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展覽:奮力推進產業網際網路融合發展

2020-07-15     新社匯and微會動袁帥

原標題:數字展覽:奮力推進產業網際網路融合發展

產業網際網路是網際網路技術在特定產業領域的深度應用,其誕生打破了產業邊界,實現了跨產業的網絡連接、數據打通和業態創新。推動產業網際網路深入發展,

一是要清晰地認識到產業內部的聯網與產業間的聯網都能對產業效率提高和利潤增長發揮重要作用。

二是制定產業網際網路參考架構,實現其在術語、標準、接口和數據格式等方面的統一。

三是積極推動各產業的數字化改造,並實現實時數據採集、分析和利用。

四是在保證數據安全的前提下,推動數據的跨產業、跨企業流動,特別是與特定企業的產品、用戶有關的數據在價值鏈、供應鏈和商業生態企業間的共享。

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網際網路從消費網際網路階段進入到產業網際網路階段。產業網際網路作為產業內網際網路與產業間網際網路的有機統一,不僅是網際網路技術在特定產業領域中的深度應用,而且打破了產業邊界,實現了跨產業的網絡連接、數據打通和業態創新。跨產業網際網路的賦能威力主要體現在網際網路產業算法算力的復用、消費網際網路與產業網際網路融合、全產業鏈和全生態的數據打通以及業態創新與製造業服務化等四個方面。

緣起

網際網路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主要應用于軍事和科研領域。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實現大規模的商用,這一時期,網際網路大部分應用是針對消費者個人的,如網頁瀏覽、信息搜索、電子郵件、在線購物、在線遊戲和即時通信等。因此,這個階段的網際網路也被稱作「消費網際網路」或「商業網際網路」。

英文「Industrial Internet」一詞對應的兩種漢語表述分別是工業網際網路與產業網際網路。「Industrial Internet」由通用電氣公司(GE)在2012年11月26日發布的「Industrial Internet:Pushing the Boundaries of Minds and Machines」白皮書中提出。由於通用電氣的工業企業背景以及其在白皮書中展示了商用噴氣式飛機、發電廠、機車、煉油廠和醫療等以工業裝備為核心的應用場景[1],因此國內習慣於將通用電氣提出的「Industrial Internet」翻譯為「工業網際網路」,把與「消費網際網路」對應的概念表述為「產業網際網路」。由於工業只是國民經濟諸多部門中的一個,所以可以將工業網際網路看作產業網際網路的一個子集。

隨著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和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逐漸發展成熟,產業網際網路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成為可能,並滲透到各個產業中,促使產品開發、生產流程、供應鏈等都在其驅動下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可以說,產業網際網路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各個實體產業部門相互融合的體現。

存在的問題及影響因素

1.存在的問題

(1)研究層面。

當前,國內對於產業網際網路的研究,普遍強調其是網際網路技術在某一個產業內部的應用以及對該產業的重塑,而忽略了不同產業之間的跨產業聯繫。但從企業的角度看,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往往會跨越多個聯繫緊密的行業,如果只關注於某一產業內部的互聯互通,不僅與產業運作的實際情況不符,而且還會因為只注意企業實際運作的局部,而限制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賦能作用的發揮。

(2)實施層面。

產業網際網路是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產物。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的打通能夠使產業的組織方式、商業模式、運作流程等各個方面發生顯著的改變,並由此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但是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具有不同的運行規律,而且通過這些運行規律所提煉出的科學技術或默會知識(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知識,經常使用卻又無法通過語言文字符號予以清晰表達或直接傳遞)掌握在不同企業手中。雖然一些國家或機構提出了工業網際網路參考架構,試圖在術語、標準、接口以及數據格式等方面形成行業共識,以加快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的融合,但是不同產業以及同一產業中不同企業的工藝、設備、系統和數據格式等各不相同。因此,目前國內外尚未開發出在保證產品穩定性、可靠性的前提下適用於所有產業的網際網路平台。另外,由於擔心核心技術或商業秘密被泄露,企業通過將默會知識編碼化、軟體化從而實現其復用的動力也不高,這就造成產業內部以及產業之間互聯互通的困難重重。

2.影響因素

跨產業互聯是由網際網路的兩個本質特徵決定的。

(1)連接與網絡效應。

一個網絡連接的範圍越大、節點越多,對使用者的價值就越大。物聯網、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使得網絡連接的範圍獲得極大拓展,真正實現了萬物互聯;而高速率、大容量、低延時、廣覆蓋的移動網際網路使得實時連接成為可能。

