為謝麗惠和同事們工作的常態。
謝麗惠:一個班要上24小時,我們可能連著干十幾個小時,休息兩三個小時再接著干。高峰期時,24小時的班,我們能上成30多個小時。
記者:為什麼?
謝麗惠:你需要為接班提前做準備,值班結束後還要交接後續的轉運工作,戰線拉得很長。
她排查出全國空港口岸首例新冠病人
1月26日凌晨,海關總署發布公告,在全國口岸重新啟動出入境人員填寫《健康申明卡》進行健康申報的制度。出入境人員必須向海關衛生檢疫部門進行健康申報,並配合做好體溫監測、醫學巡查、醫學排查等衛生檢疫工作,對排查出來的確診病例、疑似病例、有症狀人員、密切接觸者四類人員一律按照有關規定落實轉運、隔離、留觀等防控措施。
然而在這之前,因為並未執行嚴格的健康申明卡制度,除了體溫監測,剩下的就要靠謝麗惠他們,作為醫學巡查員進行仔細觀察和詢問。1月23日,謝麗惠注意到了一位乘客。
謝麗惠:過通道時,他雖然戴著口罩但我還能看到他的臉很紅,測溫儀顯示體溫偏高。
這位乘客帶著妻子和孩子,本來是想趕在春節前出國休假。謝麗惠把他們帶到檢查室,讓他們換上防護更好的N95口罩,並戴上一次性乳膠手套。
「當時他只有發燒,別的症狀他都說沒有,我覺得比較詫異。在了解他們的行動軌跡時,我聽到這名旅客比較克制地咳嗽了兩聲,我感覺他是新冠肺炎患者的可能性比較大。」謝麗惠說。
來自重點監控地區,且有發燒咳嗽症狀,謝麗惠決定把這位乘客轉運到指定醫院,以便進一步確診。三天後,這名乘客被確診為新冠肺炎患者,這也是全國空港口岸首例排查出的確診病例。
謝麗惠:當時我鬆了一口氣,我沒有把他漏掉,我盡到我的職責了。
如何巡查出疑似感染者?精準提問是關鍵
進入3月,在聯防聯控機制下,國內疫情逐漸得到控制。但在境外,隨著一些國家的疫情快速蔓延,海關疫情防治的重點從防輸出轉為防輸入。
面對從世界各地尤其是疫情嚴重國家入境的旅客,如何巡查出疑似感染者,特別是在人群中精準找到無症狀感染者,海關檢疫人員需要的是明察秋毫及專業判斷。
謝麗惠:以留學生為例,我會問他們,你什麼時候去美國上學?學校還上課嗎?你身邊的人身體狀態怎麼樣?有沒有接觸過有呼吸道症狀的患者?你跟誰一起住?他們最近有沒有不舒服?……通過他們的回答,一步步進行判斷。
記者:如果他們不用真實信息和你交流,是不是會誤導你?
謝麗惠:我們會提前和他說,你所說的每一句話都要負法律責任。
來源:央視新聞、央視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