(2)數據成為生產要素。

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成為生產要素,能夠創造巨大的經濟價值,也因此成為企業競爭力的重要來源。其價值不僅取決於規模的多寡、新舊,更取決於數據之間的關聯性。值得注意的是,僅限於產業內部的連接與數據流動固然能夠創造價值,但卻抑制了數據價值的創造力的發揮。

賦能跨產業網際網路

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加快了跨產業網際網路的成熟。其重視對已有能力的復用和對已有數據價值的挖掘,且對特定行業技術和知識的涉及還有擴展的空間,因而跨產業網際網路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1.網際網路產業算法算力的復用

依託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網際網路企業得以為其他行業提供更加完備的數字工具,成為其他產業的賦能者。隨著向產業網際網路領域進軍,傳統網際網路企業的賦能力量已得到廣泛地發揮。如阿里雲ET工業大腦通過分析製造企業生產線的各種工藝參數,能夠發現更優的工藝參數組合,從而幫助製造企業提高良品率、降低成本、增加收入;騰訊在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的國產大飛機復合材料零部件內部缺陷檢測項目中,利用樣本數據開發出了人工智慧算法,將原來需要四個小時完成的人工檢測工作壓縮到16秒[2]。

2.消費網際網路與產業網際網路融合

無論是產品還是服務,根本上都要滿足用戶的需要才能實現從商品到貨幣的「驚險一躍」。但是由於缺少技術手段的支持,一些企業較難掌握潛在用戶以及用戶的需求和消費習慣等信息。而行業領先的消費網際網路平台企業往往沉澱了海量的用戶資源以及客戶信息。如果實現消費網際網路與產業網際網路的融合,打通二者的數據連接,不但可以為傳統產業中的企業提供更加精準的用戶畫像,而且通過數據的實時連接,還可以為消費者提供定製化的產品和服務。如零售企業選址通常會採用人工統計某個商圈人流量和通過發放調查問卷了解周邊居民的消費特點等傳統方法,但是這種方式的弊端比較明顯,如低效、誤差大等。而阿里巴巴、騰訊、美團點評和位元組跳動等大型網際網路平台則能通過大數據,為用戶提供某一個地點準確的人員流量、周邊人群的消費習慣等信息,使零售企業選址、上貨品類更加精準。

3.全價值鏈和全生態的數據打通

產業是從事相同性質經濟活動的所有單位的集合。由於供應鏈、價值鏈跨越不同的產業和企業,往往存在著企業聯繫薄弱、數據共享不暢等問題,導致數據的價值無法得到充分發揮。產業網際網路是一個生態共同體,從要素到價值由生態共同完成[3]。推動跨產業互聯,就要建立全價值鏈、全商業生態的企業之間的連接,實現與企業經營相關數據在全價值鏈、全生態的流動。如製造企業通過與供應鏈物流企業建立連接,可以實時掌握採購物料和自家產品的準確位置;通過與零售企業建立連接,可以準確掌握產品在經銷商處的庫存和銷售情況,並據此適時調整生產;同樣製造企業也可以根據供應鏈和商業生態中的數據,為相關企業提供金融融資服務。

4.業態創新與製造業服務化

自20世紀80年代末,製造業的服務化轉型就受到了研究者的關注,並呈現不斷深化的趨勢。製造業服務化(Servitization),也稱為產品服務系統(Product Service System,PSS)或服務型製造,指製造企業由主要從事產品生產向提供更多的基於產品的服務轉變的現象,服務型製造是先進位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的產物,服務化是製造業的業態創新。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成熟進一步加快了製造業服務化轉型的步伐,為產品服務系統的模式創新提供了更多可能,其中推動最終產品的網聯化、智能化是最重要也是相對容易實現的。網聯化使得製造企業能夠實時掌握產品的運行狀態數據,為用戶提供在線檢測和預防性維護服務,可以採取按照產品的正常工作時間收費的商業模式,也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戶的使用習慣從而有針對性地改進產品。智能化是指將經過機器學習訓練形成的算法或將專家知識進行軟體化處理後通過雲計算或邊緣計算的方式嵌入到產品中,使產品能夠根據外界環境和用戶需求變化提供差異化的服務。

參考文獻

[1]通用電氣(GE).工業網際網路:打破智慧與機器的邊界.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

[2]湯道生.共創產業智慧新時代.大數據時代,2019,(7).

[3]侯宏.從消費網際網路寡頭格局邁向產業網際網路生態共同體.清華管理評論,2019,(4):72-83.

作者:李曉華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國際產業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本文發表於《中國國情國力》2020年07期 本文轉自: 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 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聯繫,將及時更正、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RbEVnMBnkjnB-0zN2XW.html